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中国住房供给体制,在1998年以前,在城市是由单位免费提供,在农村是自建。那时的城市到处破破乱乱,乱搭乱盖十分普遍。1998年以后,城市住房供给改成社会商品供给制,经近二十年发展,彻底改善了城市人口的住居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住房呈现两极分化;二是城市交通压力加大,交通拥挤成为普遍现象;三是“商品房”演变成“投资品”,助涨房价;四是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毒瘤”,绑架整体经济发展。
解决住房商品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考察,若打击高房价,一定会拖累整体经济发展,甚至出现金融危机; 若鼓励高房价进一步上涨,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拖累经济健康发展。实则左右为难,动弹不得。
其实,中国住房商品化最初的设计本身就存在结构问题,它本质上是没有结合中国个人收入实际,造成供给制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任何社会都会有上、中、下三类人口,富人(上)和穷人(下)好区分,政府通过低价房、公租房等政策补足市场不照顾穷人的缺限,但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巨大,俗称“夹心层”,对这一批富不富穷不穷的人,政府不可能有能力救济,一直以来也没有好的办法出台,只有北京出台了限价房。若能在供给机制上稳住了夹心层,救济低收入层,住房商品化就有了发展的基础条件。这时,住房商品进入投资品市场对社会的伤害最小。
医生、护士,必须居住在医院,对生命负责;教师,必须和学生居住地一个地方,对人成长负责。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住房与工作地同一,这是职业需要,商品房社会供给政策也不能打破这个规律。其他职业,作者没有认真调查研究。但从大城市上班流动人口量控的需要,实行居住与上班同一地,可以大大减少朝夕人流这一客观现实的可能性,对住房商品化政策需要细化。大致是:职业人,由单位提供商品房;贫困阶层,由政府提供公租房或低价房;其他人群,由社会提供商品房。
如果中国住房政策实行微调,“富人”,住社会商品房;“穷人”,住政府供给的低价房;“中人”,住单位建造的商品房。“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因为,富人有钱,按需购买;穷人少钱,低价租买;中人钱不多不少,购无土地使用权,价低限权房,能住就行。若“工居一地”,就能让人口大国的大城市上班人流、车流减少。
在反腐深入人心的今天,单位对老员工提供商品性住房,新员工提供低价公租房,只要操作得当,不仅不会出现腐败行为,而且,也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股市健康运行。更重要的是对城市现代布局、疏散市中心区人口大有脾益。单位提供商品化住房的好处有:
1、土地国有,性质不变,单位在,土地就在,商品房就在。
2、无土地价,商品房价格基本上是成本价,工薪蔟有钱买。
3、前店后居、居区与上班区过街、步行即到,减车缓拥堵。
让全体中国人居者有其屋,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在此基础上,放开户籍限制,放开购房限制,开征房地产税,开征遗产与赠与税,改革按户计征个人所得税,开放登记个人财产等等,都有遂民心基础,且能促进房价总体下降而不致伤及金融业,节约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和建筑资源,消除多方对抗性预期与地方政府财政依赖土地出让问题,以解开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绑架的死结。
2016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