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标车的板子咋就打在车主身上?


大马路上,看到冒着黑烟的车,心里总不免生出愤怒,有几次,我追着黑烟车摄录,几欲曝光而后快。

新闻里,淘汰黄标车的新政正气凛然。“对违规行驶的营运黄标车,由公安、环保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收缴、扣押,并对机动车驾驶人依法予以处罚。”类似条款义正辞严。

有城市抛出“提前报废黄标车最高可领取3万政策补贴”,让人猜度出政府机关的善意。但充斥媒体的“电子警察抓拍黄标车”,让人看出政府奖罚之间的左右手。

对“黄标车新政”一知半解的我,直到接到一个企业朋友的诉苦电话,才发现,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有一群人,用另一种眼光看着新政。

朋友的大货车最近在外市违章占道被扣,去接受处罚欲取回车辆时,被告知车辆在本地有违章未处理,必须先处理完才能取车。查询得知,该大货共有17次黄标车冲禁,被电子眼拍到,而企业和司机对此一无所知。

要处理这17单违章,每单罚款200元还在其次,每次扣3分共计51分才是致命的,因为没有那么多能开大货的驾照,只能找人非法“买分”,一分要几百元,算下来,处理这17单冲禁可能需要两三万元,与提前报废所得相当,还不如不要这辆车,算是自动报废。但又有些担心,这车没有办理过户,如果被扣车流出去发生意外,车主将承担不可预知的责任。

朋友企业的另一辆黄标车已经在当地交警办理了报废手续,因为见识了电子眼的威力。

朋友说,这不是一家企业的遭遇,他的很多朋友的工厂用的是黄标车。因为“黄标车新政”,现在货车热销,有的车行货车都脱销了。

朋友记得今年9月份时,当地政府召集交警、环保、村委会和企业有关人员座谈,征询企业主对“黄标车新政”的意见,让企业主承诺黄标车报废时间,许多企业主选择了今年12月底。朋友有些恼火的是,政府座谈征询意见,让企业以为黄标车冲禁有个缓冲期,没想到征询意见时黄标车冲禁已经实施处罚了,企业中招了还蒙在鼓里,政府因此失了诚信。

至此,我对“黄标车新政”警惕起来,开始留意对新政的非议。

网络上,有一篇帖子《黄标车车主十问发改委》被广泛转发。

帖子说,新政规定2008年7月以前的柴油车,不管车况如何,一律认定为黄标车!老百姓贷款买一个半挂车,几十万,钱还没还上,就被认定黄标车了!不让上路了!

帖子质疑,为什么有了环保标志、年检合格,还是要限行?为什么黄标车不被车企召回整改,而要司机自己买单?买车时明确说有15年的使用权!怎么才6年多就不让跑了?为什么减排不先从油品和车企的技术改革做起却拿司机开刀?

帖子后面称,全国有3000万卡车司机,有3000万个家庭要吃饭!帖子配了一张“我们要吃饭”的横幅,看得人哑口无言。

“十问”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设身处地想,如果一个个体司机7年前花几十万买了一辆2008年7月以前的柴油车,强制报废的话,意味着他的大半使用年限打了水漂,只能再花几十万元买辆新车,他这几年可能就算白忙活了。无辜的是,新政出台于他买车之后,新政的包袱没有追索到生产厂家,而是落到了买家头上,车主成了那个有理无处说的冤大头。

厘清了“黄标车新政”背后的民生,回到街面,看到半新不旧的黑烟车,我想起了柴静《穹顶之下》里对国产车制造厂的诘问,如今被朋友的质疑声再度提起,但无人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