苹果产业在中国的典型特征与未来发展


一、种植面积与产量双增长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自2008年以来的10年间,苹果面积与产能持续攀升,据统计2016年中国苹果面积达到3500万亩,产能4388万吨,面积与产能均居世界第一,产能年增长率约4%。

二、新品种、新栽培、新技术、新动能

中国苹果自80年代以来逐渐以红富士为核心品种,约占总产能的80%,品种单一是我国苹果核心特色之一,这也成为影响我国苹果品类多样化的因素,新品种研发、新育苗技术应用是新时期苹果产业发展的核心。

新栽培模式尤其是老果园全面整形,新果园矮砧密植,新栽培技术、新管理技术、新科技应用等创新技术在苹果产业应用越来越广,产业服务正逐渐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土壤品质成为新时期果业发展的源动力

苹果产业已经从追求“有果吃”到“果好吃”,70后、80后、90后及00后成为水果消费核心主力,成长在新时代的人们更加追品生活的品质,评价一个果子优劣的标准已经完全从单一的“表面”转变为“表里如一”,且更加追求内在品质。

土壤是让水果变得好吃的核心源动力,在这方面起主导的因素是肥料,更优质的有机肥,更全面的中微量元素及更精准的施用施用都对口感起着决定作用,新时期需要在土壤改良方面有更加有效、高效的解决方案与模式。

四、果农是产业核心从业者,果农新组织千呼万唤出不来

极其分散的生产模式是旧果业时代的典型特征,新果业时代需要全新的组织形式改变目前果农如此分散的投入与管理模式。苹果产业尤其独立特征,传统农业(养殖、主粮)的新组织形式如“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在苹果产业均没有良好的经营效应。新组织在新果业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完成聚合与裂变。

五、产后环节从小规模松散到大规模标准

苹果产后处理基本处在一盘散沙阶段,各有各招,各有各标的散乱期即将被调整与改变,传统冷库运营模式也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与困难。产后处理作为苹果商品化的核心环节,一直是我国苹果的核心弱势,不分选、弱分选、故意串级分选比比皆是,这在苹果流通领域产生了极高的成本,形成了多层中间环节,造成我国苹果产地价格与销地价格倒挂的情况时有发生。产后处理标准化与规模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将首先在产业内得到市场的拥戴。

六、苹果+互联网的应用潜力巨大

苹果产业拥有市场规模巨大,种植分散度高,销售区域广阔,用户规模巨大,从业痛点明显,产业效率低下、中间环节较多等特征,这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最大优势。(文/李庆军 艾果乐生态农业 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