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的三个阶段


        投资弄清楚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很有必要。那就是,绝大部分的大盘股都是周期性股票,从中长期看业绩增长有限度有天花板,盈利波动也很大。只不过当前是周期性的上升机会,不代表其属性发生了改变。所以,牛市对于大盘股来说,主要还是估值修复再或者估值膨胀的趋势性机会,这样的股票最好阶段参与,不能盲目长期持有。而投资最核心的,还在于公司业绩的稳定持续高增长。业绩持续增长是股价持续上升最核心的动力,也是投资价值最根本的所在。只有这样的股票,才值得长期持有,穿越牛熊。至于纯粹的编造概念加投机操纵炒作出来的牛股,我们宁愿不要买到,也不要参与这样的机会。谁抓到了,笑笑而已,那只是运气,等于地上捡了个大钱包,可遇而不可求,也不要去追求这样的机会。

  牛市,怎么样的市场表现算牛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按照我的理解,牛市首先指数要创历史新高,其次牛股要层出不穷,再次投资者要普遍盈利 ,当然这个只能是帐面的盈利,牛市到最后,还是绝大部分人要亏的。以这三个标准看,过去的十年,我们经历了三个牛市。第一个是2006~2007年以金融、地产、资源为代表的市场全面普涨的大牛市,第二个是2009~2010年以医药、消费、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局部中小板牛市第三个是2013年至今以游戏、传媒、互联网、医药为代表的局部创业板牛市。分析上述三个牛市的演进过程,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牛市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领导板块盈利大增推动股价飙升、指数大涨 这个阶段是盈利驱动型,往往启动于上一波熊市的末期。熊市末期估值很低,市场很悲观,而领导板块盈利超预期幅度很大,导致这个阶段领导板块的股价飙升,其爆发力、持续性和安全性都很高。在领导板块的示范拉动作用下,跟随板块启动,市场普升,指数大涨。

  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2005年12月~2006年12月(金融、地产、资源等行业盈利超高速翻倍增长,以招行为例,2006年净利润大增81%),中小板指2008年11月~2009年7月(医药、消费、计算机软件等盈利超高速翻倍增长,以古今贡酒为例,2009年净利润大增305%),创业板指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游戏、传媒、互联网等盈利超高速增长,以掌趣科技为例,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大增79%),大致处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估值切换推动股价持续上升。 这个阶段是估值切换型,往往启动于年末或第二年一二季度。经过第一阶段的大涨,市场估值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甚至泡沫的位置。但此时市场人气被激发,看涨氛围浓厚,指数很难立即见顶下跌。这时上涨的动力靠什么呢?靠估值切换。五十倍的市盈率,如果来年同比有30%~100%的增长,估值切换后就变成二三十倍,尤其50%~100%的高增长,估值切换后估值下降很多,股价上涨的欲望强烈。同时在切换过程中,市场也会逐步分化,高增长板块继续上涨,无法高增长板块逐渐沉寂,期间有可能诞生新的领导板块,引领市场。

  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2007年2月~2007年5月(以招行为例,2007年2月PE32倍,2007年净利润增长114.5%,估值很贵但切换过程中,股价翻倍),中小板指2009年9月~2010年4月(以古井贡酒为例,2009年9月PE41倍,2010年净利润增长124%,估值很贵但切换过程中,股价翻倍),创业板指2013年12月至2015 年6月,大致处于这个阶段。但在这一个阶段中,由于立刻抢同学趁机推动了一轮暴涨,导致出现垃圾股升天的号称“改革牛”,其实不能算在牛市中,只能算是人为造势的伪牛市。为什么称为伪牛市呢?因为人家牛市都是一波一波的,这一轮牛市的指数大涨,一上即下,完全就是昙花一现。

  第三阶段,估值泡沫推动股价最后的上升。 这个阶段是泡沫拉动型,往往发生于当年的三四季度。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上涨,市场估值包括人气都处于一个相当高的位置。此时,大家继续幻想盈利大增和估值切换,拉动股价进一步上升。但由于板块盈利疲劳(极少有行业连续三年超预期高增长)和市场审美疲劳(故事不再新鲜、估值膨胀到无以为继),此时股价的上升是真正最后的上升。狼来了喊了很久都没来,当大家都不相信会来的时候,市场拉升一下耗尽最后一点做多人气,在一片欢愉声中,指数见顶准备吃人。此后,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盈利不及预期,估值泡沫崩塌,股价暴跌。牛市之后的熊市,调整时间和幅度都很长很深。更悲剧的是,除了极少数大牛股能够长期胜出,上一轮牛市的绝大部分牛股都不会成为下一轮牛市的领导股,熊市死抗等待的结果往往就是被赶出股票市场。

  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2007年7月~2007年10月(以招行为例,2007年10月PE达46倍),中小板指2010年7月~2010年11月(以古井贡酒为例,2010年11月PE达68倍),大致处于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