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深圳,晚报


在姚贝娜“头七”前一天,在沉默不语四天之后,深圳晚报有了晚来的报道,报道自家记者新闻采写过程。

 

如果没有这一波回应,也许,过完明天这事就真正淡去了,但是,可能深圳晚报咽不下这口气,明明自己被冤枉了,为什么要负重前行?也好,能说清楚的,该说清楚的,一并拿出在舆论场上晾晒晾晒吧。

 

“没有穿着白大褂伪装成医生”、“没有偷拍遗体”、“没有高呼‘新闻自由’”、“没有推倒姚贝娜母亲”,时隔6天之后,深圳晚报再一次把头版献给姚贝娜,只是,这一次不再是寄托哀思,而是洗刷自身所受造谣中伤,白纸黑字的标题明白无误写着,“姚贝娜眼角膜捐献采访过程还原”。

 

还记得事发之初咬牙切齿的@释不归 吧?深圳晚报今日头版所写下的“四个没有”,有三个便是对他微博发言的澄清。117日上午,也即深圳晚报以11个版为姚贝娜送行的上周六,@释不归 冲出哀痛的送行队伍,发出一记平地惊雷般怒吼,“记住这几个名字”:“深圳晚报记者赵青、陈玉、李飞跟着姚晓明进入太平间。华谊袁涛和家属以为是医生助理,就没在意,开始要手术时记者们拿出相机手机拍摄,家属和公司愣住立刻喝止,因此在里面发生争吵,记者大喊新闻自由,姚母在混乱中被推倒。袁涛勒令他们将相机里的照片删清,并将他们推了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该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包括@传媒老王  、@一毛不拔大师  、@张嘉佳 等人在内,基本上均采信了该说法。现在,终于可来一场锣对锣鼓对鼓的对质了,且先听听深圳晚报所述版本,“20151161655分,姚贝娜去世…接到消息后,深圳晚报编委、摄影记者赵青,文字记者李飞相继从报社赶往医院采访(注:深圳晚报社距北大深圳医院仅一街之隔),另一名当事人、摄影记者陈玉则于18时赶往医院。时逢周末,陈玉在外未带相机,就直接去了医院。当时ICU病房外有大批记者在等待采访。”

 

捐献眼角膜的消息,正是在发布会现场所宣布,这也证明记者们的守护,并不全是“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也是在为横生枝节做准备:“1740分,华谊音乐举行第二场发布会,赵青、李飞在北大深圳医院综合楼发布会现场采访。发布会现场正式发布了姚贝娜眼角膜捐献的消息。发布会结束后,来自全国的数十名记者陆续赶往北大深圳医院负一楼,在作为临时手术室的太平间外等待眼角膜摘取手术开始…1920分许,深圳晚报3名记者在走廊看到为姚贝娜实施眼角膜摘取手术的医生姚晓明博士。”

 

其实,声讨之初,@破破的桥  便对@释不归 所说有过怀疑,“微信上爆料深晚记者搞定医生扮成助手进手术室(误称太平间)拍摄姚贝娜角膜捐献手术,与家长和经纪人冲突。释不归添加几处后微博传播。破桥问:1、记者拍摄前添加‘开始要手术时’的目的是什么?2、添加‘记者大喊新闻自由’的目的?3.添加‘姚母被推倒’情节的目的?最终效果是什么?”

 

微博认证为“CCSMEDIA 执行董事郁晓”的@释不归 ,在2014年香港便溺事件中,也一样冲锋在前,事后,因歪曲事实也曾饱受诟病,清楚他底细的@NTR-Force 直斥,“三分真实,七分油醋,释不归的老办法了”,而@渊流青年 更是不留情面,称其为“中国人民造谣界的老朋友”:“…谣棍释不归之类的惯用把戏不过是告诉你部分真相,兼在关键点上造几句谣。真的不用多,加十几个字说件子虚乌有的事,就可能把事件的性质彻底搞混。正因为谣言依托的是事实,才让缺乏分析能力的人热血往上冲跟着谣棍的指挥棒跳舞…”

 

