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的娱乐游戏亲近与传扬优秀传统文化


用创新的娱乐游戏亲近与传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和牌创意研究》绪论)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现场作了重要讲话,正式向世界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念。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就如何实现中国梦作了明确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作为华人族群来说,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最根本的基石是需要华人世界最广泛和最坚定的对中华文化本源的认同与亲近。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并反复多次强调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在师生座谈会上谈道: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如何让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增强民族自信,在共同的家国情怀中返本开新,是树立和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奠定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之基。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民族复兴首先需要民族文化的自觉,需要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的自觉是更为深沉和清醒的自觉,文化的复兴是更为全面而深刻的复兴。我们只有从文化创造的角度审视我们自身的实践,才能以更大的勇气,更强的主动精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在更高境界上实现中华文明的更新和提升。
 
    毋庸讳言,近代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的渗透与蔓延,加之20世纪“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涤荡,中华文化中的许多文化基本元素正在日益淡出当代华人的记忆。比如沿袭了数千年的农历干支纪年、纪时法,就早已被公历历法和阿拉伯数字纪时法所取代。虽然现代人们尤其是广大年轻人在受用着公历历法和阿拉伯数字纪时法的简便快捷,但却失去了中华农历干支纪年、纪时法的鲜活生机与无穷妙趣。遗憾的是,“天干地支”每年每月每时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可是我们却浑然没有感知。 
 
    据2013年2月21日《呼和浩特晚报》“关注”专版一篇《年轻人距传统纪年法有多远》文章报道:记者在网络Q群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结果仅有10%的人表示知道天干地支纪年法,“年轻人别说农历了就快连生肖也记不得了。那些子鼠丑牛甲午辛亥早就成为古董传说” 。可见传统文化源流的断失问题不容忽视。
 
    干支纪年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之一,是中国历法文化的一束奇葩。由于以“60”这个纯粹的数为周期循环起始节点,这个纪年制度既不受天文学水平提高、历法改进的影响,又不因朝代更迭而中断,不因国家分裂而混乱。中国历史很长,不同时期不同王朝的历法(包括皇朝年号纪年法)变化纷纭,但干支循环却始终不断,各地一致。据考证,干支纪年法从商朝便已开始,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大约100万个日子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现代年轻人视干支为无用之“古董”。实际上,干支是个“日用而不知”的时空坐标。“日中为午,夜半为子”,这里的子午表达的是时间,人们天天在使用。地图上的子午线,表达的是空间,航海家、旅行家处处在使用。地平大圆、赤道大圆、黄道大圆均可以用干支来细分,一天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均可以用干支来规定。表达时空的干支,生命长青而永恒。 
 
    在古代的哲学意义上,干支更超越了天文学概念而被当作“生命之学”来看待的—— 
 
    干者犹树之干,支者犹树之枝。“甲”像草木破土而萌,“子”为阳气悄然初升。干支一体,孕育万物并繁盛万物,而由干支现象引申到人文现象,更是中华先哲对人类文明的最伟大贡献。 
 
    先哲们认为,人生世事之规律可以类比天地运行之规律,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世界以演人事。干像天,孕发生命;支像地,滋养生命。天地相应,升阳补阴,各守其责,万物才得以自然兴生,并成就了万物之灵长的伟大人类世界。
 
    天地因人而尊,人因天地而贵。中国自古先哲们就有天地人一体的认识。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指天地人是一个相融共生的生命整体,没有天地就没有人,没有人也就无所谓天地。后来,汉代哲学家董仲舒进一步将“万物与我为一”精炼成“天人一也”的哲学表述。从此“天人合一”这四字哲理禅机一直为华夏族群世代心传。
 
    天地育人,人立天地,皆缘于生命演化。因此,由干支而及人文的生命哲学思考,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敬天尊人”的强大基因。 
 
    生命延绵不能轻视对源头的敬重。中华先祖观天地运行之象,思安身立命之智,这就是曾经沐浴我们华夏族群生命演进过程的干支智慧。十天干及十二地支虽简单的数序却广纳万象天机,妙不可言!通过干支就可以推演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通过干支规律就可以顺应天道趋利而行。如果对干支没有深刻的了解,没有深切的感悟,我们泱泱华夏就是无根之草,无源之水,不知前世由何处而来。
 
    中华先人依干支计时序更替,循生肖表岁月年华,天干、地支、生肖是中华先人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生存与繁衍的重要文化工具,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经典。 
 
    虽然,现代文明的公历历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客观地冲击了干支历法的沿袭推行,但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源流,干支历法的记忆与华夏先人的智慧依然需要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去用心珍视与呵护。 
 
