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要注意“四个防止”


 “两会时间”要注意“四个防止”

 

岁末年初,各级各地陆续进入“两会时间”。一年一度的地方以及全国“两会”,是党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必须务实开好。特别是在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更要防止一些不正之风抬头回潮。

防止怠慢民意。“两会”是民意最集中的时期,群众充满期待。代表委员承担着为民请命的神圣职责,必须实事求是、原汁原味地表达民意、顺应民心、纾解民怨。然而,反观历届“两会”,总有一些代表委员只知道举手、鼓掌、唱赞歌,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打官腔、打哈哈,不会说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甚至干脆“一言不发”、“无可奉告”,当起了“哑巴”;有的报告空洞无物,所提的所谓民生实事,要么是一些鸡毛蒜皮、无足轻重的边边角角,要么是一些零打碎敲、胡编乱造的零零碎碎,并不能真正反映民意、代表群众利益。凡此种种,都是不拿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回事或者说怠慢民意的表现。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代表委员要切实俯下身子,广泛接地气,全面解民忧,才能真正将“两会”开成群众满意的盛会。

防止消极怠工。“两会”期间,无论是出席的代表委员,还是列席的领导干部,都是参政议政的主体。但是,有些代表委员,少数列席的领导干部,将“两会时间”当作了躲避工作、调养身心、休闲放松的绝好机会,有的开会打手机、玩游戏、聊微信,有的没精打采、倒霉瞌冲,有的不能履行正常的请假手续,说来就来,说不来就不来,还有的“忙里偷闲”跑出去娱乐一把、潇洒一回。在“八项规定”的压力下,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这也不让发,那也不能玩,甚至还打起了不想干、不愿当的主意。如此等等,究其原因,都是责任意识匮乏、工作不在状态的表现。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无论是哪一层级的代表委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坚守信念之“土”;强化使命意识,尽好岗位之“责”;强化担当意识,展现为官之“为”。要将“两会”当作检验作风的“试金石”,积极作为、奋发有为。

防止铺张浪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引领“两会”新风气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全国“两会”,还是地方“两会”,节俭之风劲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个别环节,还存在某种程度的铺张浪费倾向,比如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不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处理或传递会议材料以及相关信息,仍然材料一印上千份、一发一大堆;再比如有的地方不能很好地压缩会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无形浪费;有的地方,明明可以不用在宾馆开房间,却将所谓的讨论点放在了宾馆客房,还美其名曰会议场所紧张。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某些官员头脑中的节俭意识还不够浓厚,或者说,厉行节俭办会还有很多可以压缩的“空间”,反奢侈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防止拉帮结派。习近平总书记曾严肃指出: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实际上指的一回事,即党内有少数人超越组织,因为利益而纠结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破坏了党内民主集中制,为所欲为。“两会”期间,各路精英云集,也是各种关系网以及校友会、老乡会等容易泛滥成灾的特殊时期,更会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四处拉票贿选,严重破坏会风会纪,造成不良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新版党纪条规对于惩治“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团团伙伙”力度更大、要求更严,在“两会”这一重要阶段,同样不能放松要求,要坚决遏制拉帮结派、搞小动作,全力维护团结,对于会议期间出现的各种破坏组织原则和选举程序的行为必须从严惩处,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会风连着作风。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问题,永远在路上,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点站。“两会时间”更要树新风、除陋习,并且要一着不让、一鼓作气,不留死角、不设盲区、不搞特殊,以良好会风促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实现根本好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