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日,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独家专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解读和阐释。
权威人士称,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要做好“加减乘除”。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僵尸企业”本来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维持了。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
卢永峰认为,2016年对于广大企业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转型,转型得好就能撑过去,一片阳光;转型不好,就可能面临破产倒闭。对于“僵尸企业”来说,如何实现涅磐重生,不仅是对企业本身有生机,还对整体经济的发展有意义。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目前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分布较多,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80%,亏损面达80%,利薄如纸,在这些行业中的国企“去产能”任务很重,很多“僵尸企业”将退出市场。
卢永峰认为,如果还加上房地产去库存的话,虽说对于企业发展是一次痛苦的过程,但对于有些行业来说,却不失于一次极好的发展机会。至少对于以下六大行业来说,应是难得的机遇:
一是环保节能领域。可以说,很多“僵尸企业”都存在着环境污染或能耗问题,比如钢铁、煤炭、水泥、化工等等,已经成为包括北京在内许多城市“雾霾”的极大困扰。如果想要生存下来,就要下大力解决环保问题,从而让环保节能型企业获得重生的机会。
二是互联网+领域。“僵尸企业”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传统领域,互联网的元素还不是很多,如何让互联网更深入地渗透到各个传统行业,尤其是对一些“僵尸企业”加强提质改造,应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会从技术上革新,更是从观念上改变传统行业的固有模式。
三是社会服务领域。大量的“僵尸企业”被处置,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下岗、裁员,如何化解这个阵痛,需要不断培育新兴领域和新兴产业,尤其是作为政府部门,要促进就业创业,还需要在扩大投资方面着力,而这个投资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项目上,而应该把力下在当下还薄弱的公共服务领域,比如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养老、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领域,真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同时带动就业创业发展。
四是农村产业领域。农村是当前经济发展一个潜力极大的领域,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农村土地要素的激活方面,都大有文章可作。从处置“僵尸企业”来看,一些企业员工很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的工作去向值得关注,如果能够在农村大有前景,势必开拓出一番新的天地,不仅可以有效化解下岗的压力,还能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同时促进农村改革的突破,特别是土地要素的突破。
五是高新科技领域。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去产能、去库存,还是国家提倡的创新驱动战略,都是在鼓励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但在过去,高新产业缺乏足够好的环境,比如知识产权、利润前景、融资政策,往往就不如现在的一些“僵尸企业”,尽管没有市场,但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而有前景、有发展的高新企业,反而得不到支持。如果去除了“僵尸企业”这一庞大包袱,就会给高新企业带来机遇。
六是投资理财领域。应该说,过来一些“僵尸企业”凭着垄断、政策的资源优势,成为了人们的投资首选,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资源,比如房地产、建材、化工等等相关行业。眼下股市的不够规范,也让人们对投资产生了恐惧。然而人们的投资理财欲望仍然很大,如何引领人们的投资方向,尤其是从“僵尸企业”撤出,转入新型领域,并促进实体经济、创业创新发展,应是将来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关注方向。
卢永峰提出,清退“僵尸企业”必然会带来冲击,不仅是经济领域,更会延伸到社会领域。在这次清退过程中,应该注意吸取上一次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能让一些“僵尸企业”沦为个人的私利;二是要做好下岗安置工作,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潮;三是要以市场的方式、法治的方式来清退,而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干预手段,从而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总之,清退“僵尸企业”,应该从有利于改善发展质量、产品质量、空气质量出发,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切实建立完善创新驱动战略,让创新创业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卢永峰:八行业“僵尸企业”退出意味六大商机!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