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翻盘是场打不赢的仗,我们现在做的是特种金融


  你为什么要涉足互联网金融?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与人人公司的基因关联性不大。

  陈一舟:我们刚开始接触互联网金融是在2009年,那时候就想申请银行牌照。原因很简单,那几年很多国内银行、信用卡为了拓展大学生、白领用户群在人人网做广告,每转化一个用户人人能拿到一两百块。当时我们内部讨论,对银行来说一个信用卡客户价值几万甚至更高,因为这种关系会维护很久,但是分给人人的收益太少。跟几个银行客户试图谈分成,没有成功,我们就想拿一个银行牌照,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拿牌照并不容易,所以后来这个事就搁置了。

  但涉足金融的想法我一直在琢磨。人人社区有海量的用户,如果在与他们亲密接触的这几年发展成我们的金融用户,这是代表未来的一个模式。2011年,美国的一个同学介绍了斯坦福几个MBA学生,他们做了一家校园信贷的公司SoFi,就在Facebook上投广告。这正是当时我们想做的事情,所以就投资了SoFi。这是我们投资的第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

  其实这也跟我当时的一个思考有关。纯互联网业务越来越难做,过去10年,除了Facebook放眼全球没什么纯互联网巨头公司出来,即使是Uber也是把互联网作为工具,本质是在改造传统行业提高效率。尤其在中国,想做纯互联网更难。在这个背景和思考下,我觉得金融是最容易被波及的,想清楚后就开始在中美两国布局。

  从中美两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看,互联网对其影响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异同?

  陈一舟:2011年那时候我并没有在中国看到特别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大部分还是在美国。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一,2007年次贷危机使很多美国传统金融公司收缩业务,比如学生贷款,但是需求摆在那里,于是给了新入场者机会;二,美国JOBS Act众筹法案的通过,可以让企业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众筹资金和股权;三,什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美国的法律法规对此的界限非常清晰。基于这三个因素,我们最先投资了美国公司,我们对美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理解可能要比国内深刻。

  我们的出手逻辑也很简单,就是在各个细分领域找资产规模能累积到最大的行业,然后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去改良。学生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个人信用贷款、商业地产、投资管理和特种金融,在我给互联网金融定的这几个子赛道里,希望能出现一两个全球巨头。不一定要投行业第一名,性价比高、成功率比较高的公司更适合我们。

  在国内你是如何切入互联网金融的?为什么后来又做自营业务?

  陈一舟:我们大概两年前在国内投了第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雪球。我是搞社区的,最大的经验教训就是即使有流量,也不一定赚得到钱。雪球也是社区,但它是一个投资理财社区,用户收入水平和付费能力更高,不存在赚不到钱的问题,所以就投了他们。

  但我们毕竟是一家企业,投资只是帮助公司转型的辅助工具。通过投资学习的方式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之后,找到好的机会我们还是要亲自实践。

  2011年你就已经开始思考金融业务,为何两年前才在国内出手?

  陈一舟:2011年到2012年那段时间我们还是挺焦虑的,人人刚上市有业绩压力,同时抵御微博、微信的进攻,公司还要转型无线拿“移动互联网船票”。一年之后,我想明白这个仗就不应该由我们来打,这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判断的依据就是网络效应,微信的用户数比你大十倍,根据网络效应,我们建立的壁垒,只有腾讯的百分之一,怎么打也很难赢。这时候当然要思考未来,寻找新的价值点。

  微信崛起后,微博也曾经遇到跟人人一样的困惑,也一度发展低迷。但是最近的财报释放出信号,似乎他们找到另外一条路走出颓势了。

  陈一舟: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图谱是相反的两条路径,微信非常私密,微博非常开放,人人正好夹在中间,而且离微信更近。如果微博的开放度是10,微信是1,人人是2或3。这意味着,我们离一个巨大的黑洞太近了。假如我们一开始就把人人开放,也许后面还有翻盘的可能,但是换作谁都很难在公司做得最好的时候去做一个开放式媒体平台,做互联网的都想拥有通讯网络。

  等到微信这个最强大的即时通讯网络崛起,人人比较困难了。你是更靠近微信还是微博?虽然它们定位有所差异,但哪一边都是强大的网络效应。微信的壁垒是用户的平方,几亿乘几亿的效应,微博是大V数乘以用户数量,几万乘以几亿的网络。

  即便社区业务被挤压,在当时的时间点你面临的选择还是挺多的。比如本地生活,当时人人公司有糯米,做得也不错。为何一定走金融这条路?

