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酸,一个很拗口的中药名,这两天却随着一篇论文再次走进了公众的视线。原来,近日权威医学期刊发布研究成果称,通过分析台湾98名肝癌患者的基因3年,发现其中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带有“马兜铃酸特有的基因突变指纹”。由此,研究者推测中国台湾近八成肝癌以及中国大陆近五成肝癌与马兜铃酸有关。一时间,马兜铃酸能致肝癌的消息吓坏了不少人。那么,中医专家对此怎么看呢?
马兜铃酸与肝癌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有肾毒性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流行病学大样本、大数据分析,我国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与马兜铃酸有直接关系,尚无直接有力的数据支撑。
排除了与肝癌的直接关系,那么马兜铃酸与肾病有关吗?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副所长、无锡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陶国水表示,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看,马兜铃酸确实具有明显肾毒性,超过一定剂量,可造成肾小管功能受损,甚至存在引发肾癌的风险。
其实说到“马兜铃酸事件”,已经不是新闻了。马兜铃酸肾病群体性事件首次被公开披露是在1993年的比利时,当地一些妇女因服含广防己的减肥丸后导致严重肾病。1999年英国又报道了有妇女因服含关木通的草药茶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因广防己、关木通等中药含有共同的致病成分马兜铃酸,后来国际上将此类情况改称为“马兜铃酸肾病”。2003年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龙胆泻肝丸事件,致病人数10万人(最后肾衰死亡)。主要是因为1990版《中国药典》将古方龙胆泻肝丸中的木通以关木通替换,其中含有马兜铃酸。而原配方的药味中有“木通”主要指白木通或川木通,这两类木通均不含马兜铃酸。2005年版《中国药典》已不再收载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个品种(均含马兜铃酸)。
中药有“毒”是把“双刃剑”,抛开剂量讲毒性是“耍流氓”
中药含有毒性成分,但未必有害,要辨证看待中药毒性。砒霜是剧毒物,用好了可以治疗白血病。再比如,小柴胡汤用了几千年了,安全有效。但有人根据小柴胡汤颗粒剂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将它当做治疗肝炎的良药,结果出现了间质性肺炎的并发症。由此可以看出,过分夸大中药的某些特殊效应,而不遵照中医的用药标准,才是中药中毒事件发生的根本。中医的精华在于辨证论治,抛开中医思维用中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在马兜铃酸致癌消息中,还有一份“含马兜铃属药材的已上市中成药品种名单”在朋友圈疯传,其中有国人熟知的许多药用植物如细辛等,均含有马兜铃酸。有网友说:“难道名单上的这些药都不能吃了?”对此,陶国水提醒,含马兜铃酸的药材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目前收载于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药材标准的马兜铃科药材有24种,含马兜铃属药材的中成药口服制剂有47种,均可在食药监总局政府网站查询。专家提醒,药品要严格按照医生处方和医嘱使用,注意含马兜铃属药品的肾毒性风险,不能大剂量、长时间服用。另外,不是所有马兜铃科植物都含马兜铃酸,比如可调整药材使用部位,将马兜铃科植物细辛的药用部位由全草改为根和根茎,根和根茎几乎不含马兜铃酸。另外,在使用的剂量方面也有讲究,比如细辛不过钱,在使用方法上讲究先煎煮再去沫,这样就把毒副作用降到了最低。
中药毒副作用不明确,在使用中须比西药注意更多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中药是无毒无副作用的,用药比较安全。其实,中药因为毒副作用不明确,需要更专业的中医知识。但眼下,中成药西医、中医都在开,懂的、不懂的都在用,这颇令人忧虑。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说过: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也。陶国水表示,药物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均存在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药三分毒”,在《中国药典》2010版收录常用中药材和饮片中,包括有毒中药73种,大毒性10种。中医历来强调“辨证用药”,其临床宗旨就是“因人因药因地”用药,用得对就有益,用得不对就有害。
其次,在服中药时,有些人认为时间喝长点没关系,不需要像西药那样严格讲究服药的期限。其实,中西和西医一样,对药物的剂量、疗程都有各自的界定标准,中医还有“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等明训,也就是说没有哪味药需要大剂量长期服用。《神农本草经》就按药性、药效、毒性等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下品药“多毒,不可久服”,中药的使用应“斟酌其宜”。长期大剂量使用任何药物,都可能出现药物毒副作用,这属于不当用药,而并非药物本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