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汉传佛像源流与演变
(本文发表的青铜佛像,系应佛教主管相关单位之邀而特别制作,铜像由翟智高设计和仿古作旧实操完成。由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铸造,享有设计、制作、彩绘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联系手机13849904034。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汉传佛像源流与演变
1,东汉旃檀佛像 --世界上第一尊旃檀佛像。来源:洛阳
东汉优填王时期的旃檀佛像,(复制)

据《后汉书 西域传》记载:“帝梦金人,身高丈六,项佩日轮,光芒四射,金色灿烂,飞行于殿。帝醒为奇,翌晨问太史傅毅曰:“何兆也?”对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即佛也。”于是派遣蔡愔等十八人西访,至大月氏国,遇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二圣僧,持佛像、舍利、贝叶经东来,迎至洛阳。帝悦之,建白马寺为二圣僧译经场”。又据《大唐内典录 后汉传译佛经录第一》记载:“后汉孝明帝者。帝讳庄。庙号显宗。光武皇帝之第四子也。神用冲简雅为圣则。于永平七年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于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进奏对曰。臣闻昔西方有神。其名为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以为然。欣感灵瑞。诏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适天竺。于月支国。遇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写得经像。载以白马还达雒阳。初立十寺。即于兹地立白马寺”。说的是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蔡愔往月支国,归国时即携回金人──佛像,即是最早来到中原的佛像,也是中国官方立寺首次见于记载。此像在隋大业十年传入洛阳净土寺,《续高僧传》卷24《释慧乘传》记载:“ 隋大业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举高丈六,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屡感祯瑞,故用传持。今在洛州净土寺”。
当时玄奘法师在洛阳东都净土寺剃度出家,见到过这幅色绢本设色彩绘旃檀佛像。但真的旃檀佛像什么样,还是后来玄奘到了印度,在跋蹉国首都赏弥城(今印度北方邦柯散) ,亲眼见到优填王所刻旃檀佛像,他在《大唐西域记》写到: “ (憍賞彌國)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餘尺有刻檀佛像上懸石盖鄔陁衍那王【舊云優填王】之所作也,靈相間起,神光時照,諸國君王恃力欲舉,雖多人衆莫能轉移,遂圖供養,俱言得真語,其源迹即此像也。初如來成正覺,已上昇天宫為母說法,三月不還。其王思慕,願圖形像,乃請尊者没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親觀妙相,彫刻旃檀。如來自天宫還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耶,開導末世,寔此為冀”。(译文: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 高六十余尺, 有刻旃檀佛像, 上悬石盖, 邬陀衍那王之所作也.灵相间起, 神光时照.诸国君王持力欲举, 众多人众, 莫能转移, 遂图供养, 俱言得真语。其源迹即此像也, 初如来成正觉,已上升天宫为母说法, 三月不还, 其王思慕, 愿图形像, 乃请尊者没特伽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宫, 亲观妙相, 雕刻旃檀.如来自天宫还也, 刻旃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 ‘教化劳耶, 开导未世, 实此为冀! ”)
′
这是世界上第一尊旃檀佛像,也是中国第一尊旃檀佛像。
2,西晋释迦牟尼青铜立像(266年—316年),来源:山西五台山。
这尊西晋释迦牟尼青铜立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铜佛像,是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而此时也正是佛教初传入中国二三百年左右,是循着丝绸之路而进入内地,能保存到今天的佛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这尊西晋铜佛像佛首旋转云式的发髻,是中国佛像此类发饰的源头,后世多有模仿。龙门石窟著名的卢舍那大佛的发髻,就是旋转的云。
西晋佛像发髻与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旋转云式的发髻对比.
3,后赵石虎建武四年(338)铜佛坐像,出土于湖北武汉。
后赵石虎建武四年(338)铭文铜像,后有铭文:“建武四年岁在戊戌八月卅日”,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像(现藏美国旧金山市博物馆)。此像作禅定印,通肩衣,衣褶自身体中心线向左右相对称地雕出。佛座为四足方座。雕法朴素,衣纹形式化,面相汉人化,闭目修禅,面容似柔和含笑的童子形。秀骨清像、风神飘逸,看似双唇微动,似在默诵佛经。属早期汉传佛像金铜佛造像的式样,后世历代多有照此像造佛像。
4、北魏佛首铜像 (公元386--534年),来源:山西云冈。
北魏咧嘴嬉笑佛首
此佛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高,鼻梁高挺。脸型方中带圆,额头较宽,头挽发髻并戴高冠,面形丰圆饱满,大眼横长,双目有神,上唇宽厚,咧嘴嬉笑,有着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彪悍豪放又宽厚仁义的鲜卑族大汉特征,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二十窟的大佛像,历来认为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与北魏中后期佛像的眼睛细长、嘴唇偏薄、不戴高冠、不咧嘴嬉笑等具有明显的独特之处。佛首面相富态慈祥,给人以凛凛堂堂、伟岸端庄,和蔼可亲之感。面容表情夸张、咧嘴嬉笑,也是后世大肚弥勒佛像最早的原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二十窟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jpg
5,北魏释迦牟尼铜佛像。
佛像特征身躯饱满,上半身偏长,给人以伟岸端庄之感,佛像面形丰圆饱满,肉髻低矮平缓。立佛像座上设低圆莲座,通肩衣纹隆起,用双重线条表示,佛首略低头,双目紧闭,口似讲经、诵经状,佛正在讲经说法。右臂屈臂手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施无畏印,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左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以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象征佛说法之意,称为说法印。