  陈一舟:其他的烧钱太狠。我们上市确实融了一大笔钱,但是主业还在巨额亏损。你身上有一个大伤口在流血,虽然有储备,但还是挺危险。这时候我们每做一个新业务,面临的竞争对手都是专注一个领域的公司。比如团购,我们跟美团、点评不一样,他们比我们更容易融资,融到后一定会拼命地烧钱,不烧就会死掉。我们不能这么玩,也不愿意,如果把这笔钱放在别的地方可能回报率会更高,所以我们选择了比较稳健的步伐,从烧太多钱的业务里撤出来。

  但金融是个慢生意,比如风控可能需要5年才能看到效果,转型的过程会变得漫长,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几年?

  陈一舟:那没办法,我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这不是一个纯互联网业务,不可能很快起来。它该长多快就长多快,我没有定目标。我们每天就是拼命地做事,能跑多快就多快,跑不快也没办法,做任何事情不能拔苗助长。

  BAT在金融领域也做了不少布局,如果未来跟他们短兵相接,如何应对?

  陈一舟:如果只是看信贷类金融,其实就看两个环节。一,融资成本,就是你通过什么办法融到很便宜的钱,国有金融机构可以,因为有牌照和线下机构;阿里腾讯也有可能,因为它的互联网获客成本低;二,风控,这点做得好就可以在贷款端获取超额利润。普适性的金融产品,可能大家都做不过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

  不是所有领域BAT都占据绝对优势,在非优势领域他们是打不过创业公司的。比如二手车贷款,在这些方向我们一点都不怕BAT。对他们来说可能是鸡肋,对我们而言却是一块肥肉。但是在BAT的优势市场,以前我们怕得不够。理论上,这种情况,创业公司完全应该躲避掉,进都不要进去。

  在这样的领域可以赚到钱,但是你要想做得很大,做成像以前人人网一样的平台公司就比较难了。

  陈一舟:做不了,但是足够了,也许能够产生十亿、几十亿美金的市场价值。

  这个是你目前想要的吗?

  陈一舟:一个单一业务有这么大可以了,多搞几个这样的业务不就凑成一个更大的吗?这种业务只要证明我们能从头到尾做成一个,就能做更多,而且中美市场我们都会做,也都有这个操作能力。这些领域巨头都不愿意或不太容易进去,费力,还吃不到多少肉。他们只会打一些特别大的仗,比如移动支付,砸再多钱也要赢,因为这是他们身家性命的事,但这种业务我们碰都不会碰。

  如果我能造出一个特种的武器卖给他们打仗,也许我会去造,然后卖武器给世界大战的两方。团购和打车类服务这么火,部分原因就是这两家在打移动支付的战争,需要高频度支付场景的APP来助阵。

  对人工智能方向最近有哪些新的观察?

  陈一舟: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存在泡沫,我倒不觉得。现在的人工智能相当于1996年的互联网,刚刚开始。具体到应用层面,第一波应该是无人驾驶汽车;第二波是智能手机,以后会越来越智能;第三波是家庭机器人。

  我曾经说过,30年之后的发达国家每个人后面都有10个机器人在给他干活,基本上80%的人不需要工作。那时GDP会涨得很快,很多服务业和制造业基本就被机器人替代了。

  你这么看好人工智能行业,有参与或投资吗?

  陈一舟:当然会参与,但现在的任务是把公司做得更强,到时候碰到机会我们才有能力参与。到时可能还是会沿用我们的老办法,用投资的方式跟进和参与,因为从头开始做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