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具有高投入、高附加值、高风险和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只有强大的国力和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支撑。我国从建国后因经济实力和工业水平的限制,无法同时支撑几个方面的军事工业发展,甚至当时采取了“要导弹不要飞机”的政策,确定了“生产以常规为主,科研以尖端为主”的方针。这里不去说国家在航空与航天的整体上投入比例问题,至少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天宫一号”显然要比“太行”发动机重要的多。国内航空科研系统长期科研投入不足,力量大都集中在型号的研制生产中,因为在空气动力和结构、材料等方面掌握的经验少,没有独立研制先进飞机的技术积累和储备,长期以来都是在进行国外飞机和产品的仿制及改进,独立研制能力严重不足,在大型试验设备方面也有不足。
以美国目前最先进四代战机的F22为例,从1984年提出需求到2004年初步形成战斗力,经历了20年。它的心脏F-119发动机,从预研到定型装备,用了26年!这还是世界上经验最丰富、人才最充沛、经费最充足、设施最完备、体制最健全的工业体系下的数据!美国仅一款航空发动机研制投入都在3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的发动机研制资金从来就没有真正保证充足过。“飞豹”是我国第一架非仿制、无参照机的国产作战飞机,其原型机研制仅耗资一亿美元。对比这样的投入产出,我们还怎能忍心去责备我国的航空技术人员呢?
因此说,我们上至政府的决策者、下至普通百姓都要对航空工业有一个清醒和科学的认识,航空工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不能平时不重视,真到了用的时候才想起来好多工作还没有做。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集中全部力量投入航空研发是不现实,也是没必要的。中国航空工业的出路就在于市场化改革。
航空工业的发展有赖于长期的巨额资金投入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