如果当事记者赵青所说无误,那么,看上去确实像这么回事:“当时我带着一个很大的单反相机,一看就是媒体记者,怎么偷拍?我们更没有必要拍摄遗体遗容,拍摄这种照片绝无可能出现在报纸和我们的网站上,这是一种常识…在深圳,媒体记者进入医院太平间或者手术室拍摄什么呢,拍摄的是遗体捐赠手术过程或遗体告别的庄重场景,这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在深圳也不是深圳晚报一家这么做过。国内外这样的拍摄都有。因为我们一般会拍摄医生鞠躬、告别、献花的镜头…”

 

的确是一贯的常态操作手法,201469日深圳晚报头版《伟大的小孩》可为这番话做证,当时,11岁的广东小男孩小耀艺离世后将肾脏和肝脏捐出,手术结束后医生向小男孩和他母亲鞠躬三次,头版图片所呈现的正是这一幕。

 

接下来,摄影记者又是怎样进入手术室的呢,是之前所传言的身着白大褂佯装潜入吗?

 

对此,当事记者赵青也有说明:“我们遇到姚晓明博士时,他手上提了好几样东西,还抱着一束花。因为眼角膜捐献新闻拍摄的工作关系,我和姚博士相对熟一点,其他记者也都认识他…看到他拿了这么多东西,我们就顺手帮他拿着。他捧着鲜花,一路往手术室走。我们也就跟着他走。手术室门口有人问姚晓明这3个人干什么的,姚博士说是帮他拿东西的。我们就这样进了临时手术室。整个过程我们都穿着平时的衣服,相机也随身带着。上哪找白大褂特意伪装去。如果家属或医生这时候让我们回避,我们肯定都会出去,我们用得着偷偷摸摸吗?”

 

停!看不下去的@韩东言 要打断叙述,“我有三个问题,请回答:1、是否偷着混进太平间?冒充医生助手当然是;2、是否偷拍了照片?删除了也算的;3、是否已道歉?白纸黑字呀!”

 

因为记者与医生早就认识,所以一并顺便进入手术室?说法是否可信,依旧见仁见智,但是,伪装之说应难成立。

 

还是继续听赵青说完吧:“…姚晓明博士一进入现场就专心准备手术工作,并将鲜花放在了姚贝娜的身上,深深鞠躬。职业的本能,我立刻拍了他的献花和鞠躬场面。姚晓明看见我拍,轻声问你拍什么啊,我说拍你工作啊。他用手指了里面的房间,那你先去问下姚主席(姚贝娜的父亲)。我就进里间问姚主席,以前我也见过他的,只是不太熟。他很悲伤,我说明来意,但他很温和地拒绝说,最好不要拍了,也不要见报。我说好,就往外走。经纪公司的人拉着我要求我删掉献花的照片。屋子里面很空旷,声音有点大…我们来到外间把拍摄的献花照片全部删掉给他们看了。后来我也就没进去了。这就是过程。没及时沟通,我深深自责。在整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发生争执问题,更没有人高喊新闻自由这种言论。”

 

赵青说见过“姚主席”,@李蒙不蒙你 倒是不意外,“姚贝娜的父亲姚峰原来是深圳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后来还担任过深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与深圳晚报的从业人员同属深圳文宣系统,是深圳文宣战线的老前辈”。

 

由此,他进一步推断,“深圳晚报的记者怎么敢去冒犯一位文宣系统老领导的女儿?应该连这种想法都没有。关键是这件事确实不好沟通,姚贝娜未死前不能提,刚刚去世后提也不合适,以致发生了不愉快,又意外引起后来的轩然大波。而所谓记者穿白大褂冒充医务人员闯太平间,更是天方夜谭了。”

 

“由于沟通不够,记者在进入手术现场前未能征得家属的同意。回头检视,毋庸讳言,这是一个明显失误”,微博认证为“深圳晚报编委、评论员”的胡文,并不讳言自家媒体在操作上欠缺规范:“事实上,后来报道中出现的照片,并非现场图片,而来自过往的资料图片。从版面处理看,记者出现在现场与否,事实上并不影响整个报道。这也是值得总结的教训:记者未必需要时时在现场。必要的回避,有时并不影响媒体的专业性与记者的专业精神。”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添油加醋,将手术室这场风波扩散外传?胡文认为是“南都女记者文婷”:“她突然发难,在朋友圈、微信群发表不满。其有违一般记者发泄情绪的不成文规则:刻意点名道姓指责深圳晚报,并强化三名记者进入太平间(而非她自己也知道的眼角膜摘除手术惯用的太平间改用的临时手术间)且使用‘伪装’等词语,刻意表达深圳晚报记者不人道进入太平间拍尸体。并强调自己绝对不会进,撇清关系…据在场其他媒体记者后来发布消息称,她还曾打开太平间大门探头探脑,想要进去一观的意图,根本就是她那篇网文撇不清的。”

