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能否使7万亿基建投资落地?


PPP能否使7万亿基建投资落地?

今年有7万亿基建投资等待落地,人们一听就吓坏了,赶紧的澄清一下,这样干是否有重复上届政府4万亿备受诟病投资的覆辙?于是,人们终于等来了这样的回答,这7万亿基建投资并非全是由政府投入,而是由政府带动,再由以社会投资为主的大规模建设投入所构成。

PPP投资方式在全国全面铺开,目前还只处在加强学习阶段,财政部、发改委以及国务院文件虽然已经发出,但实际上各地方政府还没有从新规矩无规律的来回搅合中清醒过来。事实上,就全国而言,PPP投资方式并未全面铺开,也没有大面积的投资项目是以规范的PPP投资模式拟就的,如此,就更别说依计而行了。纵观PPP投资模式的推广不力,其中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首先是市场热点散乱,现在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的市场前景实在是不能打动人心,如此,指望民资就此介入PPP投资模式,可市场实在是不给力。现在借给私营企业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掏出钱来贸然大规模的投入。谁也不是上帝,能把雾霾重重的市场前景一眼望穿?买涨不买跌的国人生意经也帮了经济下行的忙,如此灰蒙蒙的一大片模糊不清,就指望民资们闭着眼睛救市,无异于缘木求鱼。

2.其次是PPP投资模式的法律概念不清。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本是各级政府的特许经营权范畴,现在政府把自己的这一特权拿出来与民资合作,其间的暗藏风险不言而喻。特许终归是特许,一旦出了纠纷,民资还是动不了政府的特许权。这是一种潜在的合作中的不平等因素,加上政府按部就班的换届、官员动辄出事,连个招呼都来不及打就闷声走人,这些莫名风险,你不说,不等于人家心里不想,这种基本格局与状况,实质上阻碍着民资与政府的全面而深入的真诚合作。

3.七万亿基建投资基本上是一个计划,写在纸上,放在发改委案头上,就等于是各地的一个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申报表,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即使全都报上去也没什么事得到了根本改变。其投资来源就很成问题,PPP在实质上又帮不上什么大忙,加上目前社会资金紧张,股市吸金效力强大无比,连原来火热的投资公司、信托界与基金们都迎来了破产大潮,一旦有人打算介入PPP投资领域,其心中暗忖的资金来源就更显得拮据。资金筹措现状及前景的黯淡,是PPP投资方式推行不力的又一大因素。

4.任何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微利投资项目,这种状况在目前市场形势下就完全有可能演变成亏损项目。所以,无论国家曾做过多少相关的限制性规定,但在操作实务中,地方政府与民资都会在基建投资的后面,跟上一块能转换成开发类的项目土地资源或别的可变现资源,以作为市场化的投资补偿。可现在这种实用的投资模式,受限于市场环境的恶劣,谁也看不清楚这类资源拿到手之后的市场前景,于是裹足不前,下不了决心,造成各种PPP投资不能最终敲定。看来,在城市开发的市场环境及前景逆转之前,要想撬动PPP投资热潮也是缘木求鱼。

5.除了市场面的枯竭,还有资金面的枯竭,在严重制约着PPP投资模式的兴起。信托业的沉沦、私募的衰亡几乎断了大型工程再融资的念想,加上开发的偃旗息鼓,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势单力薄而孤独求败。此时的银行不肯再向政府项目投资,而把热脸赶紧的贴紧了股市的冷屁股。境内投资基金屁滚尿流,外资裹足不前,此时谁干上了PPP投资,显然将立刻陷入求爹爹告奶奶的尴尬处境,投资者的这种窘迫处境理应得到尽快的改善。

总之,PPP投资模式,在现状市场环境中,并不能尽快的解决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落地问题。中央政府应当因时因地的审时度势而最终推出因势利导的战略性决策,出台相关的启动政策和前期资本金的政府投入与有效管理办法,以此来缓解投资瓶颈对其启动的限制作用。同时,还应让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民资看到能够获利的市场曙光和相关配套资源在PPP投入过程中的变现途径与能力。如此,相关的市场承诺条件不得到明确的落实,也是会阻碍这一重大投资举措的。这话又说回来了,不能眼看着经济大势下行而无所做为,对整体经济下行当然要有所应对,不然,一旦其成为有进一步再下行的大势所趋之后,中国经济和国际压力环境的恶化场面就难以收拾咯。

 

老夏

20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