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北国 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编者按】
12月24日,创联新农业智库首席研究员孙北国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构筑“粮食均衡安全”的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文章,中国经济网、中华网、中国网、环球网、人民网、搜狐、凤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主流媒体及多家专业媒体都进行了刋载。这是我国农业理论界第一个鲜明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应由现在重点保障总量供给和口粮自给,向总量均衡、品种均衡、生态均衡、农业利益均衡的多维保障变革的重大前沿性理论创新。
本文进一步剖析近几年来粮食总量宏观调控之弊,总结国储高位库存之弊,进一步阐述“均衡保障”战略选择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一、三大主粮都全面超储,政策反应却还是慢三拍
不仅玉米,实际上三大主粮均已超储。国储压仓总量与全年总需求量之比,玉米是100%,水稻是80%,小麦是60%。国家粮食保障态势正以严重超储而呈现保障供给的反向,总量过剩、结构错位局势愈加严峻。比这个严峻局势更严峻的,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理论体系还停留在旧轨迹上。
同为主粮的水稻、小麦也同样埋伏着尚未暴发的严重饱和危机,水稻本年度期末库存已达1.6亿吨、最近三年,每年期末库存都以增加2000万吨、涨幅10%的比例大幅增长。按此进度,到2018年,水稻库存总量也会接近或超过2亿吨,就与今年的玉米一样。
玉米市场价格重挫又导致新一轮旱田改水田,这就为下一个水稻“爆仓”进一步埋下隐患,待到水稻市场化改革之日,就可能是水稻“爆仓”之时。
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全面超储的危局还在继续。政策反应却还是慢三拍。至今,面对困局仍不见战略性刹车和根本性调控政策出台。这尤如为全面推进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埋下更大的定时炸弹,这等于花费巨额的国家粮食储备费用,却制造了一个与愿相违且误农误国的巨大绊脚石放在改革的门口,一出门,就把粮农绊倒了。这将影响到总种植面积相加超过十三亿亩的主粮种植农业和农村,这将会是何等的大面积“粮多伤农”啊,想想都后脊梁骨发凉,再想,谁还不是一身冷汗。
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方针和重点保障目标,亟待变革
粮食产业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理论、战略和政策与市场格局和走向有着紧密的关联度。没有前瞻性洞察的理论创新,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引领。没有正确的战略引领,配套政策就会不给力甚至走向政策初衷的反面,就会出现战略失误和产业失策,继续不正确的战略,就会再出现一连串的战略失误和产业失策,导致的结果就无疑是农民利益受损、政府威信下降和产业危局的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主粮严重超储没有大力度调减计划出台,一方面大豆大量的进口仍然如故。粮食战略和产业政策仍然见不到脱困向好的有力调控,更仍然没有看到战略理论的前瞻性洞察和创新。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背景下,国内粮食产业格局呈现新拐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方针、价值取向和保障目标、保障方向,都亟待变革创新。
三、明年种什么?集体性迷茫
明年种什么?种什么好卖?种什么能赚钱?——集体性迷茫。
至今,新年马上开始了。粮农们不仅让今年的粮价堵心,还为明年种什么的迷茫而闹心。种粮,市场高度饱和更难赚钱。种豆,政策补贴没有新的支持依然难赚钱。明年的希望,依然不能看到。堵心又闹心。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如入泥塘,一大滩稀泥。
再大的困难,只要有方向,有目标。都可以团结奋斗、迎难而上。今年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何其困苦,但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就可以战胜困难去争取胜利。可是,关于明年种什么?真的迷茫。迷茫比困难可怕得多。迷茫焕散斗志,更削弱希望。从这个角度看,明年种什么?真的比长征还难!搞得很多农村基层干部越来越不敢下乡,最怕老百姓问明年种什么?