六,北魏观音铜立像。
观音发髻高挽,双目微闭,面相端庄慈悲安祥,嘴唇略微张,似在念诵佛经。右手捧净瓶,左手握柳枝,赤脚立于宝莲花上,是早期观世音菩萨的代表作。后世观世音造像,以此为模特,继承了发髻高挽、双目微闭、面相端庄慈悲安祥、手捧净瓶、手握柳枝、赤脚的特征。
7、北魏文殊菩萨立像。
文殊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文殊菩萨头戴华冠,双目微睁,面部表情谦恭安详。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握着如意钩。文殊菩萨主要代表着正义与智慧,所以文殊菩萨被称为智慧佛,是善良的化身,正义的使者。对那些愿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欲“抛弃愚昧无知,换来聪明智慧”之辈,文殊菩萨会用如意钩钩出他的心脏,在天井里面洗涤干净,而不会感到有任何痛苦,实现“洗心革面”的愿望,瞬间变得正直聪慧。后世模仿此像的很多,最有名的当属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旁边的文殊菩萨立像。
8,北齐菩萨像(550—577年)
造像风格上承北魏晚期风格,突出的特征是造像的身躯突显,衣服有细腻的花纹刻化,菩萨像的面型多丰满圆润,五官端庄,身躯均称适中,风姿清秀,菩萨宝缯飞动,衣裾两角尖长,发髻不似北魏初期高耸如山,而是加上了造型新奇的头部装饰。
9、 北齐阿弥陀佛立像(550—577年),来源于河北邺城。
这尊北齐弥陀佛立像表现了由东魏到北齐造像过渡时期的创新之风,弥陀立像身姿修长,亭亭玉立,风姿清秀,衣纹简洁洗炼,特别是面目表情,一改过去庄重、威严、微笑、舒朗的表现形式,看面容,目光悲伤,口唇“紧闭撅着嘴”,看起来是一种“悲痛”的表情,还有那么一点“受委屈”的韵味,是这尊造像独到的特点。
10 北齐普贤菩萨(550—577年)。
这尊五彩普贤菩萨做工精细,施彩艳丽,装饰华美。菩萨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表示普贤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五彩普贤菩萨的开脸欢喜、慈祥、和蔼,“张口诵经”特征突出。特别是普贤菩萨身着彩色袈裟,亭亭玉立,更是罕有。后世普贤菩萨身骑大象的造型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普贤菩萨特征是身骑大象,传说普贤菩萨所骑之象生有6牙,是象中之王。普贤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与文殊菩萨同侍于释迦摩尼尊者的左右。后世唐代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两侧的侍立的文殊、普贤菩萨,最具代表性。

11 隋代观音菩萨立像(581—618年)
隋代佛像主流承袭北齐造像风格较为明显。这尊隋的观音菩萨造像,左手握净瓶,右手持柳枝,两肩宽厚,胸部隆起,面相饱满,体躯壮硕,极有厚重感。菩萨像头戴圆形风雪帽,面部丰满,衣纹较浅薄。菩萨的帽冠高低适中,璎珞的颗粒粗大,深垂过膝,褒衣博带飘逸。后世所塑造的观音菩萨像,继承了这尊观音像造型中的“头戴风雪帽”的特征,但帽型变得更飘逸舒展。
12 唐代大卢舍那佛像
唐的佛造像最有代表性的是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始雕凿于唐咸亨三年(672年),上元二年(675年)竣工,刻画传神的主佛为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双耳长1.9米向下垂。体态丰肥,饱满壮硕,面相丰满而显方颐,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佛的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卢舍那大佛端坐于双层莲座之上,趺坐的裙部衣纹呈从两足部分向两侧放射状平行舒展,纹线很长,直达膝部。卢舍那大佛的面相设计据传与武则天的面容相像。佛身施了“无畏印”,寓意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佛发束高髻,细细的錾刻出祥云旋转发纹,源于西晋佛像的旋转云发型。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
仰头望去,卢舍那大佛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胸怀开阔、外貌典雅,让人敬而不惧。《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刻记载,武则天曾为建造卢舍那大佛捐助两万贯脂粉钱。相传大佛的设计者和匠工想让每个看见那尊卢舍那大佛的人,都把那佛的面容看成好似武则天的面容,却又不似她的面容。反映出唐代佛像雕刻艺术的卓越水平。
13.唐代药师如来佛像。
药师如来佛像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大医玉佛。属于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主张发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这尊药师佛像像,整体结构均匀协调,形体丰满,上下一致,头部那高耸的肉髻与前额的天庭十分相称。肥松的胸脯与腰际间的薄袈裟衣褶,是具有理想美的艺术特征的。一双手雕琢得相当饱和,尤其是两袖飘动的衣褶与胯部两块大衣褶,对称流畅,富有韵律感。药师如来佛像的出现,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有关。当时孙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和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被尊称为“药王”。时值唐王朝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相处”,于是信佛的人们就将孙思邈塑造成大医玉佛、琉璃光如来佛供奉。药师佛像同样显现出唐代佛像端严,庄重,人性与神性具现的特征,体现了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兼顾的思想,既表现神性,又表现一定的人性,人们敬仰药师佛,常年香火旺盛,燃香烟熏将佛像熏成黑色,是难得的宗教艺术的珍品。
14.五代大肚弥勒佛铜像。
五代是907年唐朝灭亡至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由于这一段属于历史上大分裂时期,传世精品佛像比较稀缺。
《阿弥陀经疏》中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后秦时中国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的弥勒像,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描写而造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满脸堆笑,右手捻十三颗佛珠,左手握乾坤袋,可以装天地宇宙。左胳膊腕戴金刚圈,《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就用这个金刚圈砸中悟空头部。这尊大肚弥勒佛虽然双眼略有迷离感,显得也不那么潇洒漂亮,但表情更端庄深沉大气。后世塑造的大肚弥勒佛,一般都是双眼美化喜悦,显得过于世俗化。
