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浅析“资产配置荒”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近段时间,“资产配置荒”一词在金融界成为流行说法,所谓“资产配置荒”是指金融理财市场上高利润产品的缺乏。

  进入到负利率时代,出现了少见的“资产配置荒”,也就是钱很多但却没有较高收益的投资品种:A股市场在去杠杆、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失去挣钱效应,黄金已处于熊市多年且短期仍难上涨,利率下行带动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受托理财、类固定收益信托等品种的预期收益率迅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净值人员和家庭,资产配置和理财遭遇到了空前困境。

  导致我国当下的“资产配置荒”,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使得企业效益不断下降,导致优势资产出现了卖方市场。有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6万亿元,较之2014年下降了2.3%。对于实体企业而言,受经济下行、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不少行业的利润率正在快速下降,然而,其投资风险在快速地上升。正因为可供投资的优质资产成为稀有之物,因此,当下的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均偏向于手握资金不动。

  其次,中国实体经济低迷,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增长,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了货币的投放规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可配置的优质资产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达到了7.53万亿元,创下历史的新高。不仅如此,最新的M2规模已经突破了147万亿元,已罕见地达到我国GDP的两倍有余。

  最后,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对资产配置的需求日益扩大的事实与银行可配置资产的选择余地小之间出现矛盾。今年以来,国内银行为了规避国有部门的低效率以及生产制造企业不良资产率上升等问题,不得不将信贷资产大量投向居民长期房贷业务。7月份银行的新增信贷有99%都流向了居民中长期房贷业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这一“无奈举措”,无疑会推高房地产泡沫,客观上进一步加剧“资产配置荒”。

  在负利率的大背景下,“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成为当下市场环境的真实的写照,大多数投资都只有微利甚至无利,资金无路可投,出路有二:其一,在银行体系内打转,以至于在短期内推高M1的增速;其二,全部都流向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领域,这样一来,除了将资产泡沫不断吹大之外,实体经济领域因为没有人愿意投资而没有多少资金流入。

  如若“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少”这一现状得不到改变,将最终还是无法从本质上缓解资产荒的现象。

  作者:李勇(中兴汇金高级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8月27日《香港文汇报》http://pdf.wenweipo.com/2016/08/27/a20-082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