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审计局报告,2008至2013年,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达15万亿元人民币,占地方总财政收入的35%。在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时,高度依赖土地销售以及有限的融资渠道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端更为脆弱。
2013年6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约为人民币17.9万亿元。2014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较2013年大幅上升,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可能达到人民币23万亿元。有分析认为,地方政府的债务数据“有水分”,以为多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中央肯定“出手相救”。
然而面对地方政府的“企盼”,中央开出的条件是限制地方政府2015年发行债务额度约为8000亿元.远远不能满足地方政府上新项目和到期债务替代需求。如此看来,地方政府将减少新建设项目数量,有一些项目还必须停下来。
对到期债务如何还?如何化解财务风险?靠土地收益已不是灵丹妙药。于是有人寄希望中央财政出手“救市”。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7日在博鳌明确说“我们说不救”。
楼部长在“市政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最优选择”论坛上表示,为什么我们说不救呢?国务院43号文件明确说了,地方可以处置资产,因为你有正的资产,当债真还不上的时候处置资产可以用来还债。
楼部长说,负债非常简单,欠人家多少钱记住就可以了。但是数数你的东西值多少钱?这比较难。
楼部长说:现在各个地区,包括政府、包括财政厅,都会问财政部资产负债表怎么编法?我们也做了培训,是很难的事情。负债非常简单,欠人家多少钱记(账)就可以了。但是数数你的东西值多少钱?这是比较难了,你们那个床值多少钱?1万块钱买的现在可能值1000,所以这个很难说。核心问题是资产的评估。
中国这是一个难事也是一个好事,难事是中国政府的资产规模太大了,所以评估很难,因为我知道大部分的其他的国家政府负资产,中国政府有大量的正资产。估起来刚才黄市长已经讲了,不同的时候,今天这个东西值1亿,如果经济下行阶段可能值8000万。但是发债不是按今天,是按今后,所以还是要看今后。有大量正资产就使得我们的评估很难。
这也是一个好事,为什么我们说不救呢?国务院43号文件明确说了,地方可以处置资产,因为你有正的资产,当债真还不上的时候处置资产可以用来还债。
======
杨燕青:全球经济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而且全球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被彻底损失了,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都不能恢复。
:
3月27日 2015年博鳌论坛昨日开始,在今天下午的“大宗商品:超级牛市的终结?”论坛十五上,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发言文字实录
杨燕青: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这一节的主题是大宗商品:超级牛市的终结。这个主题是全球经济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和领域,大家知道2008到2009年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行业,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宗商品市场,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讨论这样一个重要话题的背景。大家看总体大致的现象会看到,整个大宗商品过去十年的牛市看起来是结束了。这和全球经济在危机之前的所谓的“大稳健”结束了。
大宗商品整个市场的波动和下降,包括牛市的结束,不仅包括金属、石油也包括农产品和方方面面,和钢铁,和铁矿石,这和整个亚洲和中国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个人观点来看,危机之后我们所有大宗商品市场包括全球经济发生的这些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这个背后有一个非常宽大的全球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基础,它不仅是大宗商品市场本身以及大宗商品行业本身的状况,有几点比较关键。
第一点,全球经济在危机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都会知道,现在有一个非常主流的判断,认为全球经济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而且全球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被彻底损失了,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都不能恢复,这可能是大宗商品市场要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全球经济。
第二点,我们目前面临全球范围的能源和石油革命,非常规的油气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未来。整个作用和影响会持续很多年,当然这其中还有更多的技术革命。比如说能源的使用效率更高了,有很多好的方面,当然有很多冲击的方面,这是变化的第二点。
第三点是全球经济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危机之前发达市场占领全球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能源消耗还是方方面面,非常核心的地位。但是危机之后新市场,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GDP整体对比中第一次超过了发达国家,这是全球经济大格局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影响到能源市场。现在全球能源消费这样的一个重心已经从发达国家开始移向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这也是整个市场变化非常大的一个方面。
今天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环节,这个环节都是来自于这个行业最领军企业里面最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和研究者,他们不仅了解公司本身的运转,也对这个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这个行业背后自己国家的经济以及全球的经济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今天能够给我们好好的来解析一下大宗商品市场,包括背后的行业以及全球经济,包括油价会发生怎样比较大的变化?。
===
林毅夫:政府当年讲的是“4万亿” 实际投资30万亿。房地产是最好的投机
林毅夫:美国也有房地产泡沫啊,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就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嘛。我参观了不少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每个大企业都有一个房地产部,因为它可以跟银行借到钱,但是要付那么高的利息,房地产是最好的投机。
资料图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3月26日—2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今年年会主题为“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
在27日晚上的“对话林毅夫:中国的奇迹”的分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林毅夫在谈到“四万亿”问题时表示,从2008年到2010年我们(政府实际)投资了30万亿,怎么政府讲的是4万亿?实际投资的是30万亿,而且投资的比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的还多。
林毅夫与杨燕青对话的现场文字实录:
杨燕青:但是当时的四万亿的量是不是太大了?
