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是一个大逻辑


     12月18日至21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级别最高的年度经济工作会议,是引领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不同寻常。因为它不仅要定调2016年的经济工作,还要阐明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逻辑。一年多来,社会各界对新常态的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今后30年的国家走向,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常态,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新常态的表达,最早出现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的讲话,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化。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清晰地表述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意味着新常态不是暂时的权宜应对,而是趋势性的全盘定位,是一个正面、积极和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具有方向性的旗帜指引意义。

        新常态是一个大逻辑,首先要解决怎么认识的问题。我认为,面对新常态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全球视角看,中国现有经济总量基数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在世界上仍然是一枝独秀。这种大背景下还要不要继续保持高增长和高速度?我的冷静判断是,做不到,也受不了,更没必要。

        从经济层面分析,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劳动力供给减少,这些事实现在就这么摆在眼前。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方式做,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迫切的位置,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因此,我认为经济运行要平稳当头,稳中有进。特别是面对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坎,发力要准,不宜再搞大水漫灌式的文件汇编,面面俱到却接不了地气,就会形成文件空转。必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理念,通盘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打实地干,立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速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新常态是一个大逻辑,其次要解决怎么适应的问题。我认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既要走出高速纠结,又要保持和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空间。这样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增长,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增长,是节能环保的增长。这种适应要越快越好,不能坐着等、站着看。

        面对新常态,很多地方客观上存在着不适应的状况。原有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明显减弱。但面对如何创新,地方政府又普遍感到缺少抓手和思路。一些地方,把早就倒闭的企业作为关停政绩应付考核。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几十个城市都在争抢光伏、动漫、电动汽车这几个行业。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阵痛期,要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一时起落乱了方寸。

        我认为,地方政府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全力抓大项目,靠招商促发展。因为照着原来的模式跑,跑得快死得也快。可以不急不躁,顺势去做过去想做却很难做的事情。过去主要看增速有多快,现在要看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过去城镇化见物不见人,现在要回到让更多人口就地就近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改善民生,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

         新常态是一个大逻辑,最后要解决怎么引领的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引领,是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该给的政策给足,把该放的权放到位,增加制度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现在一些人讨论供给侧改革,都没说到要害上,绕来绕去,有的明显是跑题走偏了。

        供给侧改革,是政策层面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与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逻辑自洽体系。中央深改组成立至今召开了19次会议,审议的102份文件大多数都已经通过,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文件在实质上是最有效的制度供给,应当而且能够形成更加定型和相对完善的制度框架。

        我认为,把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制度短板补上了,就完全可以靠制度的惯性力量,解决产能过剩、去库存、去杠杆和降低企业成本等现实难题。所谓供给侧改革,要有预见地下好制度先手棋,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目标只有一个,通过制度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让亿万民众受益。

        中央对新常态有准确把脉,有清醒认知,更有一揽子计划,清晰呈现了整个国家的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会不会遵循大逻辑,能不能有新作为,是对各级干部的重大考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常态智库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PZHXCT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