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有问是一款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记者采访神器。记者能够在有问平台上精准采访到有见地的学者。学者能够通过记者向社会传播思想。
2月9日,厦门晚报编辑、记者李胜安,在有问采访平台上针对我国土地私有化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问题,提问孙北国老师。
孙北国老师依据创联新农业智库的独立研究观点,针对我国是否该效仿欧美日韩的土地私有化问题,针对我国国情、农情和民情的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客观回答,认为重臂不搞私有化,是大政国策权衡下的上策选择。同时,鲜明提出“新三农”战略理论及“农牧乡建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将走出一条农地三权分置基本保障原则下的既能保障广大农户土地权益、推动农民共富、又能够更大规模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土地关系变革及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全新发展模式。
以下是问答内容:
记者李胜安提问:
谈到农村土地私有化,反对的人首先提出的理由是会造成两极分化。其实土地私有化并不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北欧的实践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北欧避免两极分化的办法是高税收高福利,中国目前的两极分化已经很严重,您觉得北欧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吗?
您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应该如何改革?
目前农村土地普遍出现无人耕种问题,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村里种地的人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很多土地荒芜,很多水田变成了旱地。
土地荒芜有年轻人意愿的问题,更有耕作成本高收入少的问题。因为土地分散在各家各户,难以集约化经营,中国土地耕作成本远高于美国、加拿大,中国的农产品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
改变这一状况的治本之策是土地集约化经营,目前影响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最大阻碍是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呼吁并执行土地流转,但进展缓慢。
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还导致农民在政府征地时利益受损,政府转手一下就赚大钱。
网上流传一篇历有为的政改建议文章。在农村集体土地的改革方面,历有为建议:用立法形式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土地入股等办法,大兴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
您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应该如何改革?当年把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为了避免姓社姓资的争论,现在改革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孙北国回答:
我们目前的国情和“三农”时代背景,与欧洲、美国、南韩、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情况完全不同,土地关系涉及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关系,是大国策。任何一位最高执政者都很难在这个阶段,下定这样的决心把土地私有化。
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个学者派别,在坚持土地私有化的理论研究,我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我的结论是中国目前不宜进行私有化。我不是按照政府的逻辑去研究的,这是我们以独立的研究立场,进行独立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欧美日韩土地私有化是上几个世纪在全球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过程当中,历史性沿续下来形成的私有化,这样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关系相对稳定而且伴随着本国经济发展和工商业同步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与之配套的稳定乡村社会关系。
二、中国社会经过3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城乡差别加剧,农村的人才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都通通涌向了城市,剩在农村的农户都是弱势、弱能群体,全国平均每个农户10.3亩的耕地和宅基地即使马上都实现了私有化,也不能够给广大农户带来很快的脱贫致富,也不能够马上推动城乡共融,也不会因为这一财产要素的盘活和自由交易而快速改变中国农业农村的困境格局。
另外,与此相关联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多方面的相关问题,在法规并不太健全的情况下,也很难形成综合配套,也很难保障私有化之后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不产生不可控的负面影响。这涉及到政治权衡、社会权衡、经济权衡等多方面问题。
政府不下决心私有化,是从全局性、综合性、稳定性、可控性等多方面考虑的。当然这在相当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财产权利的自由交易,但从政府角度首要思考的是,在没有既稳又快的整体系统性配套变革条件下,宁稳勿滥、宁困勿乱。这是上策,慢点总比乱了好。
试想一下,假若10年前就开始了土地的私有化,广大农民的日子并不一定比现在好,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也不一定比现在更好,我们并没有足够协同自信的保障能力、保障法规以及政府执政水平来保障全国大面积农业生产资源私有化的情况下,不出现苏联国民财富被西方运用资本手段血洗的惨剧。
