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重庆一对新人办婚礼,新郎的四位大学同学没空参加,也漏送了份子钱,结果这位新郎又以同学聚会为名专门邀请这四位吃饭。席间,新郎新娘双双出面,用敬酒的方式道出了“礼金拿来”的潜台词,弄得四位同学恍然大悟、尴尬不已、五味杂陈。不悦中留下礼金,鄙夷中带着愤懑,当即不欢而散,随之散尽的还有几年的同学情。
昨天,网上的两条短信的影印件,似乎更有挑战“礼金头条”的味道。一方说:“你结婚那会,我专门从榆次去给你上礼500元。你这次也没上礼,昨天打电话叫你吃饭,你也没理。这是我的支付宝,你把礼金直接转过来就行了。”
对方回应说:“因为500元你至于吗?我还说忙完这几天就去找你,昨天因为忙,忘记回了。每次回来出去吃饭,你也没出过钱,都是我请你。现在就是忙点,这就旺季了。你至于这样吗?人的心眼别学成这样,否则在社会上吃不开。500元别吓着,胆子放大些。”
就我们身边也常常听到,说谁谁谁刚办完好事,收过礼就搬家了,连个电话也没留下;谁谁谁专搞收支失衡,收礼不嫌多,还礼不怕少;谁谁谁全家人在外地打工,春节回来请过客就走了,轮到别人家有事,就联系无门了。
邻里亲朋遇事随礼,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一种友好民俗,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联络亲情友情,又是种民间互助形式,在各家办大事时,邻里亲朋资助一把,让事主资金压力化整为零,等别人家再有好事时再还礼,既收到某种时间换空间的效果,又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收获了“集资”效应。
但近年这种模式有些异化变形了,从酒宴规格上涨,到礼金额度倍增,从办“事”名目递增,到宾客范围扩大。不仅闹出了不少与联络感情、帮衬亲友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如上典型案例,还让人情债成了低收入家庭不堪承受之重。比如《人民日报》曾报道“一个山区农民家庭年收入仅2万元,2013年人情随礼9600元”,这种一半收入拿来人情往来的亚健康村俗,就需要有关方面的重视、干预和引导。那么,城市的情况呢,根据某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占中国城市25%的低收入家庭,他们的人情支出也占到了总收入的45.1%。看来城市的人情压力也令人堪忧。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股人情风发生在民间,根子却在党员干部。一是人情风就发生在我们党员干部的身边或家里,不是有很多缺乏定力的党员干部还在这种“在乡入俗、礼尚往来”中,趁势借机敛财吗?二是还有党政机关搞什么大楼落成之类的公务庆典,对送来的公款私款,来者不拒,对公款送出的礼金,也是据实报销。如果说是民间的人情风渗透到了党内,还不如说是党风带坏了民风。看来要刹民间的人情风,得从党风入手,从党员干部入手。不仅仅只是限制党员干部个人办婚丧嫁娶喜事的桌数与规格就完事,而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积极在亲朋邻里间倡导朴实的民风。再加上群团组织开展宣传,社区开展讨论,舆论加以引导,形成一种氛围,彻底刹住这股不断上涨的人情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