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


“定心丸”

新闻称:日前,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与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中国应对经济风险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是长期的,并将带动国内相关行业和产品供给,房地产市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调整也是正常的。

李总理的这个讲话,让相当一部分地产界人士又激动了一把,有人称总理送出了定心丸’”,还有人进一步分析,讲到中国住宅需求仍处于增长通道,尚未到达欧美市场的成熟平稳期,只是三、四线城市前两三年开发过猛,需要时间去库存化。最后还给出一文结论:房地产市场并无全局性、系统性风险,而一、二线楼市,已经开始“复苏”。

日前听马光远博士讲了他对于房地产的观点,尽管短期内中国经济还离不开房地产,但巨量的库存(他特别举例讲几个城市的库存十年也难以去化完)加上需求的萎缩、结构性的变化,都给房地产行业敲响了警钟。交流时,还有不少同行认为,本轮房地产的风险远超过2008年。

作为去库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政府将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但结果几乎必定是房子卖出去了,但企业赔本却连吆呼都难以赚到,不过能顺利跑掉也行;但在不少三四线城市里,这招也解决不了问题。

冷静

中国房地产供求关系的逆转是不争的事实,就算中央政府再投7万亿、10万亿什么的,就算是大家对于通货膨胀有强烈的预期,也未必有人再去疯狂地买房了——产权登记制度的实施,房产税这只靴子可能随时扔下来,就算由于通货膨胀盈利了,政府还可能通过税收拿走。

住宅和商铺的投资价值直线下滑之下,刚需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三四线城市的库存量实在太大,而一线城市的房价又几乎不是刚需所能买得起的了。

长期的刚需存在吗?

转型

很多企业有强烈的危机感,即便是销售额前几名的企业,不仅销售额的构成形成值得分析(比如工程款抵房最终还得冲击市场的),再看利润更是难以乐观——2014年某著名房企的净利润还到2%,挺吓人的。

求变是主题,虽然转型是“找死”,但毕竟有生存的机会,总比直接切入“等死”模式强——你若不变,清风不来。

 艰难且必须的转型,正所谓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