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货币化对于经济运行的主要影响(之三)


(三)依靠使用价值空间上拓展所形成的经济货币化所产生的经济影响
如前所述,在信用货币不断发行的影响下,信用货币所表现的价值形式不但通过使用价值时间拓展的方式,取得相应的使用价值支撑,并且还通过使用价值空间拓展的方式,取得相应的使用价值支撑。总体来看,信用货币通过空间拓展方式所取得的使用价值支撑,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货币通过与土地、资源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用货币由价值形式向使用价值形式转换的空间上的拓展。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通过购买尚未货币化的自然形态产品如土地、自然资源等对于经济的影响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信用货币是由政府发行以及土地、自然资源等属于国有的条件下,多余信用货币转化为国有土地等自然资源,其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多余的信用货币向政府的回流,换而言之,政府通过出售国有土地、自然资源的方式,回收了其发行的多余信用货币。在经济实践中,如果政府将这部分出售土地、自然资源等货币收入加以注销,那么,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社会信用货币的供给规模,从而使经济运行中的价值总量与使用价值总量之间实现相对平衡;如果政府将出售的土地、自然资源所取得的信用货币化收入,再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来使用,那么,其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增加社会信用货币供给总量,从而使经济运行出现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总量不匹配的现象。当然,政府在取得土地、自然资源货币化收入之后,由于财政支出方向的变动,使这种土地、自然资源的货币化对于当期收入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言之,在政府增加支出过程中,一些政府直接购买性支出增加的行业和政府通过社会保障等增加转移性支付支出的居民成为最终受益者。
第二、如果信用货币所有者在购买未货币化的土地、自然资源等之后,将之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假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私人投资者在市场经济“逐利”机制作用下,其对于生产的投资都是可以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并且这种经济效益的取得是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作为前提条件的,那么,信用货币所有者将货币化之后的土地、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而从长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信用货币超发的压力。根据这一分析,在信用货币通过空间上拓展将其所取得的自然资源、土地等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的情况下,即使政府将取得的货币不全部注销,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下,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起到降低信用货币超额发行压力的作用。如果政府将这部分货币完全注销,那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货币供给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会使经济发展产生货币供给不足等通货收缩的现象。
第三、如果信用货币所有者在购买土地、自然资源以后,依靠其价值增值的方式来获取相应的收益,那么,在信用货币供给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信用货币所有者所取得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增值收入相对于其他购买者而言,就是相应的损失,整个社会围绕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货币化增值所进行的不断买卖过程,其实质上是一种“零和”搏弈。在货币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随着土地等自然资源价值的不断上涨,所有追逐土地等自然资源价值增值的追逐者都可以获利,这部分获利收入的来源主要来自于货币超额发行所形成的超额信用货币供给。
第四、如果信用货币所有者所购买的土地、自然资源等属于私人所有,那么,这种购买行为对于经济的影响与正常的货币流通行为基本相同,其本身没有改变信用货币超额供给的事实,只不过是超额发行的信用货币所有者发生了变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