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最后一个演讲的,最后演讲也有好处,因为各位把最重要的都讲完了,我就做一点补充。我要讲我的一个观点和三个观点。
一个观察:我们今天讲法治跟市场经济的关系。习总书记提“四个全面”,第一个全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法治是第三,第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后一个是从严治党,我觉得这个排法是有道理的。我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观察,就是说法治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人均GDP1000美金的社会跟人均GDP10000美金的社会法治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社会穷人太多,法治社会很难建设。我的判断就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法治非常重要,主要的还是要发展市场经济。
我下面谈三个观点:
1、我对新常态的理解。
现在大家都在讲“新常态”,我们意识到中国已经从高增长过渡到中速增长,这个大家有共识。我们也反对追求GDP主义,主要是因为以GDP主义牺牲了更多的环境代价,有太多的浪费,公路、桥梁拆了又修,修了又拆。现在进入一个新常态,就是中速增长。但是我是觉得,
2、怎么样使政府发挥市场作用,现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我想大家都理解的比较深刻了。三中全会《决议》所说的,我现在发现中国的整体官僚体制不作为,去年在这个论坛上我也讲了,去年大家都在说说乱作为比不作为要好。我当时就强调,乱作为是腐败,不作为也是腐败,甚至是更严重的腐败,省委书记、省长都是稀缺资源,现在就出现这样一个情况,我到各个地方去看,对官员来说新常态是什么?
他们现在不接电话、不接文件、好好学习、看书,这样不会犯错误,这就是常态。这种常态对中国下一步经济增长非常不好,
现在大部分含金量高的权力还是掌握在官僚机构和政府手里面,政府官僚体制已经不作为了,就产生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权力闲置着,权力既没有跑到企业,也没有跑到地方政府,也没有跑到社会,这就出现权力闲置的状态,这是非常不利的状态。因为日本、东亚四小龙政府是非常作为的政府。我觉得经济发展不能靠民粹主义,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3、市场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来使得政府跟市场之间有一个比较好的协调?
对官僚机构的治理也要引入市场机制,这方面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主义。我的企业如果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我拿的工资比大学教授还少,这谁给你干活?我是觉得既要避免以前的新自由主义,也要避免现在的民粹主义的倾向性。
我觉得我们的法治还是太抽象,缺少细节,我们现在在讨论政府跟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家用很多好的词汇,这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企业跟政府的关系是什么呢?法治就不清楚。企业内部我到处去看,在新加坡也好,在美国也好,一个企业老板被抓走了,企业照样运作。我们的老板一抓走,那整个企业就要停顿了,这个边界就不清楚。我们说分权,我觉得还是要把很多的法权分下去,中央一些领域是改革的顶层设计者,也是一些领域的改革主体,但是很多领域的改革它的主体还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还是社会,所以我是觉得我们下一步要全面分权,把法律的权力真正分到改革者手里面,我们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改革宏图才能转化成实际的中国现实。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