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转型的道德困境


  这一轮中国的城市化,是空前规模的。这个过程还没完结,很多进城的农民,还没有获得合法的城市身份,但人们的生活,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前的国人,无论居住地是城还是乡,基本上都是乡下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城里叫单位和街道,乡村叫大队和小队。圈子外面,只是偶尔才能探出身去窥探一下的所在。所区别的,只是城里人探头探脑的机会多一点,而乡下人,则少一点。

  过去国人的生活圈子,是熟人社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大体知根知底。彼此也没有什么隐私概念,连新婚夫妻做爱,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偷听,更遑论别的了。彼此间有点什么事儿,根本别想瞒人,连偷情这样看似隐秘的事儿,事实上大家都是清楚的。当然,彼此间若发生借贷,根本无需打借条,因为如果借的人真的敢不还,那么大家的唾沫星子,会把他淹死。显然,这样的熟人社会,人们的日常道德,是可以很好地维持的。除非碰上政治运动这样的事件,才会部分地被打破。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是特例。运动过去,大家该怎样,还是会怎样的。

  应该说,中国的这轮城市化运动,在最初的时候,也是由熟人社会的规则拉动的。进城的农民,大体按照亲戚和乡亲的指引,呼朋引类地来到城市,来到发达地区的类城市地区。进城之后,也大体按照亲戚和乡亲的圈子,互相周济,自我保护。但是,人是会变的。进城之后,原来的生活圈子每每因为工作和居住的关系,被彻底颠覆。人们不得不进入一个陌生人的环境,在新的环境氛围里讨生活。

  在最初的慌乱和不安过去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新的环境里,过去熟人社会的种种约束,都不见了。无论你做什么事儿,好事坏事,都不大有可能被熟人知晓,被过去的权威所指责和表扬。特别是,干点坏事,偷个情,出个轨,顺人点东西,除了担心警察之外,不用担心任何人。而且,在这个转型时期,习惯于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地图来管理人群的警察,对于管理一个完全陌生人的社会,也完全的不适应。

  城市化,意味着中国已经步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然而,一个现代国家的现代城市,秩序其实是不能只靠警察来维持的。但是,在这些越来越现代的城市里,进城的人和原来在城里的人,其实都不知道如何适应陌生人社会的环境。

  很多人发现,在陌生人社会里,有时即使犯了罪,也能够方便地逃过惩罚,因为警察找不到你。进城之前的男女,也许连拉个手,都不好意思,但进城之后,却可以一个接一个地找情人,同时结交好几个男女朋友。回到家乡,却可以装得跟没事一样。约束人行为的东西,除了法律还有道德,但是,道德似乎已经不存在了,熟人社会的人,只在熟人之间才讲道德。而法律,和执法本身,又不健全。所以,这样的转型期,秩序相当混乱。

  任何一个社会,秩序的讲求和道德互利的氛围,都是有利于所有人的。但是,在转型时期,我们看到的,却是日常发生的互害以及秩序的混乱。其实,这样的状况,不仅害了规矩人,连不法之徒,也一样会受害。但是,人们却每每趋向于往坏了变,一个老实人,在被坑害一次之后,也会变成坑害别人的人。

  恶性循环的结果,只能是让人们居住生活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恐怖,越来越不适合居住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