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联网金融趋势之我见


   硅谷成了颠覆商业模式的中心,银行业也不例外。说硅谷的金融科技创业者已经盯上了银行业的午餐,并不为过。不过,他们现在才动了午餐的前菜。技术派是否能真正颠覆银行业,他们是否能创建更便宜便捷的金融服务,覆盖更广泛的人群,现在下论断仍然为时过早。

以美国为例,金融科技领域的企业去年吸引到了120亿美元投资。从支付到贷款到商业保险,各类新进者几乎瞄准了金融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方方面面,追踪创业公司的网站Angel List上罗列着约4000家金融科技公司。不过,按照投资银行高盛的分析,相比全球金融服务业全年的收入4.7万亿美元,对于新进者的投资仍然是沧海一粟。相对于银行数以万亿美元计的交易金额而言,金融科技的领军企业数以亿美元计的交易额也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同样在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P2P领域如雨后春笋,一时并起2000多家。互联网银行、移动支付、众筹等领域的发展也让人目不暇接。这不得不让人去思索,硅谷引领的发展模式与中国本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如何相互磨砺与影响?互联网金融除了颠覆之外,又会有什么样的建构?

先来谈中美互为镜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首先,互联网金融在两个市场颠覆的目标与商业模式不同。以P2P来分析。在美国,P2P依靠成本优势颠覆既有金融业中的利基市场,从信用卡贷款到学生贷款。Lending Club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这些P2P公司纷纷转身为市场平台(集市借贷公司),从面向普罗大众众筹资金向包括对冲基金和保险基金融资转变。P2P的优势在其成本与相对更高的收益。中国的P2P没有可以立刻颠覆的规模市场,所以中国P2P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便宜地找到愿意贷款的个人用户。

其次,两国的市场环境不同。还是以P2P为例,美国是成熟市场,有着成熟的信用体系,嫁接上互联网金融所特有的大数据分析和各种算法之后,的确可以令新进者如虎添翼。中国则是非成熟市场,各个市场主体要在中国市场中扎根发展,其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帮助构建一个区别于国家体系的涵盖个人和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如果想让大数据分析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此外,也需要各个市场主体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透明。此外,P2P与众筹在中国的发展仍需要走出“非法集资”这一重罪的阴影。?

说到游戏公司倒闭,今天不妨总结一下什么样的公司或者团队会倒闭。单从我了解的倒闭样本中大概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非游戏圈的创业团队,这部分就是典型的寻找风口创业的人,听说游戏火,能赚到钱,于是一头扎进来,用自己积攒下来的一点点资金启动,整个团队都要重新招聘构成,这类团队大都在13年-14年成立的。当他们真的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才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于是这一年多来不但解决各种立项、人才、资金、管理、商务等问题,依靠自己的资金撑到2015年,出了一个半生不熟的产品,自然代理不出去,最终的结果也只有团队解散。

第二类,游戏爱好者创业团队,这类团队跟第一类有些像,他们创业之前是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有些积蓄,但本人是狂热的游戏爱好者,喜欢玩游戏,喜欢研究游戏。游戏玩久了也相当于半个策划人,于是在移动游戏这一大势下,拉起队伍,自己当制作人,亲自策划游戏。同样也会面临人员招聘、商务、管理等等问题,产品做了一年,改了又改,多少有那么些模样,也会引起部分发行的兴趣,但是给的代理金都不高,发行评级为B级,但是创业者因为是玩家出身,对自己策划出的游戏信心十足,于是不断寻找新的发行商,报价上也决不让步,时间拖久了,市场机会没有了,自己呢,也花光了,之前愿意代理的发行兴趣点已经不在这里,最终团队只有解散。

硅谷成了颠覆商业模式的中心,银行业也不例外。说硅谷的金融科技创业者已经盯上了银行业的午餐,并不为过。不过,他们现在才动了午餐的前菜。技术派是否能真正颠覆银行业,他们是否能创建更便宜便捷的金融服务,覆盖更广泛的人群,现在下论断仍然为时过早。

以美国为例,金融科技领域的企业去年吸引到了120亿美元投资。从支付到贷款到商业保险,各类新进者几乎瞄准了金融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方方面面,追踪创业公司的网站Angel List上罗列着约4000家金融科技公司。不过,按照投资银行高盛的分析,相比全球金融服务业全年的收入4.7万亿美元,对于新进者的投资仍然是沧海一粟。相对于银行数以万亿美元计的交易金额而言,金融科技的领军企业数以亿美元计的交易额也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同样在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P2P领域如雨后春笋,一时并起2000多家。互联网银行、移动支付、众筹等领域的发展也让人目不暇接。这不得不让人去思索,硅谷引领的发展模式与中国本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如何相互磨砺与影响?互联网金融除了颠覆之外,又会有什么样的建构?

先来谈中美互为镜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首先,互联网金融在两个市场颠覆的目标与商业模式不同。以P2P来分析。在美国,P2P依靠成本优势颠覆既有金融业中的利基市场,从信用卡贷款到学生贷款。Lending Club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这些P2P公司纷纷转身为市场平台(集市借贷公司),从面向普罗大众众筹资金向包括对冲基金和保险基金融资转变。P2P的优势在其成本与相对更高的收益。中国的P2P没有可以立刻颠覆的规模市场,所以中国P2P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便宜地找到愿意贷款的个人用户。

其次,两国的市场环境不同。还是以P2P为例,美国是成熟市场,有着成熟的信用体系,嫁接上互联网金融所特有的大数据分析和各种算法之后,的确可以令新进者如虎添翼。中国则是非成熟市场,各个市场主体要在中国市场中扎根发展,其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帮助构建一个区别于国家体系的涵盖个人和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如果想让大数据分析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此外,也需要各个市场主体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透明。此外,P2P与众筹在中国的发展仍需要走出“非法集资”这一重罪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