15, 宋代释迦牟尼佛铜坐像。
这尊释迦牟尼佛铜坐像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明显。身材匀称,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袒右肩,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右手臂下垂施降魔印,左手施与愿印,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服饰的衣褶流畅,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端坐于莲花座上禅修。
16, 宋代观自在菩萨铜佛,来源:浙江普陀山。
观音菩萨坐在宝座之上,眉如弯月,双眼微闭,容貌清秀华贵,玉面天生喜洽,朱唇一点红,璎珞横披,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神情端庄,慈爱详和。但这尊观音菩萨虽然脚踩在海浪上的莲花上,但手中没有持净瓶和柳枝,左手轻放在膝盖,右手旁有经卷,只愿在中国,就是不肯去日本,是独有特色的不肯去观音铜佛。
不肯去观音的故事,说的是唐咸通年间,有位名叫慧锷的日本和尚来到中国,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登上了我国佛教胜地五台山。慧锷和五台山的方丈一起念经讲法,参禅下棋,成了莫逆之交。 有一天,慧锷在大殿后院,见到一尊檀香木雕成的观音佛像,神态安详,鬓发眉毛均极细腻,栩栩如生。慧锷连连称赞道:“真是一尊活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啊!” 方丈见他喜爱,便说道:“如若法师欢喜,就送你供奉吧!”慧锷接过观音佛像,喜不自胜,打算回日本去建寺供养,让日本众生都来朝拜。慧锷离开五台山,来到浙江出海之地,扬帆回国。船到普陀山洋面,突然刮起了大风,刮得船东倒西歪,直打转转,只好把船驶进普陀山的一个港湾里,等大风平息后再走。 过几天风浪平了,惠锷扬帆启航,可是船刚驶出港湾,洋面上突然升起了一团灰白色的烟雾。惠锷只好调转船头,绕着烟雾朝前驶。船在海上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回到了普陀山的洋面上,惠锷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抛锚落帆,等烟雾消散了再走。第三次船一出港湾,乌云遮住了太阳,海风掀起了大浪。惠锷想,这点浪算得了什么!继续开船!顶风破浪朝前驶去。风更猛了,浪更大了,任凭惠锷合十站在船头,诵经念佛,帆船仍被风浪阻挡。“难道是观音大士不愿去日本么?”他回到船舱里,跪在观音佛像面前祈告说:“如若日本众生无缘见观音菩萨,我一定遵照大士所指方向,另建寺院,供养我佛。”风浪停了,原来帆船已经被风吹回到了普陀山的港湾里。 渔民们从普陀山上走下来,对惠锷说:“看来观音菩萨是不愿去日本,就在这里造座寺院,让观音菩萨定居在普陀山!”从此,观音佛像就留在普陀山,自由自在享受香火,人们就把这座禅庵叫做“不肯去观音院”,这里的观音也称为“不肯去观自在菩萨”。
17 宋观自在菩萨.来源于普陀山
观音菩萨坐在宝座之上,眉如弯月,双眼微闭,容貌清秀华贵,玉面天生喜洽,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神情端庄,慈爱详和。手中没有持净瓶和柳枝,悠然安坐禅修,是独有特色的观自观音在铜像。
18 宋代观自在菩萨.来源:普陀山
这尊观自在观音菩萨坐在宝座之上,眉如弯月,闭目禅修,容貌清秀华贵,玉面天生安祥,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神情端庄,慈爱详和。不拿净瓶和柳枝,悠然自得,是独有特色的观自观音在铜像。
19, 辽代大日如来铜佛坐像(916年)。
《大日轻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 启动萌生佛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
20, 明代四臂菩萨铜像((公元1428年),来源:天津。
明代四臂菩萨铜像。四臂观音菩萨跏趺端坐,头戴花冠,耳际冠结横出,宝缯翻卷。面颊丰满,深目圆睁。上身饰项圈、臂钏和手镯,左肩挂禅思带,下身着薄透长裙。上面双手施说法印,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称为说法印,也称转法轮印。下面双手施禅定印,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在密教中,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整躯造型极其优美。
21, 明代文殊菩萨双手握如意钩铜像。
佛像为铜制,表情端庄,造型优美舒展,比例匀称,鎏金偏桔黄。文殊菩萨手中的法器很特别,名叫如意钩,在北魏时就有这种造像,对那些愿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欲“抛弃愚昧无知,换来聪明智慧”之辈,只要在文殊菩萨表明自己的意愿,文殊菩萨会用如意钩钩出他的心脏,用智慧剑将原来心中隐藏存留的“贪婪、凶暴、邪恶、淫秽、欺诈、冷漠、愚昧、无知、忧愁、悲戚、厌世”等全部削去,再在天井里面把更新的心洗涤干净,而被洗心者不会感到有丝毫的痛苦,瞬间就变得正直聪慧,实现“洗心革面”的愿望。所以文殊菩萨被称为智慧佛,是善良的化身,正义的使者。后世模仿此像的很多,这尊明代文殊菩萨模仿的可以说是达到极致又有创新。文殊菩萨左手施说法印,右手施与愿印,又曰满愿印。非常巧妙的是,巨大的青莲花作为装饰在菩萨两肩外对称耸立,青莲花萼中,却隐藏着人们不易察觉的如意宝剑。更为匠心独具的是,顺着青莲的梗干向下,小巧玲珑的如意钩就握在文殊菩萨的双手手心中。
22, 明代四臂文殊菩萨铜像。
这尊文殊菩萨造型奇特,有四臂,稳坐在莲花座上,慈祥和善。右上手高举智慧剑,左上臂下垂,手弯到胸前心脏部位,手中握如意钩,顺着如意钩柄的曲线,是高举到左肩的隐形莲花剑。右下臂丛腋下伸出,手拈一箭。左下臂向上弯曲,手中拿弓。文殊菩萨一种智慧的化身,就是管智慧的菩萨,人光有智慧是不够的,未必就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要想成为一个又智慧又善良的人,就必须要有能够发自内心的分辨对错的本领。文殊菩萨用智慧剑斩断邪恶,用如意钩帮助人们随时洗却心中的杂念污秽,用弓箭帮助人类解决遇到的一切困难。不仅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困难,而且还会教育人们要保持纯洁善良智慧的形象。
23, 明代观音菩萨禅定铜像。
观音菩萨神态端庄,眉如弯月,慈爱祥和,首微低,闭目静心而坐,右手放膝盖上施降魔印,左手持经卷施说法印。佛教中把打坐在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注重∶「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记忆体,病安从来?」。战国时期《庄子》强调静坐、静心,与佛家“禅坐”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认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人们要学会像观音菩萨那样“禅修”。在静坐中集中注意力,心神合一,达到防病强身,开慧增智,养生延寿。
24 清代乾隆年间释迦牟尼铜佛像。
