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超发


 货币超发,购买力必然下降,这是一个规律。有专家测算,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月平均值为4.81%。如果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时拥有100万元,到现在只值当年的15万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今天你是一名百万富翁,你现在的购买力还不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万元户”。因为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对于普通百姓,最直观的就是钱“毛了”。

 
那么这些多余的货币都流向哪里?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凡是全世界货币超发的国家,都在拼命为货币找出路。因为只有吸纳掉这些货币,才能避免通胀之火熊熊燃烧,点燃起民众难以遏制的愤怒。打个形象的比喻,超发货币就像悬在大众头顶上的巨大堰塞湖,由于堤坝不牢,早晚会决堤,因此在下游必须找到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将超量货币像海绵一样吸收干净。这方面美元做的比较到位,首先美元是世界性货币,其蓄水池分布在全球各国,同时货币化、证券化、债券化道路,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扩张,为美元找到了充足的海绵。否则,美国多年低通胀的状况早就被恶性通胀所吞没。
 
以上啰嗦了这么多,现在该说问题的关键了。如此巨大的超额货币,中国的海绵在哪儿?一是楼市;二是股市。大量投放的货币主要是通过房地产和股市两大领域吸纳,这两大领域的吸纳能力一旦受到限制,就必然促使货币流向农产品等领域,就会出现“蒜你狠”“豆你玩”这样的局面。因此,为了避免民众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反应过于强烈,会小心翼翼地寻求某种平衡。比如,当农产品价格上涨,CPI涨速较快时,对房地产的调控就会放松。同时房地产的调控与股市的打压,在货币超发的今天,一般也很难再同步进行,政府必须小心地为货币流向找寻出口。当然如今股市已经彻底阳痿,楼市成为货币超发的最后一块海绵,也是通胀的“遮羞布”。
 
物价上涨是纸币超发的结果,是货币贬值的信号,也因此,当CPI持续上涨且涨速加快时,很多人出于对财富缩水的恐惧心理,会积极买房,把纸币换成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的购房行为,实际上相当于被动的投机,这时候的房屋其实已经变成了存款的一种存在形式,确切地说,就是一种金融产品。这个时候,没有人关心房屋的实用价值,没有人关心收入房价比、没有人关心租售比,这些都是房地产领域内的事儿,和房地产金融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买房纯属金融投资。
 
当越来越多的人出于避险、增值的需求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时,住宅的金融属性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醒目、越来越突出。当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取代商品属性,其功能由相应的居住为主导变成以财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为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房价的根本性力量,就不再是实际的供求关系,严格地说,不仅仅局限于实际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货币政策越宽松,流动性越充足,简而言之,货币供应量越大,房价的上涨速度越快、幅度越大。房屋销售量也突然快速上升。民众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再次蜂拥入市,推动原本已经畸高的房价继续上行。其实,中国的房价一直都是在这种恐惧心理下推动的,它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供需理论。
 
1996年M2是5万亿,2000年M2是13万亿,而到了2009年,M2已经到了60万亿,最恐怖的是到了2012年,M2已经到了20万亿,不到20年时间,货币翻了20倍。而此期间,2000年全国房价平均不到2100元/平方米,2011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5381元/平方米,十年房价上涨了两倍多,当然这是全国数据,如果分析单一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房价上涨的倍数和货币倍数基本持平,货币十年上涨了8倍,而一线城市的房价也在6-8倍左右,这就是房价上涨的真正动因。
 
写到此想起一句老话: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而对于房地产,涨的不是房价,而是货币。各位买的房子,其实房屋本身并没有出现多少增值,涨的只是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