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古村落建筑以及风水景观赏析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微信号ZXYFS6146794,电话13766307454)
在偌大的中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古迹深藏在山水之间,这些地方有着美丽的风光和精美的建筑和风水景观,值得我们用心作深度文化考察。我曾三次走访福建连城县培田古村,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据载,吴姓先祖早于1344年迁至培田,在此开基,繁衍至今已历30世,时近8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 因为在培田的祖先中,最出名的要数一武一文,一官一商的两个人--吴拔祯、吴昌同。他们两个在村前村尾建的两座跨街牌坊也是文武竞秀、遥相辉映。 、
一、培田风水:山水环抱景观秀
登高俯瞰,培田山村周山龙盘虎距,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一块狭长且又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带上,冠若山、笔架山、武夷山南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五个山头,又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一方安宁。中间依着山型和地貌,有一条溪河呈外弧形,玉带般地蜿蜒穿过,把房屋和田野分开。 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就是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
水口为风水重要构件,培田水口紧有锁。村落南边水口处,古梅、香枫茂密掩映,似巨人把口,“保端避邪”。 培田就坐落于这块如画的风水宝地,不愧为人们称道的画里村庄,无处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培田人以老祖宗的风水创意自豪,有人给古老的建筑赋以新鲜的内涵,说培田村有一个风水“生态链”,因为培田村的后山是只卧虎,村子左侧远方的是卧虎产的几只小虎,而村子对面的山梁形同母猪,山梁延伸出来的山脊被比喻成小猪,于是,母猪生小猪,小猪喂小虎,便形成了“生态链”,培田人受益于生态链的环境,得益于老祖宗留下的一笔古建筑财富,今天成为旅游胜地,带来知名度的同时,为后人求得了一定收入。随着培田声誉日盛,旅游收入成了当地农民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财源。
山水环抱是人们择居的先决条件。以培田村为例,前有笔架山,后有卧虎,左青龙,右白虎,门前还有玉带环水。这是客家人追求风水格局。 如何利用风水资源,需要智者会做山水剪裁。培田人因地制宜,在消砂纳水上做到最优化利用秀峰吉水为安居服务。整个村子的房屋,几乎都是坐西向东(坐山多为坐辛或庚或酉,向为甲卯,以求紫气东来),面朝秀峰和收纳吉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财源。如果说街是村的骨髓,水就是村的血脉。灵动的水赋予了培田古村落水样的灵性。导游说村子处于玉带水环抱之中。风水有句话:“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人代代读书声,荣显富贵耀门闾。”而街路则设计为曲而有情,开门不犯冲。
在风水中,“得水”是最重要的,“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葬书》上说,选择风水宝地,“得水”为第一,“藏风”算第二,“气”乘着风就会散掉,但遇到水却会藏聚起来。
培田有条河,既“得水”又能“藏风”,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博山篇·论水》中也说,流水来势好,是“福气”,流水弯曲环抱,是“贵气”。蒋平阶《水龙经》中说,如果流水有很多弯曲,怀抱来朝的话,必定是富贵的风水宝地。
漫步在培田曲折古街,只见巷道,互为连通,把错落的明清古建筑有机连为一体,“虽是人工,宛若天成”。街道边有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这是古时自来水工程。村中老人回忆,过去圳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就靠屋旁流动的圳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还有一口口水塘、古井,见于房前屋后。 数百年前的建村者,极为讲究村落的理水。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暗沟,用来排泄家家户户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心理。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泻而出,乃因“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有的民居还在厅堂下设有陶制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爬动,起着排污清沟作用,别出心裁。
