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专列”追踪:敲开第二故乡的家门


无数乡亲父老在异地他乡打拼,打工的甜酸苦辣、创业的成败荣辱,隐在一扇扇门后面,他们模糊的身影与我们擦肩而过,有时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但他们背负着社会的命运,与我们同行。

 

而今,一趟由爱心驱动的春节返乡专列贴上了“湖北号”,1月24日从广州始发,开往武汉,在人口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筑起一道心桥。


返乡专列,这个临时组合的社会空间里,连日走来一个个陌生的面孔,他们在第二故乡都有一个家,我谋到两个采访的座位,试图敲开同行者的一扇扇门,窥见一个群体的冷与暖。


1月16日,中山湖北商会传来一份中山出发人员名单,共有25位,另有6位取得资格又放弃乘坐这趟专车。


我按着目的地和身份证显示的出生年月,寻思这些专列同行者的关系,寻找意向采访对象,找到三口之家、夫妻、独行客,然后发出采访邀请信,提出随行采访想法,希望得到回应,倾听对方的故事和感受,进行一次心与心的对话,在春运地图上留下一个时代的足印。


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份邀请有些唐突,在骗子满天下的当下,可能被当作骗子信息删掉。


下午,我在微雨的街头行走,发出邀请信息,心里还在搜寻可能的采访对象,信息提示音不久就响了,我一阵惊喜,率先回信的是一个三口之家,孩子只有不到7岁,是我期待中的目标。


我商量着问:“愿意讲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吗?”对方的回答让我知道,她的姿态是开放的,可以提问题了。她说:“讲啥?”


我没有问她怎么申请到专列票,偏问了她带什么礼物回家,想知道每一件礼物后面的情感内涵,甚至希望她展示这些礼物。她带点遗憾告诉我,礼物提前寄回家了,那是寄给公公、公婆、姑姐的。她今年回娘家过年,给自己父母的礼物还没有想好。


说起家事,对方虚掩的家门打开了,可以加好友了。于是,网络空间的门洞开,我走进去,一个三口之家的异乡生活,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1月12日,那是广东湖北商会发布第四批专列乘客名单的日子,她在微信里说:“今天真是个好日子,终于搂到回程票,拼的是恒心啊。”帖子配了欢呼雀跃的表情。


15日周五,她说,方便回老家洗,哄妞儿一刀剪千丝,哭得叫一个伤心,那就干脆来个亲子头吧。几十年的马尾瞬间成短发也很不习惯啊。


16日当天,她发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鲜艳的保暖手套、暖水袋、口罩,说是有人专为超怕冷的她回老家准备的保暖装备;另一张是装满红酒的旅行箱,她出了一道谜语,让朋友猜猜满箱子里的东西主要是给哪些主角的。
 

末了,她抛给我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是否接受拍摄要问问那口子。
                                         2016-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