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种调侃说法,说今天统一台湾有三种利器:淘宝、顺风和小苹果。到淘宝购物不认台湾省你就下不了单,不写台湾省顺风就不帮你送。而小草果则是把孩子、大妈、年轻人一网打尽。可见物美价廉、琅琅上口具有无限的杀伤力,比九二共识有更大的受众面,能够超越红蓝绿。
年会上,我们公司的年轻人为了能够赢得名次各显神通。最后的大奖被一个子公司时尚且阳光的组合拿去了。他们跳的是风靡全国,老少咸宜的小苹果舞。
人们往往喜欢用雅俗来区分事、区分人。其实,雅俗永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俗做基础,是伪雅,没有雅做点缀,是真俗。雅是个性,俗是共性。雅未必都有,俗一定个个都有,任凭你有仙风道骨也免不了俗。
就芸芸众生来说,台面上是雅,台面下是俗;言语上是雅,行动上是俗。娱乐八卦所以广受欢迎,原因就是普遍存在的俗念在发生作用。明星越知名、越烂越招人喜欢。如果是平常人,张柏芝、王菲、陈冠希早就没戏了,可是,在大众的眼里,他们做的还远远不够。陈冠希老实了,或者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也就被人遗忘了。
明星所以受欢迎,根本原因是给大众以想象空间。明星雅的方面,是人们明里追求的原因,俗的方面给人们的是想象空间。难道你不希望成为陈冠希,她不想成为王菲?而张柏芝又迷死了多少人?
明星做广告所以有号召力,关键也在于想象空间。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用明星用过的东西,自己就有了明星的感觉。或者,自己就有了与明星“沟通”的媒介。你开宝马我也开宝马,大家就在一个层面,一个圈子了。
雅是一种自我提升,是一种修养,但经常会曲高和寡,因为你的雅不等于我的雅。而俗则是一种普世认知,甚至是一种力量。越是俗的东西,越具有穿透力,越具有最大公约数。所以,抓住了俗就等于抓住了最大多数。
即便是雅的东西,如果做不到雅俗共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毛泽东希望通过改造人们的思想来改善大众的生活,结果是老百姓精神上释放了却没了饭吃。邓小平以解决温饱为目标,老百姓反过来开始思考如何活得更有意义。习近平则籍由中国梦(大众的梦、每个人的梦)引导中国全面发展。
大家首先是一个俗人,只有那些自命不凡的人才会一厢情愿地把自己视为雅人。因此,大家只有在俗的层面充分释放,才会有雅的需求。屈原跳江既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最好的解脱:世人皆醉唯他独醒,他也没有本事把大家唤醒,真个是没有办法活。
就营销而言,俗的层面首先是品质,然后是功能、性能,再然后才是包含其中的“个性”和“品味”等雅的东西。
开个宝马既有品味,也有个性。如果,宝马动辄抛锚,还有没有品味和个性?如果,宝马就是一个运载工具,没有奢华的内饰,没有丰富的配置,没有愉悦的驾驭感受,就像一辆简陋的面包车,还有没有品味和个性?
那些自认为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其实从众心理比中老年人还要强一些。其追求的个性其实并非真正的个体特性,而是区别于中老年的群体特性。总而言之,他们压倒一切的感受是,不愿意跟中老年一个样。至于中老年的喜好到底有什么不恰当,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晚辈们一直认为我不讲理,甚至是我无法理喻。而我的道理是,等他们知道什么是理的时候,我自然会与之讲理。事实上,等到下一辈用行动证明他们很懂道理的时候,老一辈自然就尊重他们了,甚至不需要跟他们讲什么道理了。而在这之前,他们只有听的权力。一代人脱颖而出不是通过与长辈讲道理来完成的,而是通过接收、消化长辈道理来完成的。而这个过程是在获得长辈赞许眼光时,结束的。长辈也是在赞许之后心甘情愿地停止教育过程的。
年轻人中间一定会有一部分人率先接受了长辈的群体个性。毫无疑问,这部分年轻人的整体情况一定会比同龄人强。但同龄人往往并不认为这是原因,同龄人看到是他们之间的共性,也认为是那些因素成就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上说,年轻人是在肯定也就是接受上一代人共性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共性。当然不是全盘接受,有自身的特性。而且这个特性越鲜明,人类的进步速度越快。没有肯定和接受,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和进步。人不可能从石缝中生出来,而即使是从石缝中蹦出来的孙悟空,骨子里流着的也是很传统的血。
就营销而言,即便是那些营销专家,看到的也往往是附着在知名品牌表面上的东西,却最大限度地忽略产品与品牌之间的关系。言必称品牌,忽略产品、技术、工艺、装备、研发。正是这种拔苗助长,让许多企业在沙滩地基上一红就死,让众多企业为中国贡献了过剩产能。
因此,如果未在俗上将功课做足,就是想雅,也是雅不起来的。
就营销而言,低品质、低价格是俗的最典型表现。但此类企业又往往不满足于俗,不专注于俗。比如会在包装上浪费一些资源,在功能上浪费一些资源―――而这些恰恰是为了保证最低限度的品质(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必须牺牲的东西。这些行为必然最大限度地伤害了低品质,使“最低限度的品质”变成了劣质。由于中国目前还仅仅是整体小康,因此,“最低限度的品质”仍然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满足这个消费层次,既能够生存也能够获取一定利润,就是由于不安心、不专注,才让一些不适当的“雅念”毁掉了生存的可能。
有几个当年的下属或者说是同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们的研发能力不错,做出了品质一流的产品。他们的营销设想是典型的“公司化运作”,而无论他们的生产基础或者是营销资源都不支持公司化运作。那么适合他们的是什么呢?是手工业式运作。但他们却拒绝这种“土”做法。雅不起来,又俗不下去,自然活得很不好。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互联网+”。自然,这是雅。而传统的做法,没有任何异议,属于俗。问题是,如果不首先解决好俗的问题,能否雅得起来。面对商超的崛起,原先有种说法是,不进商超等死,进商超找死。等一定不是办法,但如何不做足功课,进也一定是找死。如何创造进的条件,如何找到进的办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有些问题是互联网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有人会说,互联网改变了生产的组织方式,但它丝毫没有改变产品品质的决定要素。
互联网是众多企业没有能力把握的东西。毫无疑问,企业必须在这个方面迎头赶上。问题是,“+”号后面的因素同样重要。如果企业到今天还没有能力、没有强烈意愿解决“+”号后面的东西,那互联网无异于水中月,镜中花。
而李克强总理既讲了“互联网+”,同时也大力倡导“万众创新”。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对中外企业家说,“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只要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水平”。
那种只讲“互联网+”的行为,明显挂一漏万,失之偏颇。如果中国企业不进行全方位的努力,仅仅在互联网上做文章,一定会被国际竞争者,一网打尽。而这张网并非互联网,而是网“鱼”的网。鱼呢,就是那些让企业活命的顾客。
即使是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也不是中国企业共同的救命稻草。
由雅、俗到“互联网+”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