客家人说水为财,有“三分厅堂七分门楼”的说法,重视以门楼的方位来收纳过堂水,意即生气和财源滚滚而来。开设天井则有利于采光通风和聚财。
二、培田:每一座古建筑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培田位于在福建省闽西山区,重重叠叠山水间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保留着8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民居。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最大的建筑九厅十八井,占地6900平方米。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在从培田古建筑群中撷取几枚“珍珠”奉献于下:
1)务本堂:是培田很重要的一座民居建筑,座落在培田古街,与双善堂、官厅为邻,占地面积不大,只有1000多平方米。该宅为不规则平面,大门朝北,中轴线坐西朝东,中轴线位置为宇坪、内大门及门厅(下厅)、天井、上厅(祖堂);左右两边横屋不对称设置,右侧横屋有房十余间(含侧厅)三个天井,左侧横屋只有房四五间,一个天井。
初看务本堂这座不大的建筑并不起眼,你也许会走马观花匆匆离去,但它在培田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务本堂的主人是培田吴氏十八世吴昌风(又名灿书,字化云号五亭,1816—1892),即五亭公,五亭公家族是培田晚清年间的望族之一。据《培田族谱.务本堂记》载,五亭公本人本不是实力雄厚的富商,而是靠 “历漳龙、游湖广”, 小本经营,日积月累起家,建起了“务本堂”,其艰辛困难令后人感叹。五亭公因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带领抵御外敌入侵而受到乡亲们的敬重,由进士、中宪大夫李英华撰,前科状元吴鲁书写的《五亭公墓表》高度赞扬了他的一生。
务本堂于清光绪丙子(1876年)开工,丁丑(1877年)建成。 务本堂仅用一年时间建成,没有过多的雕饰和装修,但梁柱和窗棂等重点部位的雕刻工艺精细,图案精美。厅堂正中悬挂着的“务本堂”牌匾,字迹苍劲有力;两边对联牌匾“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是王羲之的仿制墨宝(朱熹联句);下厅两侧挂的是“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是朱熹的摹字墨宝。体现了当年主人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追求。
吴昌风一家迁居后,三个儿子学业都有进展。这是阳宅的寅建卯发的典型案例。
1892年,三子吴拔祯考上“进士”,是培田吴氏家族最大的光荣。象征家族荣耀的“进士”牌匾,此后挂在了务本堂的大门口。近年来,为扩大知名度,有关部门把务本堂称为“进士第”。其实,务本堂并非吴拔祯独有的府第。至今,宅院内住着吴拔祯和他二哥的后代,神龛上供奉辈分最大的祖先是吴昌风(五亭公)。
2)都阃府:原建筑富丽堂皇,历史文物遗存弥足珍贵,作为五亭公的飨堂,是家族最重要的家居宅院,也是培田最重要的传统民居建筑奇葩之一,却于上世纪90年代惨遭劫难,被歹徒付诸一炬,仅存残垣断壁,废墟一片,它的烧毁被人形象地被喻之为“培田之殇”。 经测院门地基,酉山卯向兼庚甲;从卯方来水,往巽方去水。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门口旗杆石上的那条五爪盘龙,见证着当年主人身份的高贵。据说,一般民居建筑装饰物的龙都只能是三爪,五爪可是要御批的。
3)继述堂:那是吴昌同家族财产。吴昌同(1797年—1873),字化行,号一亭,当地吴氏十八世,培田富商,因子侄为官,“诰封奉直大夫,晋赠昭武大夫”,故此宅又称“大夫第”。
大夫第,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所以又称继述堂。它是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九厅十八井式建筑,历时11年建成,占地6900平方米,距今有l60年历史。走进"大夫第",穿厅过井,是一进又一进的院落,一个又一个的天井、厅堂。回廊曲径通幽、四通八达。天井中,鱼池翔鱼,花圃飘香,诗情画意,如歌如梦。青砖封火墙高砌,各院落看似独立分隔,实又相互连接成一座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其坚实牢固,安逸舒适。
