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恢复中日领导人互访是一厢情愿


  也许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几天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一事,触及了安倍政府的神经。因而,安倍政府借助媒体,透露出日本提议2016年恢复中日领导人互访的消息,但很快遭到中国的否定。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今天(1022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在日前举行的第二次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中,日方提议明年恢复中日领导人互访。你能否证实?华春莹说,关于第二次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中方已经介绍过有关情况。有关报道不符合事实。

尽管华春莹的回答外交辞令意味很浓,但至少说明了一点,恢复中日领导人互访是不可能进行的。从深层次看,安倍政府显然是放出一个试探性的气球,并借此给中国施压,即我想双方领导人进行互访,而中国却不愿意,给外界造成日本很委屈的印象。

中国拒绝日方的提议,可以理解为,一方面,中国觉得根据中日关系现状,不具备实现领导人互访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现在中日的实力与安倍第一次上台的2006年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中国已开始掌握对日本关系的主导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日本经济失色。日本2006GDP4.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而中国当时只有2.8万亿,位居第四,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到2014年,中国的GDP已达10.04万亿美元,比日本同期GDP4.5万亿美元多出一倍多。

二是中国国防预算赶超日本。2014年中国国防预算为8869亿元人民币(1449亿美元),而2006年仅有2838亿元人民币。2015年日本国防预算为4.98万亿日元(419亿美元),相比2006年的4.79万亿日元并无太大变化。

三是日本更需要中国。据彭博社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日出口额占对外总出口的7.9%,对比2006年的9.8%有所下降。而2014年中国为日本的对外出口总额贡献了20.6%,对比2006年的16.5%有所上升。

当然,中日实力的变化并不是衡量中国拒绝安倍提议的唯一理由,但仍能反映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实际上,自安倍上台以来,虽在口头上言“与中国会谈之门一直开着”,但鲜有实际行动,近期,安倍不遗余力地为进行“恢复中日领导人互访”而进行各种努力,其背后究竟有何不同寻常之处?

一直以来,“中国威胁论”叫得最响的不是他国,正是日本这个国家,观察安倍上台以来的言行就一清二楚,他甚至在20141月份瑞士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将中日关系比作一战前的英德关系(即“贸易密切但仍开战”)纵观安倍对中国的言行,无一不是假借“中国威胁论”在为其修改宪法铺路、开路。

尽管安倍几乎在每一个国际场合,都言称与中国会谈大门从未关闭,反而将自己打扮成弱者和受虐者,却从未对外谈过中日关系紧张的起因和根源是什么,即如在纪念广岛原子弹遇难者大会上只强调自己是受害者角色、却从未谈起为何当年会受此一炸一样。

实际上,安倍提出明年恢复中日领导人互访,有把中国当“垫脚石”的成分。让我们把目光回放到2006108日。当时,安倍成功访华的“破冰之旅”,促成第二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回访。中日领导人实现互访,为安倍内阁在国际、国内挣得不少政治分。可想而知,安倍在当前内忧外患之下,迫切希望尽快恢复中日领导人互访,从而为自己的长期执政打下基础。

说白了,安倍提议恢复中日领导人互访是一厢情愿。由于他不准备主动拿出诚意妥善处理钓鱼岛主权问题,继续参拜或变相参拜靖国神社,他心急于进行领导人互访的想法显然落空了。联想到日本媒体近来上演的“舆论造势”,安倍想借助日本媒体故意放出烟雾弹,让明眼人看出他的外交“小家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