佛像雕法朴素,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衣纹形式化,面相汉人化,跏趺端坐于莲花座上,双手施说法印,秀骨清像、风神飘逸。面容似柔和含笑,双唇微动,似在轻声讲解佛经,秉承了汉传佛像造像的传统技法与式样。
25 清代戴风雪帽阿弥陀佛铜像。
阿弥陀佛像面容和善,跏趺而坐,双目闭却露有微笑之意。双手合施说法印,二指上伸相捻,口中似念念有词。一般观音会带有头巾或者风雪帽,而这尊阿弥陀佛,戴着风雪帽。留有八字胡须,与其他佛像大都是光面无胡须的形象有显著区别。
26,清代戴小佛像高冠弥勒铜像。
据《弥勒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弥勒是他的姓,意译为慈氏,阿逸多是他的名,意译为无能胜。弥勒像为传统的胖大和尚,袒胸凸肚,箕居而坐,右手拈十三颗佛珠的串珠,左手握乾坤袋,手腕戴有金刚圈,赤脚随意坐,满脸堆笑,笑口常开。笑容可掬,令人一见顿生亲切之感,欢喜之心。与弥勒相随的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尊造像已经完全汉化,戴小佛像高冠是其有别于其他大肚弥勒佛的显著特征。
27, 清代达摩铜像。
菩提达摩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据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雲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后四处游化,据传终化于陕州空相寺。
附图:嵩山少林寺中的达摩石雕像
28, 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青铜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是春秋时期的宫廷乐器。2015年在伊川徐阳出土(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贵族墓出土的编钟,比湖北曾侯乙墓的“中华第一编钟”早三百多年,虽掩埋地下历经2600年的沧桑,仍乐律分明,音色清亮。
附图: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复制的春秋时期青铜编钟
29,国宝级青铜器“莲鹤方壶”(公元前770年)
莲鹤方壶出土于春秋时期河南郑国国都新郑,是春秋时期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精品,其造型的原创灵感来自洛阳烟云涧附近的九皋山。{诗经·小雅·鹤鸣}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莲鹤方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壶盖上部为两重骈列的莲瓣形装饰,向四周翻仰,有力地烘托出盖心一只展翅欲翔的鹤,凸现出诗经所记,在伊川九皋山这个离天特别近的地方,鹤在这儿鸣叫的声音,上天可以听到。鹤的形象生动真实,为早期青铜器艺术品中所罕见。更重要的是,此出土文物是春秋早期,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建国河南新郑,时间在公元前770年,鹤立于莲花瓣之中,表明莲文化起源于中国。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打坐在莲花座,是受到中国传统莲文化的影响。
莲鹤方壶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龙形,有花冠形角,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被学术界认为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
九皋山奇峰,方形的山,鹤在其上鸣叫,是国宝级青铜器“莲鹤方壶”造型的原创灵感的源泉地。
30,西周青铜三足鼎(公元前89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
大克鼎是西周晚期(公元前896年)青铜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鼎是中国古代社会王权的象征,据《史记》记载,五千年前的黄帝,在完成华夏万邦一统后,采首山的铜,铸成巨鼎,以示庆祝。鼎成之日,上天为表彰黄帝的功德,派黄龙下界,接黄帝到天宫去。随同骑龙上天的人,兴高采烈,而后宫不能随同上去的,抓住龙的胡须不松手,结果拔下许多龙胡须,只好手捧龙须号啕大哭。后来,汉代的汉武帝听说这个故事,就说,我要是能像黄帝那样被龙接上天,我将把后宫妻儿象脱靴子一样脱掉。于是,汉武帝特别喜欢鼎,一听说哪儿出土有鼎,就命人搜集供奉起来。
到了出现文明国家的夏、商、周时期,青铜鼎成了权利和身份的象征。
《左传》记载,夏代的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为九州,中华九州的长老们贡献了很多金(铜)。大禹就将这些铜铸成了象征中华九州的九个铜鼎,上边铸有中华各地山川河流、物产,各民族的英雄人物,还有人们信奉的各种神灵的图像等,供在国家的宗庙中祭祀。将其视为国宝。自禹铸九鼎开始,青铜九鼎成了统治中国最神圣权力的象征。
《周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与王朝卿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庶民奴隶是无权使用、也不能染指的。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王权的象征、国家存亡的标志,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史书上有定鼎洛阳、楚庄王问鼎、齐宣王求鼎、秦武王举鼎、秦昭王迁鼎等一系列与“鼎”有关的故事,进而延伸出“问鼎中原”、“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立天下”等成语。
附图: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制作的西周青铜器 三足鼎:
31,春秋越王剑
春秋越王剑又称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此剑剑长55.7厘米,出土时剑刃仍很锋利。剑身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宽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圆。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堪称国宝。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
为某地设计的“如来佛”、观世音
铜鎏金天马
烟云涧青铜鎏金天马,长三米三,高三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青铜鎏金天马。
白龙马,《西游记》中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被西海龙王上天庭告忤逆,要被斩首。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升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又称八部天龙马)。后在化龙池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洛阳净土寺大殿内山墙上有古代孙悟空和白龙的彩绘图:
