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自由不够


  我们先看一下美国二十年代的经济情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忙于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1917年4月参战后又忙于战争,所以无暇顾及陈旧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战争结束后,美国靠在战争中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并随着一些新技术的突破,出现了一个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的热潮。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当时,运动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泰罗制和福特制。早在19世纪80至90年代,年轻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W•泰罗就着手研究工厂的科学管理,并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在这个理论成熟后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工商企业中几乎每一个部门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学管理。所谓福特制,即采用装配线作业或流水线作业技术。这种技术先是在福特汽车公司采用,由于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 
 
 
   一战后,美国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1927年据208个公司的报告,它们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总数近1200万美元。工业部门科学研究工作的加强,推动了新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社会的组织上,人们也建立有效的城市系统以促进交易。
 
2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就是城市化。伴随着高速成长的工业,不断扩建的路、铁运输系统以及摩天大楼的出现,美加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城市居民数超过了农村。金融与保险行业翻了两倍,服务业占总生产的比重大幅攀升。在城市中诞生了今天为数庞大的白领阶层的最早一代,大批女性开始走进办公室去从事文秘等工作。到20年代晚期,加拿大的工人中女性比例达20%。由于毗邻广袤的农作物产地,美国中西部及五大湖地区附近的城市,包括芝加哥和多伦多,此期间内的发展最为迅速。1914年开通的巴拿马运河也使得美国西海岸地区开始受益。
 
美国在经济上确实已经比较自由,而且利用经济自由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在人的文化、精神领域,刚并不是那么自由,从下面两点可以看出。
 
基于清教徒的背景,美国亦是西方社会具有最强烈禁酒情绪的国家之一(另一些是北欧国家)。美国禁酒令是依据1919年1月16日批准的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和1919年10月28日通过的Volstead Act来实行,在1920年1月16日第18宪法修正案生效日开始执行,由联邦禁酒探员(警察)执法,推行禁酒令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共和党和禁酒党。 在美国,公开饮酒是犯法的。21岁以上的人才可以买酒(包括啤酒),亦因此买酒需要出示年龄证明(美国没有统一的身份证制度),而且只能在限定地方买到(啤酒可以在某些地区的超级市场买到,其他酒类有专门的店铺发售)。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的两个女儿曾经因未成年饮酒引起举国哗然
 
20年代是文学多产的年代。但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由于露骨的性描写曾一时掀起轩然大波。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美国社会对一些真实的人性的东西的文化上的抗拒。
 
按照双轮经济驱动理论,经济效率的提升可以提升社会中个体的创造财富效率,但是同样会创成一些生产效率低下者的失业。而这些失业人口,如果在一个自由的精神、文化环境之中,那么他们很快可以找到新的工作。例如在自由的精神、文化环境之中对旅游,保健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但是在文化自由不充分的情况下,那么这些失业人口就很难找到新工作。
 
这就造成一些人手中握着钱,没办法花,另一些手中没钱,找不到工作。而手中没钱,找不到工作的人只好以低工资去抢有工作的人手中的活,这就会让所有人觉得失业压力,更加不感正常的花费,从而造成经济滞胀。
 
当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时,所有人都在认为那是经济自由产生的天然后果,但是有没有人想到过文化精神领域的自由不足,而让经济自由成果没法让民众获得生活上的相对享受,从而没有办法让经济进一步发展。
 
就在现在对人们身体有利的如基因研究、都受到一些文化元素限制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美国政府在有监督的情况下可以开放社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很多人将进入这个行业,而这些人的工作岗位将留给那些正失业者,那么将有助于解决就业的。
 
总之对于精神、文化的自由性的认识不足造成人们对经济危机的形成难以认识,文化的改变没有经济那么快,不信你可以看看身边,那些抱着千年前古董教条的人还真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