继述堂共四进、三堂、四横屋(左一右三),远不止九厅十八井,而是18个厅堂,24个天井,108个房间,占地6900平方米。大门外有300多平方米的外宇坪,坪中原有石狮、石鼓、石桅杆,前面原还有半月形水塘。大门为牌坊式,门额题“三台拱瑞”四个大字。地面用三合土,用石灰、粗砂、粘土加少量糯米红糖,夯实而成。
大门内是门厅,而后是占地250多平方米的内宇坪(庭院)。大门内庭院两侧设有带花窗的侧厅,自成小天井布局。经过庭院进入二门,门楣上书“大夫第”,门内为下厅,过天井上台阶是正厅,下厅、正厅、两厢联成一体,雕梁画栋,场面浩大,用于主人会客、宴请、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再过一个天井进入的是上厅,上厅主要用于祭祀和主人生活起居,后墙正中为神龛,上奉祖先牌位,下奉土地神明,上厅装修朴素典雅。
经测,大夫第院门:辛山乙向(281.5度),来水:癸丑方,水口:巽方。
挂镶“大夫第”牌匾的正门:酉山卯向兼辛酉(271度);三个天井放水,依序从卯口→乙口→艮口出水。
4)双灼堂:是培田民居中布局合理、建筑精湛,保存较好,有特色且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民居。双灼堂的主人吴华年,字灼其,吴氏十九世,晚清培田富商,家族又属书香门第,弟及子侄多人为文人、武将或是近代的留学生、大学生。
双灼堂占地3600平方米,建于1890年代,坐西朝东,中轴对称,中轴线有“乐善好施”字样的大门是二道门,门内外都是宇坪,外宇坪朝北才是入户外大门。外大门和内大门一样,都是牌坊式门楼,外大门门楣上是“华屋万年”,嵌有主人“华年”二字,门联为“屋润小康迎瑞气,万金广厦庇欢颜”。
入内大门经门楼厅到内宇坪(庭院),内庭院两边是侧院的造型讲究的花墙和花窗,配以对联,栽植花木,形成一个很有文化品位的休闲空间。
经庭院和门廊,进入大屋正门,中轴线上是“三堂”和两个天井,两侧是横屋,横屋由侧厅、住房和天井组成,并分隔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后厅背后是一圈围屋,布置合理有序。
经测:①院门: 酉兼辛,273度,来水:癸丑,去水:巽口。②天井放水:乙口→甲口 →巽口→丙口→巽口出水。
此外,经勘测其他古建筑坐向为:
1、门楼上镶“绮里玑联”扁牌的古民宅。院门:午山子向兼丁癸,左水倒右,巽巳水口。院门前有一半月形明堂,内水口:甲口。正厅:酉山卯向兼庚酉,天井放水:艮口。
2、进士府(进士出生长大时住过的府第)。①院门:巽山乾向(巽兼乾),来水:西北,出水:东南。②大厅:庚兼酉,天井放水:巳口。
3、吴氏宗祠(衍庆堂)。①院门:午山子向(午兼丁),186.5度,丑方开门,水口:巽已。②厅:庚兼酉,259度。天井放水:艮口。③中宫穴点:19个均匀的小圆石组成一个图案。
4、久公祠。大门:庚兼酉(258度),来水:癸丑;去水:巽已。
三、古建筑细节装饰的吉祥寓意
培田人居环境处于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培田人深知天地灵气在于利用,吉祥氛围在于人工营造。
注重细节美的培田人在建筑物装饰图案上费尽心思,注入风水吉祥风水的灵魂。当我们步入村口的牌坊,在牌坊下面,看到以鹅卵石砌成的古钱图案,牌坊前一颗,牌坊后两颗,寓意少出多进,财源滚滚。培田的古民居,不管豪宅还是小屋,其门口、天井、通道等大多有鹅卵石砌成的古钱图案,有镇邪扶正的意思,又为提醒族人商农并重。村里的鹅卵石图案远不止古钱一种, 还有“鹤鹿同春”、“双凤朝阳“、“如意结”等,图案的华美雍容与鹅卵石的质朴天然亦“文”亦“野”,清新而别致,显示着士大夫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自然融合。
大夫弟嵌于墙内的窗户,用砖砌成"福"、"寿"、"喜"等各种繁体字形或各种图案,雅致美观,寓意美好……
有的府弟,门堂低,道路高,暗指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整个村子,处处可见这种风水地理的玄机。一处屋檐角上有一条悬鱼,里面太极图案,形似“勾心斗角”,勾心斗角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词,原指建筑结构紧密,客家人用此图案,取意大家族必须和建筑一般紧密团结。不过后来“勾心斗角”一词异化了,与原意相反了。
官厅,前设月塘,与徽派建筑“四水归堂”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用意在于,一取水克火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意即肥水不流外人田。
此外,培田古村落不少屋顶檐角,多以龙子、鱼的图案装饰,这里既寄托着培田人多子多孙和财富源源不竭之愿望,又取五行相生相克之意,多以水性动物为图案,取其水克火之意,以防木建筑遭受火灾。