林毅夫:我们投资的是什么领域?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一般要三年、四年才能建成,所以你在算投资回报率的时候,它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当然回报率低,TFP低。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基础设施的回报的计算里面,它的外部性是没有办法计算进去的,比如我把道路搞好了,民营经济在车上、路上的时间短,它的轮胎损耗小了。它的外部性在那个地方。你会分析不出来吗?
第三点,即使你把前面的时间因素跟外部性都做了矫正,你会发现基础设施的回报率比一般民营经济产业的回报率低,这种状况下,要不要做基础设施?如果政府不做,企业是不会做的,它的回报率比较低,但是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发展不是到处都有瓶颈嘛,那经济又发展不好了,你要想让经济发展好,民营经济又不愿意做,是不是就应该政府来做?如果是政府来做,什么时候做好?是经济非常正常,民营经济投资的积极性很高的时候来做好,还是民营经济不太愿意投资的时候你来投资好? 如果是民营经济的投资积极性很高,政府再投资基础设施,那经济不就过热了吗?所以,就应该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来做基础设施的投资。虽然从回归分析来看,可能回报率是比较低的,但这是做基础设施最好的时机。
2008年的时候出现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2月份我就开始倡导在经济下行出现经济下滑、疲软的时候,是用基础设施的投资作为缓周期措施最好的时候。
杨燕青:是不是还有资金去了房地产,而不是去了基础设施?
林毅夫:那要一步步看。当时有很多人反对的。还有房地产,房地产是企业行为,不是政府行为。 第二,出现房地产的问题,是不是四万亿造成的?
杨燕青:是一部分的作用,不是全部。主要一部分来自银行的贷款,因为当时四万亿的时候很多是通过银行的渠道放贷的。
林毅夫:这个是银行,不是政府的缓周期措施。
杨燕青:当然银行自己也有冲动,但是银行得到了这个指令。
林毅夫:房地产的泡沫,我们中国是有的,其他国家也有房地产的泡沫。我们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应该是跟银行管理体制有关的,因为这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杨燕青:国有企业可能还是存在产权的问题。
林毅夫:美国也有房地产泡沫啊,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就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嘛。
杨燕青:所以国有和非国有都会有问题。
林毅夫:我想这跟银行的管理体制有关,从2008年到2010年我们投资了30万亿,怎么政府讲的是4万亿,实际投资的是30万亿,而且投资的比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的还多,主要是我们银行管理体制里面有一个很不合理的规定,这个不合理的规定就是,如果这个项目已经得到银行的批准和贷款,这个项目是1亿元,它第一天就把1亿多补给你,它不是受信,就把钱都补给你,第一年可能只用2500万,还有7500万,就放在银行里,贷款变成了存款,存款又可以变成贷款了,这里面为什么会讲4万亿,投资的是30万亿,就是因为贷款变成了存款,存款又变成贷款,这样不断地换。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做投机性的活动。为什么?
在国外一般是怎样的,如果给你1亿的贷款,第一年用2500万,你只借2500万,另外的7500万是一个受信,是成个承诺费,承诺费只要交0.25或者是0.3个百分点的利息,但是,我们国内是怎样的?我们国内是一下子1亿多的利息都要交,7%、8%,2500万,你要付1亿的利息,那就是20%、30%,你拿了这么高的钱放在银行里面,完全付利息,它就会有短期的炒作。 我参观了不少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每个大企业都有一个房地产部,因为它可以跟银行借到钱,但是要付那么高的利息,房地产是最好的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