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经济为何博得国内外齐声喝彩?


减速经济为何博得国内外齐声喝彩?

忽悠正在成为流行于世的时尚主流,即使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噩耗,也能被异口同声的称之为“高家庄的高”!

咱们的似是而非与人云亦云可谓是登峰造极。刚批完唯GDP论,就可以把舌头一翻,就又开始脸不红、心不跳的歌唱起唯减速论来。我们这种热衷于迷信活动的心理惯性,不是左就是右,从来没有堂堂正正的行走大道的习惯。

中国一说经济增长还要进一步减速,马上就得到西方政府、世行以及经济学界的一片欢呼声,国内的经济学家们也不失时机的跳出来唱和这种论调,似乎不如此就跟不上华尔街给他们派发的过年大红包咯。只有少部分西方机构,实在忍不住心中的狂喜,拦都拦不住的要提前跳出来唱衰中国,比如明年印度就能超过中国的增长率,国际油价大跌是中国经济减速惹的祸,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并拯救全球云云。

我们在经济下行减速的过程中,为合理的经济减速寻找了不少正当的理由。比如“调结构之需”,再如“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经济之需”,更如“挤泡沫之需”,至于说到“投资拉动型的弊端丛生”、“出口导向型的产能过剩”,全都最终落实到“消费型经济结构”的打造上,看来只有如此,才是经济增长的健康模式,它还成为中国经济运行正前方唯一正确的目标。

其实,中国经济不能回避高速发展历程中必然伴生的贫富悬殊与财富倾斜问题,这种巨大的社会财富拥有上的差距现实,是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消费经济形态的。那种硬要将中国经济通过低速调整期,直接过渡到消费拉动增长型的愿望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教条式的照搬西方经济形态,特别是美国经济现实的书呆子做法。高速增长只是产生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但并没有加剧社会痛苦水平;而减速却不这样,它既没有减少社会不平等状况,只是减缓了不平等加剧的速度,但却更加剧了社会痛苦水平,并扩大了社会总体痛苦面。一味言必称转型经济,并将其奉为圭臬的呆滞愿望,实际上是不顾现实的,有违存在之合理性的哲学法则的。对中国经济的指望,只能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以人为改变为基点的愿望出发。投资拉动型与出口导向型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回避的,也无从避免的。实际上,问题存在于如何投资,向哪儿投资?科学的量能与模式以及合理的布局与过程等,都是值得商榷的领域。

一概否定投资拉动型经济业态,实际上是在否定投入产出的基本经济原理;一味否定出口导向型经济业态,实际上是在否定商品经济的最底层奠基石;而一味否定经济学常识,只能是一个谬种流传,荒诞不经结局的可悲开始。没有知识和耐心深入研究投资领域分布及其合理性选择,只能怪罪我们的经济头脑,尚处于市场经济极为初始的原始阶段;没有眼光和胆魄放眼世界,去做好全球产业供需链上的关键环节并占领产业升级中制造业的制高点,如此,我们还有何颜面去怪罪出口导向型经济业态呢?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谁不是一直就在做着全球出口的呢?可人家处在各个产业的高端甚至于顶端,而咱们总是乐于处在低端甚至于地壳以下。就此,我们怎么还能大言不惭而闭眼瞎说并否定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合理性呢?

历史的看,在中国的市井环境里,历来就是形而上学猖獗的政治生态在起作用。为了扔掉瓦砾,一定要同时扔掉明珠。明明中国经济的基因就得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高增长,不然,就没有机会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就此,中国就得忍受相对高速增长之痛,就得在人间倾斜中缓慢的寻找人性的回归与心灵的平复,而这正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不幸宿命。

调结构,应当在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为主导的前提下,科学而专业的展开,而不应该在否定这两项经济战略前提的情况下,自寻烦恼的碰壁。

中国的减速经济不是不可以施行,但其中的关键不是向消费型经济过渡(这不过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痴心妄想),而是向投资拉动型、出口导向型与消费型中的优势领域过渡,并将社会总体货币供应量切实的减下来,滥发货币的必须制止才是减速经济的正面标的与实质。

中国经济有节制的适度减速,是为了自身总体经济的安全,其中特别是金融领域的运行安全。与其说中国经济急需减速,还不如说是中国货币的严重超发急需得到有效制止。除此之外,西方所热切盼望的中国经济中、长期内的减速趋势,既是对美欧经济及金融需求的战术迎合,又是对中国在全球经济环境中长期趋势与地位的重大杀伤,对此大忽悠,中国不能上当,也不能为了一时的糊涂而自废武功。

老夏

20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