 

来自@加加芝 与@Rebcd1111 的反击,也同样提到了“南都女记者文婷”:“为抨击同行,写了篇颠倒黑白的朋友圈,联合营销狗炒作。明知道是太平间改成手术室,明知是进去拍摄眼角膜捐献,刻意写成太平间拍遗体”、“…其实是被上级利用的一颗棋子,作为局外人感到担心,文婷在这一次也出名了,至少在深圳的媒体,名声都臭了。一个人会永远服务于一个组织吗?”显然,@Rebcd1111 对文婷有过了解,结尾之际,特意提到了她实名认证微博@文婷大面包  。

 

事发之初,舆论场上的争执,初看像是社交媒体对纸媒的再一次宣战,原本次日报纸已印好,节制而哀伤氛围也已铺垫完成,一如前日中国青年报上,王石川所撰之文提及,“作为资深摄影工作者,如果当事人确实冲进了太平间,他被谴责并不冤枉。但从该报当时呈现的报道、展示的图片来看,似并无太平间情境,更未涉及姚贝娜遗体,无论照片还是内容,都在节制中让人感受到惋惜和温情。”

 

却没想到,半夜里事情突然起变化,以@娱乐圈揭秘 、姚贝娜经纪人为代表,凌晨在微博上公开叫骂深圳晚报,指责记者“伪装成医护人员,进入北大医院太平间,对姚贝娜尸体进行惨无人道的拍摄”,“SZ晚报!!自己出来道歉!!要不然我把你们做的一件件龌蹉事,都给你们报出来!!!”这也就是今日头版所澄清的“没有穿着白大褂伪装成医生”来由。

 

不得不说,复盘之际,纷争背后所涉利益较量,经纪公司与艺人之间、经纪公司与媒体之间,以及同属深圳互为竞争对手的媒体与媒体之间,或许比目前所呈现的更为复杂。

 

但是,手术室里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在朝着越来越清晰的方向突破。

 

“推倒贝娜母亲”的说法,被深圳晚报以“子虚乌有”严词否认,“深圳晚报文字记者李飞:在发布会正式发布捐献角膜的消息后,我们就赶往太平间。根据经验,几十家媒体应该都要去由太平间暂时改成的临时手术室。而我们碰到了姚博士,帮他拿了东西就跟着他进去了。我用手机也拍了些姚医生工作的照片。赵青老师被叫出去了,其间没有和家属冲突,更没有推倒逝者母亲。我是文字记者,我考虑还得在那等着准备采访姚博士手术的结果,所以我还在里面。经纪公司的人后来找到我,问手机如果有照片那也要删掉。我说好的,很配合地就把手机给对方让他们全部删了。”

 

摄影记者陈玉的说法,与文字记者李飞大致类似:“…赵青老师拍了献花的照片,有人不同意,只见姚博士也上去解释说是拍工作现场,没有恶意。最终不同意就让他们删了照片。他们后来也删了李飞的照片…”

 

从个人的经验判断来看,@破破的桥 愿意相信他们所说:“这是私密事件,目击者极少。记者未经同意进手术室拍摄导致与家属争执属当事人承认,这叫一手资料,可信度高。微信爆料是现场人员‘听说’,增加太平间和记者装医生助手两个传言,这叫二手资料,可信度低。高喊新闻自由和推倒姚母是释不归(非现场人员)在新浪上添加的,没可信度…考虑到记者目的(宣传捐献角膜义举)可知无任何恶意,沟通不足违背新闻规范,属职业失误。但经人有意添料煽动仇恨后即可成为事件传播。”

 

早在昨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 即有叹息,“看来深圳晚报蒙冤了”,做此判断的依据是前日羊城晚报报道《姚贝娜医生回应“偷拍”事件:他们说拍我工作细节》:“…进入太平间后,姚晓明把鲜花放在姚贝娜的身上。这时,他听到了快门声,看到记者正在拍照,‘记者说在拍我工作的镜头,不会拍到姚贝娜。我说那你要征得姚主席的同意’…记者的拍摄也引起了姚贝娜经纪公司工作人员的注意。姚晓明见状,就走到太平间里间,把情况告诉了姚峰。姚峰说,还是不要拍,不合适。于是走出来跟经纪公司的工作人员简单说,让记者把照片删掉就行了。看到记者删掉了照片,姚晓明才开始投入手术…现在回头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姚晓明反思了自己的行为,确实过于依赖了‘惯性’…‘该不该拍不是我能判断的,我只是一个医生。但是我坚持拍摄不能对当事人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家属的意见。’”

