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耻·敬畏·及其他
张运毅
一
闲来翻书,读一寓言,说某君喜欢吃豆腐,逢人便说豆腐就是我的命,不可一日无。某日,朋友宴请,知其所好,菜肴中除珍馐外亦准备了豆腐。但席宴间该君对珍馐大动干筷,却视豆腐为不见。朋友怪而问之,该君油嘴一抹曰:豆腐者,我命也,但见珍馐即可不要命矣!众人闻之,莫不耻笑耳。
由此,余联想到某些落马的达官显贵,或某些不讲道德的奸商们,岂不是颇象寓言中的某君也见利忘义,置“命”于不顾,。为了一个“权”字或,他们将发过的誓言早抛到九霄云外,或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或阿谀奉承吹牛拍马,或一掷千金跑官要官。为了一个“利”字,官商勾结、相互利用,丧尽良心的经营敢想敢做,黑社会的行径敢说敢干。于是乎,出了成克杰、郑筱萸、周永康、令计划,出了毒奶粉、地沟油、假酒假药,还有因非法开采引发的种种矿难。查其原因,遍布于报告报章的说辞,大多是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健全、法律观念不强、经不住利益诱惑等等。于是乎往年如此,今年如此,乃至于年年如此,这般套话好像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判词”
但恕余之见,应对此说法喊“否”!且不说这些人的高学历,高职位、高职称,单就某些人的反腐报告,法制演讲而言,档次之高,理论水平之深,就令我等不能望其项背。试想,若不是“一招失手”,他们不也就每日里冠冕堂皇、终日里弹冠相庆吗?什么不懂法、法规制度不完善,经不住诱惑云云,其实是知法犯法,明知故犯。连普通老百姓尚知不该拿的钱一分不能拿,坑国害民的人必遭报应,更何况这些自感高人一等的精英们。这些人之所以敢把公产作私产,坑国害民不手软,最终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非弱智也,非法盲也,亦非监督不到位也!就像那位视豆腐为“命”,却见珍馐却忘“命”的某君一样,盖因其“寡廉鲜耻”、“缺德少畏”也!
二
在这个世界上,视权如“命”者,把这个“命”看得比爹娘、比人民大众都重要。在他们看来,“一日当官强似万载为民”,有权就可以驭民为己,就可以招财进宝,就可以为所欲为。视钱如“命”者,则认为有钱可以买权,有钱使得鬼推磨,可以让有权者为己所用。因此他们为了“权”或“钱”,不遗余力,费尽心机。但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却误了卿卿性命”,落了个丢命丢财,权钱两空。就像视豆腐如“命”的某君一样,被世人耻笑为“寡廉鲜耻”。
中国佛教有言,人身上都缠有三条毒蛇,一条是痴——好女色,一条是嗔——想权位,再一条是贪——爱金钱。可以说许多人都是被这三条毒蛇缠死的。那么,怎样才能从三条毒蛇的缠绕中解脱出来呢?
没有其他方法,只能修身修心,从“知耻”开始。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欧阳修讲,“廉耻,是立人之大节”。这也就是说,知道羞耻是做人的“大节”。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人只要有了羞耻之心,就在立德上开了一个好头。于私修行是这样,于公治国也是这样。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在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杀张子善、刘青山时,我讲过,杀了他们就是救了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啊。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重温毛泽东的教导,使我们更加明确,廉耻文化的建立于公于私均谓之重大。
“耻”字从“耳”,其本意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哟棉用骂声不绝的斥责使可恶不伦者知羞而止。但现在贪官犯赃,奸人违法,哪里还怕羞耻两字。其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德育弱化,导致人的羞耻心退化。《论语》说:“行己有耻”。即是说作为一个人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人一旦不知耻辱,就已药石难救。就会虽知法而枉法,虽执法而犯法。故如果单靠法治而不教人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根源上铲除腐败犯罪。
“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为了人们心灵与社会风气的净化,必须在社会上强化知耻明德的教育。让人们首先懂到何为耻,何为荣。知耻而后行。
三
某君为何见珍馐而“不要命”,甘冒人们的耻笑于不顾,面对众人诘问能大言不惭。我看,除了寡廉鲜耻以外,亦“缺德少畏”。
人说话要算数,诚实而忠厚,立诺而践行。不能言而无信、背信弃义,这就是德。如果对人言而无信,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言不由衷背道而行,那就是不忠不孝,即缺德。君不见某些人在入党任职的时候,信誓旦旦,一旦权位在手,便肆无忌惮。或视公有为己有,视民财为私产,随心所欲,任意支配。或借为地方、小团体谋利之名,行聚敛不义之财之实。或进行所谓“创造性”、“开拓型”工作,“搅混水方才摸的鱼儿来”,到最后,富了“方丈”也肥了“主持”,牺牲掉的只能是国家资财、群众利益。余认为,这些人之所以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缺德,主要因为心中“少畏”。
从某种意义上说,“敬畏”是一种哲学。就像基督教徒敬畏上帝,佛教徒敬畏释迦牟尼,伊斯兰教徒敬畏安拉一样,中国人自古以来强调“畏天命”。在孔子看来是“天”是宇宙人间的绝对主宰,是人间伦理的终极根据。 “天意”、“天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苍意志。
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怕鬼,但要有两个“敬畏”。一曰“敬畏”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二曰“敬畏”人民:人民的意志、大众的呼声。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遵循客观规律,遵从人民意愿,岂不就是敬畏“天命”!故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畏惧之心。想一想是否违背了天意——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想一想是否背离了天命——人民的意愿,想一想是否会被人耻笑着指着脊梁骨骂娘。如果心有畏惧就可能抛弃杂念,就可能怕做错事而“如履薄冰”。如果心中没有“敬畏”,自以为聪明无所顾忌,就可能目空一切恣意而为,见利忘义营私舞弊,那就会自取其辱。唐白居易有诗云:“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波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短期看来,贪污腐败可以得以满足贪鄙的心理,然而等着他的却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因此,人人心里有个“怕”字或者“畏”字,应该不是坏事。
明代思想家的王阳明说过:人都有良知,这种良知与生俱来,愈是到了后来,被私欲蒙蔽,人心也就一天天坏下去。他主张在生活中,对后天所染的心灵垃圾作不断的清除。由此,余想到了一个朋友,在年轻的时候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宁愿饿肚子也要周济别人。可临到退休的晚年却因贪腐锒铛入狱。究其根源,是权大人老没了“畏”字。故孔子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就是说,当你年轻的时候,身心尚未成熟,不能贪图女色;壮年的时候精力充沛、血气方刚,不可过分的争强好胜;到了老年疲惫衰弱,不可以贪得无厌。可许多人问题往往出在老年。年轻时一身清白两袖清风,家境自然不如贪腐者丰裕。老了心里不平衡,临退休前起了“捞它一把、不捞白不捞”的侥幸心理,把一辈子厮守的“敬畏”二字束之高阁,最终因晚节不保丢掉了一生的功业,即使老泪纵横亦悔恨晚矣。有道是:“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即讲此道理。
故人生在世,不可学视豆腐如命见珍馐却弃“命”的某君。一要讲廉耻,二要讲道德,三要存“敬畏”,这似乎是人间的正道、大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愿君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