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一)重商主义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形态,国家的财富反映在国家所拥有的贵金属上,贵金属的来源除开采矿藏外,就是对外贸易,而贸易出口是获利,进口是损失,也就是认为贸易是一国经济的所得以另一国经济的所失为代价。重商主义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严格的外汇管制,鼓励国内商品的出口和国外廉价原料的进口,以实现贸易顺差,获取和积累金银货币,使国家富裕和强盛起来。
(二)斯密的贸易理论
斯密认为,各国应当实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他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绝对优势是指生产每单位商品所需投入的劳动的绝对水平要比贸易伙伴国少,即比贸易伙伴国能更有效地生产出某种商品。两国通过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两国福利都能明显得到改善。
(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和贸易利益。
(四)赫克谢尔—俄林贸易理论.
赫-俄模型从各国资源禀赋即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不同出发,具体分析了国际分工的原因。该模型被认为是现代国际分工理论的开端。赫-俄模型在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时,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以各国间要素禀赋不同对此进行解释,并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第一、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第二、如果两国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间发生贸易关系;第三、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会使各国要素报酬(如工资、地租、利息)的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五)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李斯特特别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并且从历史学的观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斯、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当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必须将贸易政策转变为保护主义;而经济进入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农工商时期时,则应再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李斯特认为,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力量,李斯特主张通过保护关税政策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工业生产力,他提出的保护对象有几个条件:1.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2.在被保护的工业得到发展,其产品价格低于进口同类产品并能与外国竞争时,就无需再保护,或者被保护工业在适当时期(如30年)内还不能扶植起来时,也就不需要再保护;3.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也不要保护。4.农业不需要保护。
(六)凯恩斯主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基础上引申提出的。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把投资乘数原理引入对外贸易领域,分析了对外贸易与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的倍数关系。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当商品劳务输出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当商品劳务输入时,向国外支付货币,使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国内生产缩减、收入减少。因此,只有当对外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此时,国民收放增加将为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若干倍。根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主义积极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七)战后新的贸易理论
1.战略贸易理论。该理论一方面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对完全竞争市场和常数规模经济的背离,使市场运行处于一种次优的状态,因而适度的政府干预即执行战略贸易政策,将改变市场运行的结果而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他提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以及政府行为6个因素,这6个因素构成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菱图”。波特认为,国家的繁荣和竞争优势是通过创造得来的,它并不是像传统自由贸易理论那样取决于本国的比较优势状况。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与激烈的国内竞争密切相关,其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国内竞争对企业产生压力,迫使企业改善技术,进行创新,国内竞争使企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使其际竞争力得到相应地提高,最终提高一国产业整体竞争力。
3、新增长理论的国际贸易观。该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模式、卢卡斯模式、斯科特模式等三大模式都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加快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积累;国际贸易的新原则应当从“比较成本”或“资源成本”的原则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原则;国际贸易可以促进世界范围的知识积累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因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开放度可以迅速接受世界新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赶超效应”。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借鉴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理论指导思想来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无疑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指导思想。在上述两大理论指导下,我国充分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相对优势,向发达国家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源消耗型产品,一方面通过出口换取大量的美元外汇,另一方面通过出口,在贸易乘数效应作用下,增大GDP规模。在比优势贸易理论以及出口乘数贸易理论指导下,我国通过多年的贸易发展,一方面积累了巨额的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形式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在贸易乘数效应作用下,我国GDP规模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扩张。而从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在比较优势以及贸易乘数指导下的对外贸易正面临严重的挑战。一方面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建立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高以及不可替代的基础之上,由此决定了我国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缺乏真正地竞争优势,其不但会遭受进口国的反倾销制裁,而且这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更容易被其他不发达国家所替代;另一方面,我国多年来通过贸易出口所积累的巨额以美元货币为代表的外汇储备,也不等同于重商主义时代下的黄金储备,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呈现明显的单边商品输出特征,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不符合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总体来看,在比较优势和贸易乘数效应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通过推行低工资的贸易出口方式,使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培育的重要生产要素——劳动力在以出口为导向的价值创造中仅仅取得了自身生存以及维持家庭基本生存的收益,这种收益一方面不能补偿这些生产要素前期几十年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也不能满足这些劳动力在老年时代来临、劳动能力丧失之后的生活需求。