 

对此,@展江 总结有四点“教训”:“1、批评可以,事实要大体准确;2、表达要文明不要开骂;3、网友可后续信息纠正此前偏差;4、媒体和舆论有自净功能。”

 

“搞媒体的不知道,喧嚣过后要把真相扭转过来,难如登天么?”看完深圳晚报说明之后,作为同行的@敬一山 不免要问,“好奇的是,当时已经吵的一地鸡毛,发布个真相会破坏啥‘安静地志哀’吗?”

 

是的,许多声音都在好奇不解,为什么说明来得这么迟,当然也早就料到有此一问,今晨深圳晚报社评即是为此而来,“我们为何一直保持沉默”:“作为处于风口浪尖、遭到千夫所指的当事媒体,我们为何直到今日才选择发声,甚至甘愿忍受巨大的误解?自始至终,原因只有一个——在众声喧哗中,请让我们安静地为姚贝娜志哀。这个态度,在舆情爆发的当日,我们已经郑重表明。我们不想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任何行动,冲淡哀悼姚贝娜的氛围,继而黯淡姚贝娜人道主义的光芒。”

 

听上去,社评好像并不后悔,反倒有些矢志不渝:“我们始终认为:真相,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模糊,不会因为舆论喧嚣扰攘而异化,不会因为我们采取何种行动而增加半毫或者减损一分。真相,一直都在那里,它只是安静地等待时机。”

 

自我反省之余,也有厉声数落,“事实上,当天晚上在临时手术室里发生的一切,并不是网络上某些营销账号和网络水军所说的那样”、“巨大的压力使我们的记者疏忽了与家属的事先沟通,暴露出我们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不够审慎和周密的一面,但绝非像某些网络营销账号以及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士说的那样龌龊和冷血”、“而积极倡议有关机构设立姚贝娜光明基金引发的争议,也是由于事前沟通不足造成的。有人质疑我们‘借此敛财’,在此我们郑重声明,深圳晚报愿意接受任何组织任何形式上的调查”。

 

通过门户网站的传播,行业大V的扩散,今日上午,对于深圳晚报的回应,还是有不少相关讨论,还有观点认为是“大篇幅反击还原”。不过实话实说,从舆论场上的回馈来说,还是不乏质疑之声,甚至可说是居高不下,一如@王君超 所转发的说法:“人死后一分钟发了那么长的报道你不说?经纪人微博会无缘无故发那么大的火你不说?道德绑架她的父母你不说?她父母原谅你们的原因只是不想让女儿带有尘世恶俗上路你不说?现在又来矛头直指众多网友,也是醉了。”

 

所以,@周凯莉 感叹,“对于网络暴力的反抗,对于自媒体混乱传播产生谬误信息的回击,也是传统纸媒试图维持节操的努力,但很有可能遭致更大的逆反质疑。”

 

原本不依不饶的@释不归 ,此刻反倒以大度形象示人:“逝者已矣,莫再炒作,何况几篇文字漏洞百出,色厉内荏,自证清白成了自证污点。就算你们掌握了宣传工具,也不要把家属的高风亮节当作软弱可欺。”

 

冤有头,债有主,转角刚好撞上深圳晚报,在@韩东言 看来,“受众对深晚的愤怒,实际上是近一些时间以来,媒体违规行为太多的一次集中爆发,所以是愤怒汇集于此,深晚承载的不光是这件事,还有其他媒体所犯下的诸多前尘往事,这是一个高压阀而已,深晚触到了受众难以容忍的底线了,所以批评声音多而厉。”

 

作为深圳晚报常务副总编辑,自116日后,@周智琛 便暂停了更新,这位原本微博上活跃的年轻“传媒魔法师”,其言行无疑是这场风波的关注点,为此,传媒大观察网站星夜兼程,今晨,将周智琛朋友圈发言带到:“把一道伤疤变成荣耀,这就是我服务着的深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