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的奔马。其右后蹄附一飞燕,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1971年9月, 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郭沫若发出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 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有龙雀、天马,是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汉书·礼乐志》中《郊祀歌》十九章《日出入》九:“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倜傥,精权奇,踏浮云,晻上驰。体容与,腾万里,今安匹,龙为友。”马代表阳,燕代表阴,二者阴阳互补,相辅相成,是阴阳谐调的象征,称作“天马神燕”。天马足踩浮云(神燕似仙烟云雾),方可腾空飞腾万里,与空中的龙为友。奔马借助于飞翔神燕雀,方能成为遨游天空的“天马”,天马行空驰骋不息。天马神燕是体现和谐平衡哲学思想、彰显龍马精神的杰出艺术精品。
龍与马是非常紧密相关的两种形象,遨游天空的“天马”是人们心目中神物,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上天庭,能入大海,呼风唤雨,形象威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农历马年新春祝福时说,希望全国人民在马年里继续弘扬驰而不息的龙马精神。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衷心祝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青铜十五连灯,高90厘米
《西京杂记》记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作蟠螭,从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宝焉。”连枝灯中最豪华的一件出土于河北平山战国时期中山王墓。有一件十五连枝灯,灯的主干为圆柱形,主灯柱似茂盛的大树的树干,从下至上共分出十五枝,各枝头各顶一盏灯盘。灯柱分大小八节,榫口各不相同,安装起来方便而稳固.
青铜神树,商代,高3.96米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青铜神树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远古传说天有十个太阳,古人称做“金乌”。每天升起一个太阳神鸟上天值班,为世界带来光明,余下的九个太阳神鸟就栖息在神树上。
《山海经》中对神树描写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树”是一棵与太阳升降起落有关的极其巨大的神树。神鸟载着太阳,由这棵扶桑树出发飞翔空中,这是极富想象力的神树、神鸟与太阳运行的故事。古往今来,“十日”的传说一直是古老美妙的神话。三千多年的商代,处于青铜时代顶峰的四川盆地,三星堆的先民们用青铜铸造出一棵带有神意的树木。古蜀人根据“十日传说”,制造了高达3.96米、重150多公斤,多层次组合,立体感很强的青铜通天神树。神树由底座、树身、龙三部分组成,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九只金乌(太阳)鸟立于神树的枝头,他们落在“生命之树”上,就获得了再生的魔力,有了重新上天轮回的机会。当天上那一个太阳精疲力尽的时候,这九个太阳鸟中就有一只到天上值班放光,会一只接一只的持续轮回下去,拯救太阳系不被毁灭,保障地球有阳光的照耀,人类会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皇家马车天子驾六 高1.8米,长6.3米
天子驾六是我们古代的礼制的一种行为。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天子所御驾六,其馀副车皆驾四。《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天子驾六代表身份的至高无上。
青铜熏香炉
常见的博山熏炉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艺文类聚》卷七十引汉刘向《熏炉铭》:"嘉此正器,嶃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采用青铜为材料,为熏香而设计,汉代得到王室、诸侯、文人、富豪的青睐,点燃碳火,时时撒上香料等,香云缭绕,既驱除蚊蝇,又使屋内充满浓郁香味,宛若仙境。
铜质鎏金大缸
北京故宫紫禁城里有许多的大缸,“吉祥缸”(也称“太平缸”),古人将“吉祥缸”称为“门海”,既是“门前大海”的意思。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如今只剩下231口。这些大缸分为铜质鎏金大缸、铜缸、铁缸三种,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铸造的铁缸。铜缸大多为清代铸造,大缸的两耳加兽面铜环,腹大口收,工艺精美。皇宫中鎏金铜缸等级最高,具有皇家身份,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两边,共有18口,每口缸的上部外面均刻着“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样。在紫禁城里的其它院落,安放的是一般的铜缸或铁缸。乾隆年间的《奏销档》记载。鎏金铜缸高1.2米,直径1.66米,每口缸约重1696公斤,铜缸最外层鎏一百两黄金。当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洗劫紫禁城时,看到这个金灿灿的大缸,他们就用刺刀一刀一刀的把大缸上面的黄金刮下来。对故宫进行修复时,仍保持被刺刀刮的样子,没有重新鎏金,为的是教育我们,乃至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仿唐代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高级国礼卢舍那彩绘小铜像,高33厘米),佛像和背光图案均按龙门石窟原来石刻图案复制。
中国佛造像最有代表性的是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始雕凿于唐咸亨三年(672年),上元二年(675年)竣工,刻画传神的主佛为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双耳长1.9米向下垂。体态丰肥,饱满壮硕,面相丰满而显方颐,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佛的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卢舍那大佛端坐于双层莲座之上,趺坐的裙部衣纹呈从两足部分向两侧放射状平行舒展,纹线很长,直达膝部。右手施无畏印,寓意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左手施与愿印,能满足一切诉求和愿望。佛发束高髻,细细的錾刻出祥云旋转发纹,源于西晋佛像的旋转云发型。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外貌典雅,让人敬而不惧。反映出唐代佛像雕刻艺术的卓越水平。
====
附录
世界上第一尊释迦牟尼佛旃檀立像资料
释迦牟尼佛旃檀立像 !
