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车市的发展越来越壮大,各种品牌层出不穷,而中国品牌崛起的声音不绝于耳,主要的支撑点就是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截至到2015年底中国品牌产品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而截至到今年1-11月份,中国品牌新车销量占比已经超过了50%。应该来讲,中国品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值得高兴的。
但是中国品牌不是唯一,竞争对手出奇的多,笔者发现几乎所有在中国市场发生的热点和消费风向都是以合资企业为代表的跨国品牌引领。从最开始的紧凑级轿车热、到涡轮增压发动机、到双离合变速器甚至到如今的CarPlay等等。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表明这些大品牌在研发技术上的领先,另一方面还体现了例如大众、通用等合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
中国品牌的崛起势必要面临与合资企业直面竞争的形势,那么,中国品牌有没有做好从跟随到引领者之间的角色转变?而背后的研发实力以及体系能不能够到去支撑它进行引领?也许,现在讨论这个或许还为时过早,那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几年时间里在一些热点和消费风向上中国品牌和合资品牌的表现差异。
从2014年开始,全新的一汽丰田卡罗拉、广汽丰田雷凌、马自达昂科塞拉和雪佛兰新科鲁兹等车型的轴距都从以往2600/2650mm左右的尺寸提升至2700mm,如此一来,合资品牌的紧凑级产品车内空间表现大幅提升,吸引了不少只有购买紧凑级产品预算却对空间有需求的消费者购买。而从市场来看,这些产品的畅销也印证了这一做法的成功。而中国品牌里面,目前仅有新上市的吉利帝豪GL做到了这一尺寸,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品牌紧凑级产品轴距提升至这一水准。
那么我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在哪呢?盛东看来,接下来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很多,诸如新能源市场、智能化、排量更小的涡轮增压等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那么,中国品牌能否抓住这些势头?
目前发展新能源产品的企业都明白,新能源目前不能赚钱,保持跟进是最大的目地。事实上,新能源能否普及,最大的瓶颈不是在于消费者能不能买到车,而是在于配套的基础设施。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家政策的推进,一贯坚持性价比做法的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应该大有机会。不过,中国品牌的技术储备和成熟度相比一些外资企业仍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大步追赶。而我们似乎能看到一股趋势,随着中国品牌的发展,从跟从到领路者之间角色的转变或许真的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