四、培田一方好风水 培育众多人才
培田吴家人显贵,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因为吴姓家族在历史发展中重视人居环境的风水条件,安居乐业后,跳出农业取发展,官商结合、重视财富积累、重视教育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链条,以此来保证家族的生存和发展。
培田代代人才出。
清嘉庆年间的当朝宰相王杰,就试取了培田人吴腾林、吴元英为武秀才,吴发滋为文秀才。自乾隆三十年到光绪三十一年,先后出了邑庠生、郡庠生、国学生、贡生等一百二十人。其中三名举人、一名翰林、一名武进士,有五名被诰封或敕赠大夫;有十九人平步仕途:八人领九品衔、四人八品冠带、五人领五品衔、一人为三品宫廷内侍。
近代,有旅居日本的吴建德;旅居法国的吴乃青、吴潡、吴树均;侨居泰国的企业家吴琪阶;国内有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吴明永;黄埔军校的学子也有几位。
培田是“文墨之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境界与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上进的伟大精神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比如琳琅满目的楹联,除了书法铁划银钩非常耐看外,内容多是处世箴言极有品位。且看:“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不是勉励后人要不畏饥寒勤耕苦读么?“世重博施轻财仗义;家承至德睦族敦亲”不是教育后人要乐善好施以和为贵么?“希贤希圣希天此等地位岂肯让他人做去;立言立功立德这般事业还须自平日修来”,不是规劝后人要见贤思齐、加强修养么?“积德润身如积玉,遗书教子胜遗金”,“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垄有田”不是告诫后人留下精神财富比留下物质财富更重要么?“欲高门第须行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不是在倡导一种行善积德、课子读书的风气么?可以说,这些联文,字字都体现了客家人的为人处事准则和精神追求。
我漫步古村落喜欢收集楹联,现将培田古村的一些楹联陈列于下,供朋友赏析:
1、 创业维艰祖宗备尝辛苦 守成不易子孙宜戒奢华
2、 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维读维耕
3、 希贤希圣希天 此等地位岂肯让他人做去
立言立德立功 这般事业还须自平日修来
4、 积德润身如积玉 遗书教子胜遗金
5、 屋润小康迎瑞气 万金广厦庇欢颜 华屋万年
6、 欲高门第须行善 要好儿孙必读书
7、 善居室惟怀完美 好读书立志修齐
8、 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 悯济困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
9、 诗书老至方知味 风月闲来始觉佳
五、培田古村繁荣的启示
我每每考察培田古村落后,除了感叹古村落的山水秀美和建筑的精美外,在心中留下了久久的回味。
培田人有出息。这得益于培田祖先祟尚读书,注重内心修养。培田特殊的魅力,其精髓在客家人“耕读为本”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其族谱中的祖训“养子不读书,犹似养条猪”,成了吴氏代代相传座右铭,激励培田人在八百年漫长岁月中,持之以恒地以读书课子弟,使这个山村走出了一代代精英人物。
在中国风水无处不在影响人们择居和建筑,在培田我们处处感受到博大精深的风水文化的影响。培田人的古村落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客家风水文化内涵,让我们怎能不从内心深处生发敬意和震撼呢!
风水无不在,气场有吉凶之分。人造房屋,房屋塑造人。选择家居环境, 对一生的吉凶祸福有很大的影响。“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种因素是任何人都不可摆脱。
风水背后的文化价值就是实现“天人合一”,风水术就是帮助人优化自然环境的选择,与天地和谐相处,以获得丁财贵,最终实现人的世俗追求。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都要被人充分利用,你不相信风水就是放弃可利用的环境因素。岂不是对大自然恩赐的资源无动于衷,白白浪费吗?
(温情提示:2016年元旦曾祥裕 在美丽的风水名城赣州举办杨公风水弟子学习班, 联系电话 13766307454,QQ421184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