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互联网+汽车”生态商业模型


 其实说是所谓的商业生态圈也好,商业生态体系也好,在构建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是不能缺少时间这个维度的,逐层构建的先后顺序也是不能乱了的。当下的汽车O2O的死亡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线上信息和线下服务的对称性匹配度严重失衡,再者,就是广大的用户消费行为的转变与新商业模式还存在时间差的问题。这些的实现都必须具备通过时间的弥合和真正获得大数据才可以支撑起来的商业生态,仅仅的急于靠免费低价补贴所圈来的廉价用户是没有意义的,即便得到的这些数据都没有多大价值可言。

那么构建“互联网+汽车”生态商业模型需要逐层构建,绝不能因为只喜欢88层高楼我就只建88层而下面的我不去建,这样的空中楼阁瞬间即会灰飞烟灭,2015年的下半年死去的那些汽车O2O就是最好的明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一片嘘声。

新型车主社群聚合是第一要务

构建“互联网+汽车”生态商业模型首先应该聚合用户,并形成新型的社群是让用户获得存在感,用户的存在感从何而来,一定是他们可以真正参与的体验得以满足其人性中最大的优势所在,汽车社群其实是最早出现的,那就是车友会,十多年前还有宝来车友会而且已经商业化,只是后来由于自身的原因死掉了而已,聚合车友会的爱卡成功转型为媒体沾沾自喜的时候却是它濒临边缘化被淘汰的开始。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其他类型的社群,第一种是以微信群为代表的泛社交型社群,这种社群非常松散,通常通过某个线下活动沉淀入群,但是活动过后如何维护尚未有明确的方法,通常会很容易成为“僵尸群”。第二种是产品型社群,较为典型的代表是小米,小米手机将社会化营销、粉丝营销应用到极致,真正做到了不付一分广告费宣传产品,围绕小米手机的迭代更新,每一位米粉都自发自动地为小米手机刷口碑,反过来,米粉也为小米手机产品的改进贡献建议。第三种是公司型社群,其实是以公司这种组织体为核心聚集的人群,公司是典型的社群,而且是基于契约和利益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强关系社群,这里面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流程有序、执行可见,值得好好运营与深挖公司型社群价值,尤其是OA系统中的各个微信群,通过这些群去发动更多的人,更多的势能成为可能。第四种是基于兴趣形成的社团型社群。这样的社群成员一般都有很强烈及集中的兴趣爱好,并愿意为之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有的人甚至将之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另一方面,由于出发点的纯粹,成员之间基于此能形成更亲密的纽带联系。以两个社群为例,首先是知识型社群的代表罗辑思维。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品牌估值已经高达一亿。

社群是未来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社群的力量将参透整个的“互联网+”的产业,构建“互联网+汽车”生态商业模型更是首当其冲。互联网经历了Web2.0, 众包,众筹,粉丝经济到共享经济的顽强进化,如今社群经济崛起,谁拥有了自己的精准社群,谁就有挟社群以令诸侯的能力。如果说罗辑思维的社群模式,本质上是让用户尝试着去思考,社群定位白领用户,这一点就注定了用户基本上是主动参与其中的。那么,同属于兴趣社团型社群的创业黑马社群则更进一步,从挖掘深度上更进一步。黑马社群本质上是让用户之间深度合作,甚至用户之间可以产生更深层的交易关系。

社群电商一定需要是开放型的生态型电商模式

有了活跃度高忠诚度高的用户社群,之后便是建立社群电商模式,而且这个社群电商还要是开放性的,如果是一个平台化产品的话,那么就一定要开放API,通过CPS等模式让用户可以从中赚钱,让自媒体人也就是社群中的精英赚到更多钱,让其他公司机构可以赚钱,进而形成利他的开放型电商生态模式。凡是人们愿意花时间的地方,就一定愿意花钱;凡是人们愿意花钱的地方就一定愿意花时间;在哪里连接就在哪里购买,在哪里购买就在哪里连接。

社群电商模式的营销方式,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的销售渠道、销售网络的格局。在社群电商的影响之下,传统商家正在改变以折扣为利器的竞争方式,转而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其实他们还是错了,社群电商模式最大的价值不在流量也不在价格,而是在于人格,之所以形成社群的底座就是价值观的认同感使然,社群成员之间的信任是通过人格魅力得以实现和传播的,人格不能买卖,但人格化了的商品和服务更具价值认同感,这比价格更具有价值。

在社群电商模式之下物流和信息流正在由单一的单向动脉流动、局部静脉栓塞,变为既有动脉,又有静脉的良性的循环流动。社群电商的精准营销,目标群体极为清晰,订数准,零退货、零积压、回款周期短,库存周转率高。因此未来社群电商的要点,其实是在更好地推荐、展示、传播商品的维度。

互联网2.0时代之后,用户逐步呈现部落化、社群化,网络社群的崛起与社群电商的构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化商业就是,把社交与商业结合在一起,跟朋友一起购物才有意思。而社群电商的核心,就是要把具有相似兴趣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创造让人们能够相互告知产品的空间,并且在消费者消费之前,有让人充分了解产品、比较、选择的空间。

场景智能化应用才是颠覆汽车的必备要件

上述皆是通过手机端软件就可以实现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智能硬件将会怎样颠覆未来的汽车产业。通过汽车智能化装备及场景应用,不仅可以让汽车具有智慧,而且让汽车电商的全过程都可以具有智能化,再者是通过智能化场景应用解决汽车消费和使用全流程的智能化,让情景电商更便利解决用户的前置需求。什么是前置需求呢?这个传统汽车制造商是想象不到的,那就是通过传感器和云端大数据计算出行驶的车辆即将要发生哪些故障,云端就可以提前告知车主,让车主提前购买服务,即便捷又可解决用户的刚需,举个例子,通过胎压传感器和其他的传感器就可以预知行驶中的汽车下一段时间有爆胎或者自燃的危险,这样提前通知用户,不仅可以解决用户的需求,更可以避免车祸人亡的悲剧。

那么,这时的智能化的电商的主流模式是什么呢?远程诊断应该是常态,再者即是在车上构建的其他场景应用的情景电商,比如车载移动WIFI就是一个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而通过蓝牙与车载电脑数据接入,达到撬动整个汽车的颠覆性改变,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或许这就会成为汽车产业的OTT

个性化定制汽车将促进汽车工业4.0产业升级

有了用户和用户的行为的大数据,那么大数据就可以支撑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汽车成为可能,做用户定制汽车电商还可以直接促进汽车工业4.0的产业升级,因为汽车工业4.0一定也是打破传统制造模式,而是智能化的制造生产线,一个生产线既可以制造量产车,也可以制造个性化的定制车。当然,目前“O2O+ C2B”混合模式适用于用户需求多样化、定制化明显,强线下体验性,并在短时间内无法在线上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效应,需要借助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行业领域。所以说,“互联网+汽车”生态商业模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图景美好,但是需要逐层实现,这就如种植一棵大树一样,种子埋进土壤,要经过发芽出苗抽节等等环节之后,最终才会长成大树。

最后再啰嗦一句,其实,未来汽车市场哪里还分什么前市场和后市场,既然生态型商业是参天大树,那么树下就长不成树了,商业的边界自然就不存在了,甚至于互联网+汽车平台一样可以渗透或者延伸到对其他行业的整合和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