翟智高整理 (2009-10-01 22:55:19)
标签: 世上第一尊佛像分类: 佛教领域
旃檀佛像-旃檀佛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据《增一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上到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人间的优填王思念佛陀,就命工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其像站姿,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施与印,身着通肩袈裟,衣纹在身体正面呈波谷分布。后来,不管用何种材质,凡是雕塑成这种样式的释迦牟尼佛像统称为旃檀佛像。


佛经《增—阿含经》却记载着在释迦牟尼在世时, 曾出现过两尊特殊的佛的雕像.经文说: `佛祖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 弟子们多有懈怠, 既不听法, 也少修持, 为使弟子们渴仰求法, 佛陀不带侍者, 往至三十三天的忉利天宫为生母摩耶夫人说法, 三月不还人间, 优填王思慕成病, 与群臣商议, 以牛头脑檀木造作了五尺高(约1.67m)的如来像.波斯匿王知道后, 也以紫磨黄金铸造佛像, 及至释迦返回人间, 旃檀佛像往迎, 佛为之授化曰: `汝於未来作大福田, 广度众生'.据此, 世间上第一尊佛像当为旃檀像, 造像权应属跋磋国的优填王, 波斯匿王的紫磨黄金像只得屈居第二.
东晋高僧法显法师在《佛国记》中说: 在拘萨罗国舍卫城 (今印度北境塞特马赫特区) , 居民们传说: `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 波斯匿王思见佛, 即刻牛头旃檀作佛像, 置佛坐处.佛后还入精舍言: ‘吾般泥洹 (即逝世) 后, 可为四部众作法式, 此像应是众像之首, 后人所法者也’.佛於是移住南边小精舍, 与像异处, 相去二十步'.铸造紫磨金像的波斯匿王变成了旃檀像的雕造者了.
后於法显200 多年的唐代玄奘大师游学印度时, 在跋蹉国首都赏弥城(今印度北方邦柯散) , 见到优填王所刻旃檀佛像,记录入他的《大唐西域记》: `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 高六十余尺, 有刻旃檀佛像, 上悬石盖, 邬陀衍那王之所作也.灵相间起, 神光时照.诸国君王持力欲举, 众多人众, 莫能转移, 遂图供养, 俱言得真, 悟其源迹, 即此像也, 初如来成正等觉已, 上升天宫为母说法, 三月不还, 其王思慕, 愿图形像, 乃请尊者没特伽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宫, 亲观妙相, 雕刻旃檀.如来自天宫还也, 刻旃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 ‘教化劳耶, 开导未世, 实此为冀! ’
玄奘法师所说, 与法显相似, 只是雕造佛像者又回归到邬陀衍那王, 即上述《增一阿舍经》所说的优填王.此外, 在《观佛三时经》、《优填王作佛形像经》、《经律异相》等佛教典籍中都说优填王是牛头旃檀像的雕造者.而在印度与东南亚各国, 除了斯里兰卡坚持波斯匿王造作旃檀像外, 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把该像造作权归之於优填王.
据《世界宗教资料》1982 年第4 期所载陈贞辉先生的译文说, 最近有位美国学者P·S·阇尼发现了早先未曾重视的用巴利文写的《五十本生故事》, 其中有一则故事说: 释迦牟尼在某次说法时叙述他过去世当转轮王时所发生的一件事情后, 波斯匿王即回到王宫, 精心选择了一株完美无缺的檀香树, 雕刻成一尊佛像, 以报答佛祖说法之恩, 这则故事过去只流传在东南亚佛教国家, 故鲜为人知.这样的首尊佛像塑造权已众望所归於优填王时, 这篇译文的出现, 又转移了佛学研究工作者的视线, 不得不再次考虑波斯匿王首先造像的可能性.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尊旃檀佛像富有传奇意味的奇特经历.玄奘大师从印度游学回国途经瞿萨旦那国媲摩城 (今新疆策勒县治以北沙漠中) , 闻之土人说曰: 邬陀衍那王 (即优填王) 的旃檀佛像, 在佛逝世后, 竟凌空降至易落伽城, 因该城民众安乐富饶, 不加珍敬, 以致天雨沙土, 填满此城, 佛像即东迁媲摩城.类似说法也见之北魏杨衍之的《洛阳伽蓝记》: `从未城两行二十二里, 至捍么城, 南十五里有一大寺, 三百余众僧, 有金像一躯, 仪容超绝, 妙相凛然, 而恒东立, 不肯西顾, 父老传云, 此像本从南方凌空而来'.这里所说的捍么城与前说的媲摩城读音相仿, 仅是一音之转, 因疑是同一城市, 只是旃檀像换成金像, 也未说明具体来历而已.
