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细微处,感受祖国的发展与进步


  从生活细微处,感受祖国的发展与进步

 

                      郭向阳    文

 

我小时候住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前锋村,家乡所在地,距离陶湾镇政府所在地八里,距离县城三十多里,家里是农村户口,父亲在县城工作,那时候,农村和县城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农村基本上没有集市,各个村落没有人卖东西,每一个镇每十天时间也只有三个集市,我们所在的陶湾镇按农历每逢二、五、八三天起集市,其他时间没有人卖东西,没一个月的初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初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镇上开集市,有人卖一些农副产品,药材,日杂用品、农具等,在其他时间,不开集市,镇上不会有人卖东西。在农村买东西很不方便,至今我清楚地记得,1980年,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夏天时起早和几个大人一起到距家乡八里开外的小镇上去买过一次猪肉,那时候卖猪肉要排很长的队,去晚了是买不到猪肉的,因此,天刚亮不大一会儿我们就从家里出发了,我们一路紧走,步行走了四十分左右,到了镇上卖肉的地方,发现已经有一些人在排队等候了,我们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到八点时,镇上唯一的国营肉店才开始营业,这时候店门外早已经排起了大约有一百人左右的卖猪肉的长队,又过了大约两个小时我才买到了一斤多猪肉,和一同来的大人一道往回赶,到大约十一点时才回到家里,买一斤多猪肉,竟然耗费了近五个小时,尽管如此,在那时我们还算是顺利的,还有许多人由于到的略微晚了一些,白白的排了一次队,没有买到猪肉的。

后来,在1982年,我家搬迁到了县城,我的户口也转为非农业户口,买东西也只是略微的方便了一些而已,排队仍时常有的事。到了1983年我到县城上高中的时候,买东西基本上不排队了,不过,县城的商店不多,买东西时的选择余地是极小的。1991年我上大学时,县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县城里面最大的商业机构,栾川县百货大楼,里面的东西,各类日常用品,较之过去,已经非常齐全了,又在穿城而过伊河一边,沿河畔建成了一个农贸市场,卖服装,卖农副产品,还买一些较为时鲜的东西,买东西的选择空间,一时间变大了,人们买东西方便了许多。又过了几年,县城里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商店、批发部,大车大车的各类货物被从洛阳运了过来,县城也变得日渐繁华起来,洛阳有什么,要不了几天时间,这里就也有什么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吃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0年以前,老百姓口粮以玉米、小麦、红薯、土豆等为主;1990年至2000年间,主食以玉米、白面、大米为主,食品种类逐渐丰富起来,居民温饱问题彻底解决;2000年后,饮食逐渐多样化,玉米、白面、大米在饮食中的比例额比以前减少,蔬菜肉类比重逐渐增加;2010年后,饮食讲求科学化,水果、蔬菜、肉类、玉米、大米、白面等在食品结构中搭配使用以科学的配比出现,膳食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1990年前,老百姓住房以瓦房居多,有部分居民开始建简单砖混小楼房;1990年至2000年建房基本上都建砖混简单小楼房;2000年后,建房基本上都建带卫生间的砖混套房,居民建房基本都在三层以上,人均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上;201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0平方米以上,且相当多的家庭进行了升级改造。1995年前,县城居民基本上普及了黑白电视,大约有40%居民家庭装有固定电话;到2005年基本上家家都普及了彩色电视机,60%居民都配上了手机;到2010年,居民基本上都配上了手机,液晶电视也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50%家庭配备有液晶电视,轿车也逐渐进入百姓家庭;2010年40%家庭配有电脑、轿车、液晶电视,90%的居民都配上了手机。1990年前,除县城主干道外,各地的道路基本都是山间小路及狭窄的土路;1997年后,在政府号召支持下,居民开始逐渐硬化辖区道路,经过三四年,道路基本上都实现了硬化;2008年后,县城附近各个乡镇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县城有了公交车,许多家庭有了私家轿车,居民出行极为方便。

不仅如此,随著经济的迅猛发展,我所居住的县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的变化,栾川县政府和城关镇政府,先后投入5亿元建成了农贸市场、政府街、上河南滨河菜市场、小吃城等10大专业市场和4个专业特色商业街,在县城内中心区形成了新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在沿街建起门面房500余间,吸纳千余人入住就业,完成了伊尹路、方皮路、耕莘路、君山路、幸福西路、人民路等城区多条道路的建设。同时,随着县城扩大,1990年前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蔬菜为主,供应县城居民的一部分城镇居民积极开拓新产业,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以及与建筑类有关的产业,新兴了一批金融、房地产、矿产品开发等骨干私营企业,进一步主动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找到了一条稳妥的致富之路。

现在,我所在的县城,更是日新月异,发展快,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多达百余家,上网购物极为便捷,栾川过去交通条件很差,当地人曾经非常羡慕外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了过去,现在我们这个三十多万人的山区小县,已经修通了通往洛阳的高速路,县内公路网纵横交叉四通八达,现在从栾川县城到洛阳市区的乘车时间,早就有最早的七个多小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小时,每天的到洛阳的客车车辆也从过去的几辆到现今的二百多辆,每个小时都有几十辆客车去往洛阳。不仅如此,今天在栾川县城及各个乡镇,互联网手机电脑等各种网络化通信工具及信息传递手段,非常发达,在网上开店卖山里货物的电商,也很多,信息往来更为普遍,更加快捷,老百姓出国的人,也很多,到国外旅游打工求学,更是让人们见多不怪了。就连我拿上小五年级的儿子,也要经常的用家里的电脑,上网查资料,听歌,看动画片,和远在国外的亲戚聊天,还不时地去门外的超市里买零食吃。过去的那种,千百年来,山里有货运不出,外面有东西进不来,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流物流不畅,人民受苦受穷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三十多年来,我亲自见证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栾川从交通到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更从细微之处,看到了感受到了,祖国这些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