当前,我国在对劳动力实行低工资方面主要存在两个经济理论误导,一是认为对于劳动力实行低工资的就业比不就业要好,这种观点的理论误导主要在于西方经济学将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和调控目标;二是认为实行廉价的出口贸易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由之路,这种观点的理论误导主要在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理论。理论上而言,西方经济学中所描述的宏观经济变量——就业,其内含是指劳动力通过就业获得相应收入之后,能够将这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维持其本人及家庭生存的相应物品,因此,在宏观经济变量充分就业之后,隐藏的是不同劳动者通过就业的方式生产相应的能够满足彼此需要的不同使用价值,这些不同使用价值是通过相互交换的方式到达不同消费者手中的。有鉴于此,当前在考虑宏观经济变量——就业目标时,不但要关注就业者能够取得多少工资收入,而且还要关注这部分工资收入是否有相应的使用价值的物品与之相对应。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如果劳动者通过劳动,其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流出国外,而没有相应地使用价值从国外流入,则劳动者以工资形式取得的收入就没有相应的具有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与之相对应,成为多余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这部分多余的价值只能通过两种途径来消化,一是存入银行,二是以一般商品通货膨胀的方式加入国内当期生产的使用价值,或者是以资产价格上涨的方式提高国内存量资产、证券资产的价格。因此,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考虑就业问题,不但要看劳动者就业之后能否取得收入,而且还要考虑国内是否存在与这些收入相对应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从我国目前进出口贸易结构来看,虽然我国通过扩大出口的方式促进了国内就业,但是由于我国贸易与发达国家贸易之间存在的单边商品输出特性,我国由于出口贸易引致就业增加所带来的增量收入却不能通过从国外进口与这些增量收入相对应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商品的方式,将收入的价值形态最终转化为用于满足消费的使用价值形态,而最终只能以巨额外汇储备的形式存在,其一方面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也违背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另一方面也违背了重商品主义的贸易理论,因为,现代贸易条件下以美元作为标价的外汇储备,其并不等同于黄金,在美元不断滥发而导致美元贬值的背景下,现存的以美元等其它外币为主导的外汇储备无论在购买能力还是保值、增值上,都没有办法同黄金相比。特别是全球资本市场日益发达的现代经济条件下,以各种方式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并不能作为巨额财富的代表,而是隐藏巨大金融风险的活火山。因为,巨额外汇储备中包含有国外投机资金进入本国资本市场所兑付的外汇,而国际投机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这部分资金随时有可能在一国的金融市场中掀起滔天巨浪。鉴于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特殊贸易结构一方面不能很好地通过贸易顺差实现真实财富积累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能通过贸易出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就业。从刘易斯二元结构下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我国通过出口所实现的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人口,但是这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通过向发达国家进行单边商品出口拉动的,其自身并没有实现农村与城市之间产业互补以及城市产业之间的优化升级。具体言之,没有实现通过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农业产品消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通过工业产品的出口,换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通过对劳动力采取低工资的做法刺激出口,理论上而言,劳动力作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过低的劳动力工资一方面不能维持劳动者自身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不能补偿劳动生产要素的形成成本,这种补偿更多地体现在成年劳动力通过赡养父母的方式来进行。此外,如果劳动力的工资过低,不能进行一定的储蓄,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那么,这些成年劳动力的养老问题以及后续劳动力的培养问题就难以解决。
第二、低端出口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一方面以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出口贸易容易受到国际反倾销制裁,另一方面,以廉价劳动力为表现形式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也容易被其它成本更低的国家所取代。有鉴于此,目前我国存在的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出口贸易是不可持续的。
理论上而言,一国出口贸易真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由技术先进性所导致的出口商品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在既定产业发展格局下由自然资源稀缺而导致的出口商品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当前我国提升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升出口贸易商品技术含量的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当前提升我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步、在我国廉价出口贸易比较优势仍然存在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一方面应对国际反倾销制裁的压力,另一方面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后续劳动力的培养提供了经济支持,以此为提高我国出口贸易商品技术含量准备人力资源储备;第二步、通过加大科研和教育投入力度的方式为提高出口贸易技术含量进行技术、科研、人才准备;第三步、在人才和科研力量达到新兴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储备条件下,通过正确的政策性引导,大力发展体现不可替代特征的高科技产业,真正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在以美元为代表的国际特殊货币体系下,鉴于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单边商品输出的贸易特征,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所谓贸易乘数效应虽然会增大我国以货币表现的GDP总量,但是由于没有与GDP价值形态相对应的商品进口,贸易乘数效应扩张的结果必然会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由此导致国内真实GDP规模不可能达到理论上的贸易乘数扩张状态。当前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与前期单边商品输出的贸易结构有关。
(二)当前发展我国出口贸易的理论借鉴
不同理论指导不同的实践。如前所述,我国在前期贸易发展中主要借鉴了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乘数效应理论,由于中国贸易发展所面临的特殊内外部环境,这些理论在中国贸易发展中的运用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解决我国贸易存在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借鉴适合中国国情的贸易理论。总体来看,重商主义贸易理论、赫克谢尔—俄林贸易理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等贸易理论可以用于指导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具体言之,上述理论对于当前我国贸易发展存在以下借鉴意义:第一、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上,借鉴重商主义贸易理论,注重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币值的稳定性以及国际的普遍认同性;第二、借鉴赫克谢尔—俄林贸易理论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通过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的方式实现对外贸易优势互补;第三、借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在进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保护民族工业以及幼稚产业不受冲击,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立自主性;第四、借鉴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对国内垄断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鼓励市场进行充分竞争,通过市场竞争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动力和压力,最终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真正地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