在《清凉寺缘起》与《优填王所造前檀释迦瑞像历记》等有关史料中, 我们看到了这尊旃檀像在中国的传奇经历: 佛像雕造后一千三百零五年, 鸠摩罗琰持瑞像至龟兹国 (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 供奉内宫, 后秦弘始三年 (401年) , 高僧鸠摩罗什 (罗琰之子) 奉像至长安, 以后, 刘宋高祖移像至江南龙光寺, 隋开皇九年又移置淮南扬州长乐寺, 南唐天福年间供奉在金陵 (今南京) 长失寺, 宋太祖乾德二年安置东京 (今开封) 开宝寺, 宋太宗时又移置供奉在启圣禅院, 最后供奉在北京宏仁寺, 该寺俗称旃檀寺之名即由此而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 寺被焚, 这尊稀世之宝的世上首尊佛像从此下落不明, 据说被帝俄劫走, 真正成为千古之谜.(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 董健身)
附录:《大唐西域記》所记载的石佛像、旃檀佛像和锡兰(斯里兰卡)的佛牙舍利
欽定四庫全書
大唐西域記卷三
唐 釋玄奘 譯
釋辯機 撰
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唐言勝林舊曰祗陀訛也】是給孤獨園勝軍王大臣善施為佛建精舍昔為伽藍今已荒廢。東門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餘尺,左柱鏤輪相於其端,右柱刻牛形於其上,並無憂王之所建也,室宇傾圯,唯餘故基,獨一甎室,巋然獨存,中有佛像。昔者如來昇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之後,勝軍王聞出愛王刻檀像佛,乃造此像,善施長者,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拯之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焉。聞佛功德,深生尊敬,願建精舍,請佛降臨。世尊命舍利子隨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園地爽塏尋,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戲言,金遍乃賣善施,聞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隨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曰,佛誠良田,宜植善種,即於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之,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業,自今已去,應謂此地為逝多樹給孤獨園。
“瞢掲釐城東北,踰山越谷,逆上,信度河途,路危險山,谷杳冥。或履絙索、或牽鐵鏁、棧道虚臨、飛梁危搆、㧻棧躡磴、行千餘里至逹麗羅川,即烏仗那國舊都也。多出黄金及鬱金香,逹麗羅川中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金色晃煜,靈鑒潜通,高百餘尺,末田底迦阿羅漢之所造也。羅漢以神通力㩗引匠人。升覩史多天【舊曰兜率陀又曰兜術陀訛也】親觀妙相。三返之後。功乃畢焉,自有此像法流東。
大唐西域記卷四
<史部,地理類,>
欽定四庫全書
唐 釋玄奘 譯
釋辯機 撰
大唐西域記卷四:“憍賞彌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稱沃壤,地利豐,植粳稻,多廿蔗,茂氣序,暑熱。風俗剛猛,好學典藝,崇樹福善,伽藍十餘所,傾頓荒蕪,僧徒三百餘人,學小乘教,天祠五十餘所外,道寔多。
(憍賞彌國)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餘尺,有刻檀佛像,上懸石盖,鄔陁衍那王【舊云優填王】之所作也,靈相間起,神光時照,諸國君王恃力欲舉,雖多人衆莫能轉移,遂圖供養,俱言得真語,其源迹即此像也。初如來成正覺,已上昇天宫為母說法,三月不還。其王思慕,願圖形像,乃請尊者没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親觀妙相,彫刻旃檀。如來自天宫還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耶,開導末世,寔(實)此為冀”。
伽藍大垣内有三寶階,南北列,東面下, 是如來自三十三天降還也。昔如來起自勝林,上升天宫,居善法堂為母說法,過三月已,將欲下降,天帝釋乃縱神力,建立寶階,中階黄金,左水精,右白銀,如來起善法堂,從諸天衆履中階而下,大梵王執白拂,履銀階而右侍,天帝釋持寶盖蹈水精階而左侍。天衆凌虚散花,讃德數百年前猶有階級。逮至今時,陷没已盡。諸國君王悲慨不遇,壘以甎石飾,以珍寶於其故基,擬昔寶階,其高七十餘尺,上起精舍,精舍中有石佛像,而左右之階有釋梵之像形,擬厥初猶為下,勢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無憂王所建也,色紺光潤,質堅密理,上作獅子蹲踞,向階彫奇形周,其方面隨人,罪福影現柱中。
恭建那補羅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膏腴,稼穡滋盛,氣序温暑,風俗躁烈,形貌黧黑,情性獷暴,好學業,尚德藝,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數百,異道雜居。
【闕】宫城側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實唯俊彦也。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一切義成太子寶冠高減二尺飾以寶珍盛以寶函每至齋日出置高座香花供養時放光明
城側大伽藍中有精舍高五十餘尺,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或至齋日神光照燭是聞二百億羅漢之所造也
大唐西域記卷十
<史部,地理類,外紀之屬,大唐西域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
唐 釋玄奘 譯
釋辯機 撰
二十三國
