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资本的力量


 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的资本》出版后,在经济学界引起重大反响。该书揭露了资本主义“令人恐惧”的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皮凯蒂把最富的1%人口不断增长的财富积累,归因于资本回报率(r)总是超过收入增长率(g),认为这是资本的“核心矛盾”。皮凯蒂的统计资料表明,资本在其整个历史上产生的不平等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对许多人而言,这并不是新闻,实际上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结论。这个现象,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归因于劳资之间力量的失衡,直到现在,这一解释仍有效。皮凯蒂在书中提出,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据预测还将继续恶化下去。他给出一系列建议,包括征收资本税、提高对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提高通货膨胀率、强迫银行提高透明度等,但他也承认这些措施不太可能实现。

看到问题不容易,解决问题更困难。皮凯蒂包括众多的学者,都把解决问题寄托在政府身上,希望政府这只手利用政策,通过分配、再分配解决贫富差距严重恶化问题。

的确,贫富悬殊现象是分配造成的,分配规则决定财富分布曲线是结论不是理论。但如何制定规则,制定什么样的规则,规则制定了如何推行落实,难道只有靠政府和政策吗?国际歌说得好,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怎么遇到具体问题,就忘记这些了呢?

什么是财富?什么是价值?在当今产品过剩,货币还是衡量标准的年代,没有消费者的认同,所谓的价值、财富等于空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消费者决定分配规则,从而改变财富分布曲线,解决这个世界性问题呢?

消费者不想这个问题,不敢想这个问题,是因为个体消费者太弱小,消费群体弱小是因为不团结,不能团结是因为自私,所以,集众私成大公,顺应欲望掌控度,通过利益捆绑把消费者联合起来,人心齐泰山移,载舟之水可覆舟,无数水滴汇成的汪洋大海,一定会改变一切不符合人性的现象。

组织的功能除了分配,更重要的是扶弱抑强,只有平衡才能和谐。量化才是方案,流程才能运作,你满意大众也能认同的方案才是适合的。都说消费者是上帝,是否自己把自己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