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做地方官的启示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有意思,其实也很严肃的话题。说它有意思,是因为习近平也经历过普通人为官的种种遭遇,比如要扯起嗓门沿着大街小巷高喊对方的名字,才找到人。说它严肃,是因为这些往事,蕴含着习近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包括如何打开困难局面,如何寻找工作突破口,如何协调中央政策与民众需求……

起点  难忘第二故乡

      “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视察河北省正定县,延续了与群众近距离互动的一贯风格。这是他当选总书记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第二次到河北。同时,也是他当选后第一次到自己的从政起点。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携妻子彭丽媛回到正定。他对妻子说:“我从政的始发地在正定,在这之前不能算。之前我插队七年当大队支部书记,那是在基层;后来在中央机关,那是当工作人员。”

        1982年到1985年间,习近平先后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真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从政的起步点,我的基石在正定。”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待正定县招商代表团时如是说。

        无论在哪里,只要是习近平结交的朋友,他都记在心头。1994年,延安村民吕侯生患了骨髓炎,习近平给他寄去500元路费,请他到福州治病。此后,只要在市里,习近平几乎每晚都来到吕侯生的病床前。他说:“侯生,给你治病,都是我自己花钱,花多少我都愿意。”

        时任正定文化局长贾大山,是习近平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习近平回忆道:“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在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1996年,贾大山病重,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抽空探望。隔年2月,大山去世,他和彭丽媛又专门托人送去花圈。

艰苦磨练意志品质

        时任正定县副县长王幼辉对习近平的第一印象是,“穿着一件绿色军装,看上去不像干部”,“打扮像个炊事班长”。在一般人看来,这位县委副书记好像有点“土”。好在这种平民气,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可以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时任正定县副县长何玉对习近平那条满是补丁的旧褥子印象深刻:“老房子泛潮,天晴时,近平同志晒褥子,机关干部都好奇地数,据说有一百多块补丁,但谁也没有肯定答案。”

        最后,还是当时县委办的一名干部解了谜底。他爱人帮习近平拆洗过一次褥子,其实那不是补丁,做褥子的布料本身就是用旧衣服拼接成的。他想买一块布料让爱人做条新的,习近平拒绝了,“不用了,这褥子挺好的”。

        习近平在正定的城关片下乡,很少坐吉普车,经常骑自行车,到各个乡、村去考察。他说:“这有三个好处,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接近群众,三是节约汽油。”后来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提升了这种风格,要求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压力 考验政策水平

        地方或者一线的压力,很多是源于权力与责任的差异。上有中央政策,下有地方需求,地方官员身在其中,需要两头兼顾。确实与本地情况不符时,也要懂得积极向上争取。

        上世纪80年代,教育资金按照中央政策,应由老百姓自己筹集。群众对此认识不多,抵触比较大。习近平各个乡镇都走到了,中央政策肯定需要执行,但群众也需要说服引导。

        当时正定每年要上缴征购粮食7,000万斤,一些村民为了填饱肚子,到外县买山药维持生活。这种情况比较敏感,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向上级反映。习近平当县委书记后,责任就落在他头上。他多次向上级反映情况,才把征粮任务减下来。

        1988年,习近平履新宁德。其时,宁德在福建排名末位,干部群众都盼着他有超常措施。但不巧的是,正好遇上整体经济过热,中央决定治理整顿。习近平静下心思考,这时候不能炒热。一般讲,刚来的时候,说一些让大家热血沸腾的话很容易,趁大家的劲“踢三脚”也容易,但是这个劲一挑起来,接着就是巨大的失望。 

        习近平回到河北,还发表过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意见。“本来是一个革命的、艰苦的地方,结果搞得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反而把内在精神弄没了。一些地方报上来的红色纪念项目,规模达到几万、十几万平方米,就大而不当了。西柏坡就是那么一个小村子,千万不能搞成一个大游乐场,否则就不符合‘两个务必’了,就不是艰苦奋斗的象征了。怎么宣传?怎么教育?”

做事  锤炼领导能力

        说千道万,地方工作还得靠做事,做成事。1988年刚刚调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就着手处理官员违法占地建房的棘手问题。他不断权衡,如果清房,可能会涉及到两、三千名干部。不清呢,群众对这些“看得见的腐败”意见很大。

        习近平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被他列入调查的干部多达两千多名。后来有媒体问他:“这些被处理的干部还恨你吗?”习近平称:“对我没意见,而且我走的时候,也还是难分难舍的……我跟他们无冤无仇的,我就是来讲一个公道,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大部分县城里面,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情况普遍存在。习近平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时,正定一度被称为“高产穷县”,1981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习近平为此多次亲自出面寻访“千里马”,亲自拟写制定面向全国的“招贤榜”。

        1983年初,习近平和县长程宝怀到石家庄市寻访一名研发医用化学品的科研工作者。因不知道对方具体住址,他们就挨家挨户询问,到了晚上十点多还没找着,习近平就扯起嗓门沿着大街小巷高喊对方的名字,才找到了人。他们一直谈到凌晨,对方当场答应,很快携带科研项目落户正定,一年就为正定带来30多万元的利润。

        《习近平与农民作家贾大山》一文透露,贾大山曾用诙谐的语言勾画出习近平在正定搞改革开放的特点:“他不是穿西装的改革者,锐意进取而锋芒毕露。让人们接受历史性变革的同时,还能优哉游哉地喝上一盅。这是一位含笑进取的改革者。”

善待老干部  也是一条重要经验

        对于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习近平说:“整个班子都是老同志的班子。确实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跟着学跟着走的过程。所以我说冯书记(当时正定县委书记冯国强)起了一个传帮带的作用。我们有幸在这么一段时间跟班学习。”

        习近平在正定时期,在解决老干部生活问题上定了两点:一是看病不排队优先就诊,医院开设老干部病房;二是公用经费、特需经费要从宽。1984年,正定全县各部门都没有进口小轿车时,习近平决定先给老干部局买一辆让老干部用。在房子紧缺的时候,他决定把县委、县政府合用的大会议室腾出来,作为离休老干部的娱乐活动室。

        正定的老干部曾对习近平有这样的评价:“他是个年轻干部但很老练,他身为县委书记而无架子。他工作严肃认真,办事慎重稳妥,善于密切联系群众。”

        2013年7月考察后,与惯例不同,8月河北媒体刊发的不是考察纪实,而是习近平在正定工作纪实。“正定往事”确能给地方官员以启发,但也要看到,时代在变,方法也要变,要学习但不能照搬。即便如此,习近平的地方工作经历,仍值得学习与借鉴。翻阅河北学习“正定往事”的报道以及相关官员感言,学习侧重点集中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群众心相印情相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常态智库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PZHXCT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