僧伽羅國【雖非印度之國,路次附出】恭建那補羅國。 王宫側有佛牙精舍,高數百尺,瑩以殊珍,飾之奇寶。精舍上建表柱,置鉢曇、摩羅伽大寶、寶光赫奕聯、暉照曜晝夜,遠望爛若明星。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務極珍奇式修供養
僧伽羅國,古之獅子國,又曰無憂國,即南印度,其地多奇寶,又名曰寶渚。昔釋迦牟尼佛化身,名僧伽羅,諸德兼備,國人推尊為王,故國亦以僧伽羅為號也。以大神通,力破大鐵城,滅羅刹女,拯恤危難於是,建都築邑,化導是方,宣流正教,示寂留牙在于兹土,金剛堅固,歷劫不壞,寶光遥燭,如星燦空,如月炫宵,如太陽麗晝,凡有禱禳,應答如響。國有凶荒灾異,精意懇祈,靈祥隨至,今之錫蘭山,即古之僧伽羅國也。王宫側有佛牙精舍,飾以衆寶輝,光赫奕累,世相承敬禮不衰。
今國王阿烈苦柰兒,鎻里人也,崇祀外道,不敬佛法,暴虐兇悖,靡恤國人,䙝慢佛牙。大明永樂三年,皇帝遣中使太監鄭和,奉香花往詣彼國供養。鄭和勸國王阿烈苦柰兒,敬崇佛教,遠離外道。王怒,即欲加害。鄭和知其謀,遂去。後復遣鄭和往賜諸番,并賜錫蘭山國王。王益慢不恭,欲圖害使者,用兵五萬人,刋木塞道,分兵以劫海舟。會其下預泄其機,鄭和等覺,亟回舟路,已阨絶潛,遣人出舟師拒之。和以兵三千夜,由間道攻入王城,守之。其劫海舟番兵,乃與其國内番兵四面來攻,合圍數重,攻戰六日,和等執其王,凌晨開門,伐木取道,且戰且行,凡二十餘里,抵暮始達。舟當就,禮請佛牙至舟,靈異非常,光彩照耀,如前所云,訇霆震驚,遠見隱避,歷涉巨海,凡數十萬里,風濤不驚,如履平地。獰龍惡魚,紛出乎前,恬不為害。舟中之人,皆安穩快樂。永樂九年七月初九日至京師,皇帝命於皇城内,莊嚴旃檀金剛寶座貯之。式修供養,利益有情,祈福民庶,作無量功德。
====
僧伽羅国,昔日称锡兰,即今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旅游,康缇佛牙寺最有名,世界上仅有的两颗佛牙,一颗在中国北京八大处的灵光寺,另一颗就在斯里兰卡的康缇佛牙寺.与北京灵光寺一样,也是建在青山旁:
附图,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高达51米的佛牙舍利塔:








附录1 斯里兰卡佛牙圣地康缇佛牙寺
康缇,斯里兰卡南部中央群山环抱的一座城市,历史上曾是行政和宗教中心。作为辛哈拉国王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个首都,享有2500多年的文化繁荣。
佛牙寺,其实是康提古城整个宫殿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四周有护城河、角楼以及守护神的神庙。寺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佛寺由此得名。佛牙寺为著名的历史建筑物,更是佛教徒的朝圣之地。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斯里兰卡逐渐演变成单一信仰的国家,印度佛教的盛行带给斯里兰卡的当然不仅是宗教上的变革。当西方王权、教权孰大孰小孰高孰低争论不休大动干戈、当“欧洲之父”查理大帝也只能跪在教皇里奥三世面前接受加冕,在东南亚,与信仰紧密联系的圣物象征----释迦牟尼圆寂后的佛牙舍利,早就成为各国君王争相拥有的宝物。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最终被迎到斯里兰卡,意味着从那时起,王宫和佛牙寺与作为斯里兰卡首都所具有的行政管理和宗教功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了。
作为国宝,佛牙供奉在佛寺二层内殿密室中的宝塔里,宝塔内有7个小塔层层套住。有僧人严加看守,一般人是看不到舍利的,更不要说游客了。
每年斯里兰卡历8月月圆前后,康提要举行为期十天左右的佛牙节。届时数百头装饰精美的大象队伍、旗手队、舞蹈队、锣鼓队参与其中,场面十分壮观。如果那时候来康提,就有机会亲自感受这种热闹的氛围了。
走出佛寺,旁边就是康提湖:












附录2 古城康提的佛牙寺
——珍藏全世界第二颗佛牙舍利的圣地
世界上只有两颗佛牙舍利,一颗在北京八大处二处的佛牙塔内,另一颗就在斯里兰卡康提的佛牙寺。
附录3
古代王宫建在山顶
图片中的这个地方是斯里兰卡锡吉里耶的狮子岩,很难想象这个高200米,面积两公顷的巨大岩石在那个年代竟是一个王朝的宫殿。

传说公元5世纪卡西雅伯国王篡位弑父,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莫加兰为了给父亲报仇,对他穷追不舍,无奈之下卡西雅伯为了躲避弟弟的追杀将宫殿迁到了狮子岩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并用18年的时间,沿山建造了这座空中宫殿。
整个古城如果只站在狮子岩前看的话其实并不大,但是利用卫星图像在空中看这个古城是相当大的。

因为为了防止弟弟的入侵,卡西雅伯国王在狮子岩外围修建了护城河和城墙,方形的护城河将狮子岩围绕在中间,整个古城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1公里。

狮子岩的山顶大约有两百公顷,卡西雅伯国王用了整整18年打造了这个极尽奢华的空中庭院。庭中有国王的石制宝座,蓄水池,宴会厅,议事厅,国王寝宫等,以当时的建筑相比,其规模之大,无法想象。
据说在狮子岩四周的岩壁上原有500多幅彩色壁画,但是经过千年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如今只剩下了22幅。


后来弟弟莫加兰还是找到了他,而卡西雅伯国王曾经残暴的行径,最终还是用自己的生命还了回去,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是要物归原主,而自己18年建造的看似坚不可摧修建于高山的宝座仅存了7年,此后在莫加兰胜利后就成了僧侣修行的寺庙。
狮子岩顶部,昔日辉煌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从残垣断壁中仍能看出当年在此之上的人工奇迹,不得不让每位初到的游客瞠目结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名不虚传。

===
丹不列石窟寺属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婆罗纳努瓦古城的石阶梯与石雕立佛像和卧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