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国自建国以来就奉行个人主义至上的文化理念。个人是社会的载体,个人或者说‘我自己’是构成美国社会系统运作的核心。
“不要问国家为了你做什么?而是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这是当年肯尼迪总统向美国公众发自内心的一次呐喊,也是借助公众媒体向美国强大的个人主义权威文化所发出的一次‘挑战’。
个人主义文化的核心在于尊重个人自由意志和行为,在法律和道德构成的框架和规则之内个人可以自由驰骋,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各种结社的自发权利,并且由强大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因此,一提到美国,人们的本能反应就是: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人们可以秉承自己的意志和信念自由地开展生活。
当然,财产权和个人维护自身隐私的权利也构成美国个人主义至上文化的重要内容。
美国人极端注重自己的个人隐私,当一个陌生人问到自己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甚至电话号码时,都认为是极其不尊重自己的行为体现。
“对不起,这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无可奉告。”
对于美国人来说,保护个人隐私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隐私就等于丧失了自由。美国自建国伊始就遵循‘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原则。把‘政府权力束缚在牢笼之内’是美国精英群体以及公众的一致的诉求。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人维护个人隐私是出于对政府本能的不信任,在他们看来,只有消除政府的监管与操纵,拥有属于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才能维系真正的自由。因此,尊重个人隐私和自由两者并驾齐驱,被美国人看得比生命都更为重要。
依照中国文化观念,人与人之间相处讲究诚信为本,至于自己年龄、职业、家庭住址是与人沟通时自然谈到的话题,或者说,隐瞒了这些无法想象会在工作和生活中结识到真正的朋友。‘对朋友就要坦诚相待,任何事情都没有必要隐瞒。’和朋友同事交往时,礼尚往来、登门拜访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表达诚意的最好方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主动登门拜访是相互促进感情的最好方法,尤其是彼此之间熟悉的同事朋友,即使没有事先打好招呼搞个突然到访也是寻常的事情,或许还会给主人带来意外的惊喜。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美国,即使再亲密无间的朋友如果提出登门拜访也要提前预约,如果未经主人的许可贸然登门的话等于人身侵犯,对方可以毫不迟疑的报警,登门者轻则受到警察的严惩,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美国却是合乎寻常常。是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
家庭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港湾,住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而对美国人来说,住宅不仅仅是自己栖身场所,更是属于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它既是属于个人的私有财产,也是维系个人隐私的天然屏障。‘私闯’个人住宅,等于是对个人隐私乃至自由最大的侵犯,是美国人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事情。即使是亲戚朋友也不能突破这条准绳,因为这是原则、是习俗,或者说,是维护他们看作自由的底线。
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发生了一起万圣节枪击案,一名日本高中生由于参加一个鬼节的节目误入一家私人住宅,由于语言因素没有听懂对方的警告而被当场击毙,事后法庭宣判开枪者属于正当防范无罪释放。
这场悲剧的背后或许是对美国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捍卫自由和相关法律支持的另一种诠释。
在美国,私人持有枪支是合法的,基本家家都有枪,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3亿人口,仅仅民间就拥有2.5亿多的枪支,可谓人手一支枪。由于枪支的普及,美国平均一年大约有3万多人死于枪下,20多万人因枪支暴力受伤。在美国,频发的校园枪击案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最为敏感的社会政治话题。
据美国2000年一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60%的美国家长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逃课、打架斗殴的问题,而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校园中遭遇枪杀(吸毒排在其次)。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的一次公共讲话中承认:在美国的儿童死于枪支意外的比例较其他25个大国的总和高出9倍。是西方枪击暴力发生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国家。2000年,美国密歇根州莫瑞斯山小镇,一名年仅6岁的男孩因为与一名同龄女孩发生争执,掏出手枪将对方射杀,成为美国校园枪击案中年龄最小的凶手。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
面对愈演愈烈的社会枪击暴力事件,美国参众两院、共和党和民主党、各州政府和管理机构却保持沉默,即使面对社会部分公众和受害者家属关于禁枪的呼吁也基本无动于衷。1994年,在前总统克林顿的再三坚持与游说下,美国国会被迫出台一项关于禁止私人拥有和携带半自动性攻击性武器的法案,但是该法案有效期为10年。2004年,这个法案自动过期作废,至今以来美国国会再未通过任何一项类似的关于枪支管控的法案。这一切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透过表象的背后从内在机理环节分析就不难发现,美国民众拥有枪支是符合宪法的。
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经过被政府管理的人们认可并授予的政府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才建立政府,当政府违背这些目的时,人民有权力也有义务变更或废除政府,并根据人民的需要建立新的政府。
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当中写到: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
也就是说,美国民众持有枪支受到宪法的保护,即使作为政府本身也无权干预阻止民众持有枪支的权力,否则将被视为违背宪法。因此,当克林顿出台禁枪法案的时候,遭到竞争党派和舆论媒体的猛烈抨击,后来民主党竞选失利也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
通过上面所述可以看到,美国的枪支文化与自由主义理念,尤其是个人主义至上的文化观念紧密相关,在美国人的传统观点看来,自己国家的建立是通过与当时英国政府抗争所获取到的成果,正是在华盛顿、汉密尔顿、杰斐逊等一批爱国精英人士的领导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浴血奋战才赢得最终的独立,民众才由此获取到真正的自由。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因素,美国民众普遍对政府本身报有敌视和提防的心理,这种心理被深深镶刻在美国文化的基因当中。
美国人的潜意识当中认为:一旦自己拥有枪支的权力受到剥夺,那么个人维护自由的权利便会受到外界的威胁。即使付出再高昂的代价也要保障拥有枪支抵抗暴力的权力。枪支—反抗暴力—保护个人自由成为众多民众内心深处的座右铭。
但是,越发频繁的社会枪支暴力事件、尤其充满血腥残暴的校园枪击案时刻冲击着美国民众这一文化观念。毕竟生命是无价的,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生命更是需要尊重和保护的,枪支文化中‘捍卫自由’与现实环境下尊重生命,两者间孰轻孰重呢?这对于美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加以解决的问题。
剖析美国文化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