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
绝大多数的观赏性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都是社会美的内容,如我们平时经常欣赏的戏剧、小说、电影等,都是如此。如果粗略把这类表达社会美的艺术品分一下类的话,可以大致分为悲剧艺术和喜剧艺术。这种分类方法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尤为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悲剧美和喜剧美是社会美领域中的“崇高”与“小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两种艺术的本质区别。
我们已经反复说过,艺术是表达美的,而美感的本质是“自我肯定”。首先,我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么,悲剧艺术和喜剧艺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悲剧艺术使观者在遵守人类社会道德及风俗等方面得到自我肯定;而喜剧艺术则使观者在承认自身的动物本能合理性方面得到自我肯定。
我们知道,人都是在一定社会中生活的,为了使这个社会能正常运转,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但是,人又都是活生生的、动物性的个体,都有一些基于生物本能的人性存在着,这些“人的本性”往往是和社会的道德秩序相冲突的。虽然,为了遵守社会道德,人们往往要牺牲或压抑自己的一些本性,但这些本性仍要不时地自发冒出来。这就构成了一对心理矛盾。
一般来讲,悲剧所表现的人物往往是高尚的、严格遵守社会道德风俗的。虽然在悲剧作品中这类人的命运往往不好,但却受到大家的赞扬及同情,这样,就使那些遵守道德的观众们、那些头脑潜意识中有着固定道德“定式”的观众们,在观看悲剧艺术的过程中,通过两个途径得到了自我肯定:一方面,观者因自己遵守道德而得到自我肯定(悲剧中赞扬的也是遵守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假设观者在现实生活中虽严格遵守道德但却常常得不到好结果时,他也能在观看悲剧时得到自我肯定。他会在心里对自己说,“你瞧,人家英雄人物那么伟大、高尚,那么严格遵守道德,结局也常常不好,何况我呢?不是我遵守道德不对,而是我的命不好。我遵守道德是完全对的!”这样,无论是生活不错,还是命运多舛的观众,在观看悲剧时都能在严格遵守社会道德风俗这一点上得到自我肯定。
而喜剧艺术则恰好相反,它是使观众在承认自身的动物本能方面得到自我肯定。我们知道,喜剧中的主人公,或一般艺术作品中的喜剧性人物,他们往往是贪财、好色、怕苦怕累、自私自利的,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表面上看,这些人物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嘲讽的对象、被取笑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些喜剧性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是能被观众完全理解的(否则观众不会在观看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为什么呢?因为观众本身也是人,也具有这些喜剧人物所具有的人性的弱点(或者说本能)。所不同的是,喜剧人物没能克制住自己的生理本能,而观者则能在现实生活中用道德伦理来压抑住自身的这些动物本能而已。所以,虽然表面上观者对这些喜剧人物持否定态度,但在潜意识中,他们也对喜剧人物持理解,甚至肯定的态度。更准确地说,他们实际上是对自己身上的、不时要冒出来捣乱的“人性”持理解和肯定的态度。他们会在心里说:“瞧,自私、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不仅我时常有,那些剧中人物也有。看来,我时常不自觉地冒出来的自私、好色之心,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过于不对的地方。”这样,观者就在观看喜剧的过程中,在承认自身的“人的本性”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肯定,从而产生了愉悦感。
总之,悲剧使人在遵守道德方面得到自我肯定,喜剧使人在想不遵守道德、完全凭着本能行事方面得到自我肯定。两者正好相辅相成,解决了一般人都会有的一对正常心理矛盾,因此都是人们所需要的。
以上我们是从“自我肯定”的不同方面这个角度,分析了悲剧和喜剧的不同。下面我们再从“自我肯定”的不同深度、不同层次方面来分析一下悲剧和喜剧的不同。
在第三章第五节中我们曾说过,定式有深浅的不同,既有深层的定式,也有中层的、浅层的定式;而深层的、中层的定式比浅层的定式影响要大许多。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地,在欣赏悲剧的过程中,观者往往是在浅层的定式中不断得到肯定,而却在重要的中层定式上得到否定,从而引发哭的冲动;在欣赏喜剧的过程中,观者往往是在浅层的定式上不断得到否定,但在重要的中层定式上却能得到肯定,从而引发笑的冲动。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先来看一下悲剧的例子。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当父母们教育其子女时,一方面他们会告诉子女们不要做这,不要做那,要遵守社会道德等;另一方面,他们还会告诉子女,遵守道德会得到什么好处,不遵守道德会得到什么坏处。长期下来,前一方面的告诫会使子女头脑中形成“要遵守道德”的浅层定式;而后一方面的告诫会使子女形成“遵守道德会带来好处”的中层定式。而当这些具有这样的浅层、中层定式的观者在欣赏悲剧时,他们往往发现,自己总是在浅层的定式上,也就是在“要遵守社会道德”这一点上不断得到肯定,而在中层定式上,也就是在期望着“遵守道德会带来好处”这更重要的一点上却不断得到否定。这就产生了一对心理矛盾。而由于中层定式比浅层定式更重要,影响更大,于是,观者心里就会很难过,从而产生哭的冲动。打个形象的比方来说,这就好比某个女子单位中有十位男青年,而她深深地钟情着其中的一位;在某一天,她所不钟情的那九位青年都先后向她表示了爱慕之情,从而使她在这些不太重要的人身上不断得到肯定,但最后,那个她所钟情着的男青年却对她表示了厌恶之感,从而使她在最重要的一个人身上得到了否定,于是,她会怎么样呢?显然,她会十分难过,从而放声大哭。(而且她前面得到的肯定越多,她后面就悲伤得越厉害。)
我们再来看一下喜剧的情况。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例子:如孔老夫子有这样一句话,叫“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为。”他的这句话就在一般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浅层定式。而孔老夫子还另有一段话,叫“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段承认“大欲”的话,又在一般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较深的中层定式。这样,当他们观看喜剧时,喜剧中的那些贪财、好色的人物虽然不断违反孔老夫子的第一段教导,从而使那些始终恪守孔老夫子第一段教导的观者们在潜意识中有一种轻微的被否定的感觉;但同时,这些贪财、好色的喜剧人物又完全符合着、并按照孔老夫子第二段话所说的行事,从而完全能被观者所理解,并使观者在较深层次的定式上得到某种肯定,从而引发出观者的笑声。如果仍打个形象的比方,这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女子,假设有一天,她所不钟情的那九位男青年都先后向她表示了厌恶之感,从而使她在这些不太重要的人身上不断得到否定,并产生一些较轻微的不愉快感,但在最后,她所深深钟情着的那个男子却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从而使她在最重要的这个人身上得到了肯定,那么,她会十分高兴,并快乐地笑起来。(而且,她前面得到的否定越多,她后面高兴得越厉害。)
总之,如果用粗线条来概括的话,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大略的结论,即:悲剧就是使观者在较浅层次的定式上得到肯定,而在较深层次的定式上得到否定,从而引发观者哭的冲动;喜剧则是使观者在较浅层次的定式上得到否定,而在较深层次的定式上得到肯定,从而引发观者笑的冲动。(当然,引发人哭、笑的原因很多,我们这里只分析了其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