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明:建设优秀学院的教改原理与建议


 建设优秀学院的教改原理与建议

 

一、学校在三大发展动力上的普遍问题

1.内在动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

存在问题:学习无目标、无动力、无方法,呈现睡、玩、恋学风;实验实训呈应付局面。

2.拉动力:毕业生顺利就业而且学生、用人单位双方满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拉动力。

存在问题:应试教育不利于发现人才、因材施教;优秀毕业生未必有就业优势。

3.抬升力:暴露、发现原创人才,辨识、支持原创成果顺利发表和转化应用是攸关学校声誉的抬升力。

存在问题:应试、文凭教育取向埋没原创人才,项目评审造成课题泛滥,淹没原创成果。

二、学校应立即解决的问题

当前应解决的问题:睡、玩、恋学风下,无目标、无动力、无兴趣的问题;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过弱,实验实训课效果欠佳。

三、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出适于人脑运动规律的三大教学法宝:兴趣、技巧、奖学,解决学习无目标、无兴趣、无方法问题,开发计算机教学系统处理学分奖励数据;研发学产研一体化的制度接口,解决教学资源、生产资源、科研资源共享问题,实现工学结合管理自动化;过程奖学数据管理模块嵌入学产研一体化网络模型中,推出全社会立体教学,建设东方名校。

四、申报系列课题项目解决问题

    结合学校各项建设投入,以教育部门课题形式,至少完成以下三项课题,系统化解办学三大动力问题,达成名校目标。

课题Ⅰ:基于人脑运动规律展开过程奖学的学制改造研究

1.在全校推行三大教学法宝(兴趣、技巧、奖学)

         2.开发计算机集成教学系统,研发学分管理软件模块

课题Ⅱ:创建学产研一体化的制度接口研究

课题Ⅲ:过程奖学数据处理模块嵌入学产研一体化模型的广义学制研究

五、建设名牌学院的建议

(一)以兴趣、技巧、奖学解决睡、玩、恋学风

脑科学视角下展开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教师重点工作在:设置和谐、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以解题成功积累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建立人生目标,内生学习动力;以图表、对比、联想、延伸、案例教学培植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技巧;将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数量化,并与奖学金、助学金、工学补贴、政治进步、精神荣誉等挂钩,维持学习动力。

组织或引进计算机方面的教师,开发过程奖学数据处理软件。如一门课的总学分=基础分(学生手册)+附加分(个性表现)+考核分。负分累计满30分以上,系部通报批评,扣减30%助学金或奖学金;扣分累计50分,院校通报处分,取消三好学生等荣誉评比资格,扣减50%以上助学金或奖学金。

教学过程学分记录处理引入计算机教学系统管理平台,每位教师配发一个学分数据处理软件,并拟链接教务管理系统。

(二)开发学产研一体化制度接口,解决学、产、研相脱节问题

狭义学制是指囿于教育系统中的教学制度。广义学制是指学产研一体化,包括学校、工厂、实验三对接,教学、生产、研究三结合,用人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三融合。基于制度文件和英特网的学产研一体化通过三大接口连接起来,以使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充分转化为生产力,教学、科研、生产三种资源共享。

接口设计的实施分两步走:一是借助英特网辅助和无线通讯手段履行接口功能;二是将学产研计算机网体模型嵌入英特网独立运行。强调广义学制建设不仅是为了突出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工学实时结合适合人脑吸收知识的机能。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整理和完善契约与制度文件,组织计算机教师设计运行计算机管理校企通讯网接口,建立学产研一体网体模型;然后,将学分数据处理模块嵌入学产研一体网体模型中;运行成功后,向全社会推广“立体学产研管理网络系统”。

(三)改观实验实训教学,开展教学组织行动计划,检验“三大”教学法宝

1.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强力改观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一名实验师至少能独立演示三种实验、管理三套设备系统,建设理论课与实践课齐头并肩战斗的二支队伍,改变实验员开门不见人影的现象。

建立实验实训和工学结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面向师生实践教学、课题研究、科技比赛全面开放实验室和生产车间。

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温州地区大量外协加工条件,创办适当奖酬的订单式校办SMT生产车间,让学生在操作设备、管理车间的过程中赚取生活补贴。编制半日制班级,试验学生半天理论学习,半天顶岗实习,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回忆、默读、理解、研究当天课堂所学。

2.开展教学组织行动,检验“三大”教学法宝

严肃学籍管理制度,适度执行留级、肄业规定;颁布新的学分条例,充分利用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支持学分奖励制度建立;模仿ISO9000建立过程学分奖励体系,规范引导师生教学行为,形成学生自觉求学的惯性文化。

基于人脑机能规律,将学生分为原创型、应用型、操作型三类,教学内容相应分成课程设计、任务驱动和实验实训三大类。

 展开组织分组教学行动计划,以适合不同特性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将班级学生分成学研小组,教师发现、培养学习骨干,为每组配技术指导一名,组长一名。

建立各课过程奖学评分标准,理论课按课程设计、任务驱动进行,实验课由技术指导辅导操作,组长负责评分记录。在教师指导下,整个过程分为,教师知识点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自己操作→技术指导辅导→技术指导评分,组长记录→教师总结,成绩汇总。

目标:人人有互动、人人有操作、人人必过关。

以上构想尚不全面,有待细化,希望能有点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