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铁与中车成中国的一枝独秀?
-----朋友问我为何只有中铁与中车才能是中国品牌而走出国门的思考!
汪华斌
昨天一位朋友从新加坡回来,他与我谈起了中铁装备在国内国外双双斩获2016第一单的事;他说中铁装备与新加坡当地最大的工程公司SSJV签订1台土压平衡盾构采购合同,这是2016年中铁装备斩获的海外市场第一单;更是中铁装备深耕海外高端市场的又一重大突破。同日中铁装备还在太原签订了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采购合同,这台盾构直径为12.14米将用于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项目。也就是说中铁装备实现了2016年国内、国外双双开门红,为全年生产经营打下坚实基础。这位朋友说为何我们的国企取得开门红的不是中石油或中国钢铁,因为这些国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而中铁与中车一直是铁道部的产物,只是从2008年才开始实施的改革呀。我说如果铁道部也在二十多年前就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估计今天同样也是陷入困境;因为经过改革的国有不仅没有走上一条可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发展之路,反而被腐败分子侵蚀空了。正因为如此,改革越早的国企危机越大,因为全部蛀空了。
我们不会忘记国企改革的三步曲,那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国企职工下岗与肆无忌惮地对外投资。虽然这是摸石头过河的产物,但我们社会的国有企业却千篇一律地步入这三步曲;甚至我们社会不少军转民企业也是如法炮制,因为这样的改革能使改革者的名利双收;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我们社会的企业竟然也成为腐败分子的高发舞台。在这改革三步曲中,任何时候其单位负责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如改制时期能将今天还是全民的资产,明天突然间变成单位负责人或其亲属的私人财产了;这就是国有资产第一个快速流失时期。第二步就是将国有企业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排斥出去,从而实现自己独立王国的随心所欲;同时下岗还能实现快速增加自己工资的目的,因为我们的国有企业还有工资总额的控制。当我们全社会实现8000多万人下岗后,我们的国企基本上就是任人唯亲与负责人实现与老百姓拉开收入水平差距的目的了。正因为这两步改革使国企依然困难重重,结果创新出了中国特色的投资效益型社会;正是这疯狂投资的年代,从而造就我们社会的腐败分子能一夜暴富的目的;如国企负责人通过贷款对外投资10个亿,最后自己个人一个亿的回扣秘密到账了;正因为如此,从而自己任何单位负责人都是疯狂地对外投资;如武钢邓崎琳对外投资了几个武钢,结果没有一处投资有回报;因为绝大部分投资不仅连投资收益没有,而且连固定资产都没有;从而创造出绝大多数投资打水漂的中国特色。因为我们这是全民所有制的投资,所以成功了都被单位负责人将名利都据为己有了;而失败了则由全民埋单。就如同孙文东将鄂钢的抵押贷款进行疯狂投资,结果失败了由鄂钢埋单;最后是鄂钢的几万人下岗而自谋出路了。同样如果真的清算武钢的投资,恐怕武钢同样也要宣告破产;最后只能是几十万的武钢人自谋出路。现在是政府按照中国特色处理,从而没有破产的武钢一样是困难重重;因为腐败分子已经将企业全部蛀空了。不仅因为资产投资的失误,而且还包括对人才的压制与排斥;从而造成企业硬件与软件同时失去竞争力,所以想搞活估计是难上加难了。
在全国各类国有企业按照这三步曲改革之时,只有我们的铁道部依然还是政府机构;所以即使铁道部高层腐败,但起码人才没有流失;而且没有出现国企改革三步曲中的层层创新腐败的现象呀,更不可能出现将大批人才排斥出铁道系统呀。因为在我们的国企改革中,不少单位负责人将造原子弹的专家排斥出去卖茶叶蛋;然后再将自己那卖茶叶蛋的亲戚安排进来造原子弹。如武钢的邓崎琳与孙文东就是这样,将与自己意见不和的专家强制性排斥出武钢;然后再安排自己的亲戚进武钢。在这样的进出交换中,实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就消失了;这也是邓崎琳与孙文东没有为武钢创造半点好事的原因,因为他们就是通过肆无忌惮地对外投资来制造效益;结果反而将武钢引进深渊。
如果说我们的国企改革有成果,我们现在的中国形象应该是中国制造;因为中国机械工业是最先进行改革的单位。然而现在我们看到全世界最强机械工业不是中国而是德国,而且中国现在已经不入流了;因为改革成为名企的中国机械工业都找不出来了。正因为如此,应该感谢铁道部避免了铁道系统的改革,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中铁与中车成为中国的唯一品牌;这大概是我们今天唯一的骄傲。为什么,看来我们的确应该好好回头看看我们的改革了;为何国企改革造成竞争力不升反降,这难道不应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