破除迷茫,需要战略引航,需要政策护航。但战略继续僵化,政策惯性滑行。
四、粮食超储乃至爆仓,提前三年是应当可以预防的
事实上,我国粮食产业从三年前开始,就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粮豆结构严重失衡、总量出现滞涨的重大变化,而且,新国情、新国政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方向和保障目标,都已发生向深度和广度深刻转变的时代呼唤。但事实是,治国理念在跃升,粮食战略理念并没有随之跃升。
玉米市场化改革元年,价格就遭遇大幅下跌,这不是市场化改革的错,中国粮食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多元市场化主体的培育,这是大势所趋,但却没有得到战略导航和政策护航。反而因“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没有总量均衡安全的理念、没有前瞻性调控的失误,导致远超出需求的超饱合生产和超饱合市场总量态势,最终促成改革元年就行情大跌。
今天的玉米“爆仓”,其实三年前就埋下了危机的隐患。隐患也长大了,改革也开始了,然后,出门就被绊倒了。
我们回顾一下,就在2014年的春季,其实我们的主粮产业格局就发生了重大走向的改变,首先是经济低迷、需求总量下降;其二是由于国际、国内粮食价格倒挂,玉米、高梁、干酒糟和大米、大麦、小麦都在争相进口;其三,国库中粮食已开始压仓。粮食战略格局已发生逆转。
而此时,我们在报端和广泛的媒体上看到的主流声音,一股脑的都在强调保障总量供给绝对安全的“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实,那个时候,国际、国内粮食竞争格局已经深度变化了,重点保障目标和保障方向都应当发生根本性调整了,可战略方向和政策导向还只强调保障、基本没有研究均衡保障,没有把保障农业比较收益和农业生态安全纳入粮食安全战略体系中统筹兼顾。
摘录当时发表在权威媒体上的论述我国粮食供求“将是长期紧平衡”文章中的一段原文:
“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国内粮食自给能力的下降,中国“三大口粮”净进口的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粮食供求的长期紧平衡是徘徊于国内粮食市场上空的巨大阴影。据《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3亿,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万吨-59202万吨,届时国内粮食(不含大豆)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吨-5000万吨。”
把进口的增加,看成是“国内粮食自给能力的下降”,把未来“三大口粮”净进口当做弥补短缺,而且是“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这是三年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主流观点。被众多学者、专家和研究机构认同。结果是完全看反了。
五、粮食战略必然前瞻,因为与粮农福祉紧密相关
三年前,国家粮食战略本应以前瞻性视角进行科学的战略审视,本应清醒评判未来几年的产业格局发展趋势,本应清楚看到新治国理念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更应当建立在保障农业比较收益和农业生态安全的前提上,更应当谋划出“总量均衡安全”、“ 品种均衡安全”的战略理念和战略设计。但这些都严重的被忽略了。
国际粮食竞争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国内保障农民收益增长已成基本国策,但国际、国内这些重大市场变化和大政国策,并没有融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粮食政策与大政国策脱节。保供给、促增产的陈旧思维体系和战略却还在政策助推下一路滑行。于是乎,十一连增、十二连增继续被当做政绩写进当年政府工作报告。
仅仅过了两年,全社会都看到粮食多了,多到伤农又误国了。
战略没有前瞻,才有了三年后今天的痛苦,而且,这个痛苦又一次由农业和农村来承受了。本来提前三年就可以通过总量调控的粮食生产,由于僵化的过分强调保障总量供给,一味增产不加调控的结果,最终演化为粮食超储、粮贱伤农。最应当保障的粮农福祉,变成了失望。农业比较收益,掉地下了。
如果说,我们现在反思三年前战略没有前瞻,还有马后炮的嫌疑,那么,今天面临三大主粮全面超储的现况,在新种植年度又将来临的紧迫时间节点上,已经严重滞后的粮食安全战略,还看不到快速刹车和大力度调整,这就不但是缺乏前瞻预判了,就连举一反三事后总结和临阵快速做出正确调整决策、大力扭转被动困局的勇气和能力都没有了?难道这不是在错误的战略上越走越远吗?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我国粮食产业格局的新拐点已客观呈现,三大主粮全面超储,粮食战略必须前曕。面临新拐点,绝不能再继续僵化、继续被动,“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当以前瞻性的战略统筹驾驭这个新拐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应当尽快调整和跃升,必须从单纯保障总量供给向总量平衡、品种均衡、农业比较收益和农业生态的多维均衡保障转变。而且要快!要加速!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明后两年大幅减种粮食、战略性政策支持大幅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是根本性缓解粮食超储过剩的最有效举措,这需要宏观决策和补贴支持政策尽早出台。这个战略不能再慢三拍了,慢半拍就将继续加剧困局。备种、备肥、备农机,都需要提前一段时间,调整进出口计划也需要提前一段时间。调整政策再不出台,不仅赶不上耕期农时进行调整。还会在新的一年继续加剧粮食严重供大于求的产业困局。
粮食的问题,真的不是单纯的生产问题了。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大政国策为指导思想,以大格局的战略统筹视角,将粮食均衡保障与提高农业全球竞争力、增加粮农福祉和获得感、防治农田面源污染等重大社会、生态问题深度关联进行系统化顶层设计。
【正文结束】
您对三农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留言在此与创联新农业智库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
关注创联新农业智库(http://www.clxnyz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