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国家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政府工作人员现代化管理执政能力欠缺,我们犯了很多错误,如环境的破坏、工业化建设效率低并形成大量重复性建设、农业宏观计划调控严重欠缺、造成最近几年粮食严重超产、超储形成谷贱伤农等等问题,但货币却一直稳定,没有出现大的金融风险和货币贬值。这就是大赢。
这个风险没出现,这与我们国家土地要素和农村宅地管控不能交易等原因形成的土地资源固化、不能形成资本性流动有非常大的关系,虽然僵化缺少活力,但却也免了不可控的风险。
记得有一个组织对全国范围内土地拆迁补偿的农村进行了比较认真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只有少数的农户拿到补偿款之后没有过度消费、没有赌博。有将近一半的农户若干年后完全把钱败光又返贫了。
三、农业土地变革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三权分置基本原则下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这里有几个最关键的问题:
1,目前广泛进行的土地流转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经营主体的体制模式,其合作社的法理逻辑和10年来的运行实践都已经证明必须进行大的改革,再继续下去只能是误农又误国。
2,以目前被政策推动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也不应当再被政策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最后结果,非常可能在农村创造新一轮两极分化。并不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的协调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
3,我用三句话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这三个农业经营主体:“强不了国家,救不了生态,富不了农民”。如果在这一方面还不能够形成大的的突破,还是修修补补,就仍然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速度,就可能继续徘徊。
4,最近两年又有很多讨论以恢复村集体经济来代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很多言论,这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在广大农村恢复生产队集体经济形式,将更会摧残中国农业。全国目前极少数搞得好的农村集体经济有多方面的原因组合,绝不可能适用于广大农村,根本的原因是农村没有足够的人才资源、组织资源等先进生产力要素去进行这样广大的集体经济的经营。这样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也不能够和更多的优秀生产要素产生创造性体制联结。
5,创联新农业智库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土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就是“农牧乡建一体化”集团型发展模式,让工业反哺农业可靠落地,与广大农户的利益形成紧密型联结,化解多重三农矛盾,形成多重价值创造。这是一条既稳定保障三权分置、又能够尽快改变农村农业发展困局的土地改革的大道。
6,“农牧乡建一体化”体制创新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系统化“新三农”战略理论研究基础上的新农业与新农村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代表创联新农业智库成为国内农业理论界第一个将“五大发展理念”转换成新理论、新战略、新模式、新路径的智库研究成果。
厉有为的以立法的形势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际上就是许多年以来一部分学者一直坚持的土地私有化,这是一个一直以来被广泛争议的话题。这一点现在没有再争论下去的必要,因为它不符合国情和农情、民情。
土地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进程,实质上是如何进行土地经营权的运营。这是一个重大的涉及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共富的战略选项。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目前全国各地广泛展开的土地流转性经营,除少数个别有配套的完善的组织运营策略,其他大范围的流转已经埋下了农村两极分化的隐患,不可取、不可续、不是最上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农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理论供给。
关于“新三农”战略理论和“农牧乡建一体化”的更多理论阐述,请百度“孙北国”或“创联新农业智库”找到相关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谢谢,完毕。
【孙北国简介】
孙北国 国内知名农业战略理论研究专家、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2016年初,在中央党校《经济发展突破点论坛》上,鲜明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应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以及“农牧乡建一体化”突破性体制创新模式。
创联新农业智库的“新三农”理论体系,直面三农核心痛点进行突破性战略创新和系统性理论攻坚,是国内农业理论界第一个深度贯穿“五大发展理念”核心内涵并转化成系统性理论、战略、模式、路径和抓手的智库成果。成为国内社会农业战略理论研究领军智库。
去年至今,在人民网、凤凰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发表了近百篇原创研究文章,可谓厚积薄发。其大格局战略视野、前瞻性理论创新和可操作可执行的模式、路径体系,在中国农业理论界独树一帜。
创联新农业智库,以顶层设计服务政府、社会和新农企业。为地方政府提供“新农业土地集约+新农村小镇经营”协调配套发展的突破性创新战略策划。为新农业投资企业“绕开陷阱、少走弯路、找寻新农业价值高地”进行战略导航。
【正文结束】
与创联新农业智库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