    中国是一个农耕发达的古国。民以食为天,食以天相应。 “看天吃饭”为生存智慧的农耕文化演绎的干支纪年、纪时法的文明成果,孕育了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不仅如此,从精神意义角度,由天干、地支、生肖(即“天、地、人”三才)生命学的哲学思考生发出的“天地人和”的世界大同愿景,早已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天地人和是中华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最具现实意义的哲学思想。它讲述的对象是三种:天、地、人,而意蕴的核心只有一个: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需要,主观能动地去协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以及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天、地、人这种生命整体的关系,最高准则是:和!如果天、地、人这种各自运行却又相依相存的关系能做到中正、均衡、谐和,则世间一切事物都能稳定、健康地共存和持续地发展了。
       
    中国自古就将尊“和”尚“和”的观念,作为一种人生祥和的追求目标。在中华民族智慧宝典《周易》一书里就有“保合太和乃利贞”之说。这里的“太和”是指自然界“负阴而抱阳”合化生发出的平衡和谐之气韵;这里的“利贞”是指事物的祥瑞完美之意象。先哲们认为,只有主动地保持维护人与自然融合相生而形成的平衡和谐的状态,人类的生存繁衍才能获得吉祥圆满。
 
    中华先哲们对“和”的理念,透悟深切。《周易外传·说卦》曰:“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礼记·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上论述皆把“和”作为天地恒定、万物昌兴的价值本源。 
 
    正天地人之道归于和。和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正向演进之规律的最高概括,也是中华先人对万物生生不息现象哲学感悟的最精炼的思想表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在于有规律地运动而形成的平衡与协调。没有这种平衡与协调,物质的运动就会偏离轨道,事物就不会朝正向发展。这就是“和”的根本价值。由古至今,尊“和”尚“和”思想,经过华夏儿女数千年的心心相传,已演变为一精神,升华为一种境界,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与核心文化思想。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的确,以相善包容为根本的中华“和”文化,已经成为本民族独有的文明基因。如今,正在意气风发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当代中国,“和”文化无疑是凝聚民族力量、展示民族风采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软实力。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与“中国梦”和梦应生的中华和文化牌(简称:中华和牌;技术名称:天地人和麻将牌)创意项目,正是以“天地人和”及“干支生肖”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注入,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合”思想,通过国人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国戏”得到普天传扬。因此从精神层面与社会意义方面评价,中华和牌创意项目最重要的功能价值,是它以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承价值。 
 
    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不仅要热爱这片国土,还要热爱国土上列祖列宗流传下来的经典的文化,没有这些,爱国就形成空谈。
 
    如何在当今举国上下共话“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下,通过一种生动有趣、大众喜爱的文化载体,在最广的范围普遍传播华夏民族共同的符号,共同的记忆,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宗根,共同的梦想,这便是“中华和牌”文化创意项目所彰显的价值内涵。 
 
    中华和牌的创意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华夏家园的挚爱,对中华文明的敬仰,是作为炎黄子孙一种中华情怀的内心生发。 
 
    中华和牌的创意表现是独异地将传统的“干支”文化与“和”文化作为一个内在互联的整体文化符号进行现实传播。“干支”文化与“和”文化都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经典的文化思考及实用智慧,并且共同伴随华夏族群由古至今数千年演进历程。
 
    无论是由干支阴阳互融、轮回演进现象生发出万物谐和的哲学理念,还是由“和”融阴阳、循环兴替的哲学思考总结出干支运行规律,总之它们本质上都是站在尊重生命、利益人类的基点上创造出的带有鲜明中华印记的文明成果。
 
    中国古代先哲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人本”为基点将“天地人”作为一个命运整体进行宏观思考的。汉代哲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论述道:“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礼,不可一无也。”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万物的根本。天生发了人,地养育了人,人成就了自我。天赋予了人类感恩友爱的品性,地提供了人类蔽体果腹的衣食,人类创造了祥和人生的礼乐文明,这三者如人体相互依存的手足一样,合成促进人类文明演进,缺一不可。 
 
    天地人为万物之本的思想,自然也成为中华干支生肖文化的一种折射与印证。天干为“天”、地支为“地”、生肖为“人”,“三元”一体,谐和共生。这又与“天地人和”的哲学命题不谋而合。 
 
    “天地人和”的立意基点,还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类社会的昌兴为根本。“天地人”因“和”而合为一体,而“和”又是人类社会昌兴的根本需要。这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观,一直是华夏族群弥足珍贵的精神营养。
 
    中华和牌游戏,将传统的“干支生肖”文化演绎与“天地人和”哲学思想表达融于一体。从牌面符号表形的视觉感观,到牌型技术组合的内涵意蕴,都比之传统麻将游戏更加具有中国文化韵味,更加能够唤起华夏子民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愫。让人们在游戏的娱乐中,一点一点地温习与记忆逐渐生疏淡忘了的民族文化符号,一遍一遍地温习与记忆数千年来一直温暖与鼓舞着华夏子民安身立命、追求美好的“天地人和”不朽古训。这无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文化创新。
 
    能够通过创新娱乐游戏的方式亲近与传扬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从情感上凝聚中国力量,从心灵深处追寻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知行合一。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妙趣,不妨从中华和牌游戏开始……
 
《中华和牌创意研究》由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作者周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