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是人创造的,但人反过来会崇拜商品。奢侈品中的品牌崇拜现象尤甚,以至有所谓的品牌拜物教。
在人类创造的商品中,人创造了就再也摆脱不了的,是谓商品依赖。迄今为止人类依赖性最强最为普及的商品当属酒和手机,一旦拥有,再也无法离开。
酒之难舍难分
酒自发明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席位,渗透于我们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从餐桌饮食到社交需求,从情绪表达到艺术创作,从品位鉴赏到身份象征……酒的的身影俯拾皆是,随处可见。
有些人可以节衣缩食,却惟独离不了酒,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这的确是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那么酒对于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醉卧其中,难舍难分?
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东西,装在瓶子里是水,到肚子里就变成了火。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出现剩余之后,才发现了酒这种非常好的东西,自从发明以后人类就再也无法离开它,而且没有一种产品可以替代酒,中国古语说“无酒不成席”,酒是人类交流情感的触媒。
不同的酒有不同的特点,世界上的酒大概一共四种:白酒、啤酒、红酒、黄酒。不同的酒喝起来有不同的感受。白酒喝的是浓烈、酣畅;啤酒喝的是激情、豪爽;红酒喝的是浪漫、高雅;黄酒喝的是韵味、养生。
所以有一个故事,说一男一女两个人如果在那里喝白酒,那交情是哥们儿级的,肯定不是红颜知己;如果喝的是啤酒,两个人肯定是属于工作关系,伙伴之类的;如果点一根蜡烛,开一瓶红酒,执手相看,那就会有精彩纷呈的故事发生了。红酒是一种浪漫的酒,所以我们讲“红酒佳人”。
当酒商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酒的营销也从自我炫耀慢慢向消费者情感诉求转变,尤其突出男人的情怀,各种各样的,掺杂着欢喜与忧愁,交织着成功与失落。
无论喜与忧,还是乐与悲,任何情感都需要一个释放的闸门,而酒就成了人类情感释放的共用通道。高兴时喝酒庆祝,郁闷时喝酒浇愁;不同的情形下会怀有不同的情感,情感需要外化、物化、宣泄和表达,酒就成了最好的介质和情感载体。
在中国,高档白酒成了官场、商场迅速拉近关系的触媒,杯酒下肚,一切好商量:利字摆中间,道义放两边。酒成了“原则”的破坏者。所以党、政、军禁酒令一出,“国酒”茅台的股价应声大跌。
让你的产品象酒一样,让消费者“一用就成瘾”,形成依赖性消费;此乃营销的最高境界。
时至今日,让人类比酒还“须臾离不开的”,是手机。
手机之难离难弃
美国《时代》杂志最新一项调查显示:1/4手机用户每半小时看一次手机;1/10用户每10分钟看一次;1/3用户若出门不带手机会感到焦虑;3/4的25-29岁年轻人开机睡觉;44%的人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情和睡前最后一件事情都是检查手机。
社交圈里曾流行一个游戏:聚餐时,大家都要交出自己的手机,最早忍不住想看的那个人要负责买单。结果,很多人连上菜都等不及,就提出要买单了。因为他忍不住要看手机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被手机“绑架”:听音乐、玩游戏、浏览新闻、社交互动……无论是走路、吃饭、还是开会、睡觉,手机都如影随形,寸步不离。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年入主白宫后,仍要坚持留用他的黑莓手机,出于安全考虑,美国总统历来不被允许使用手机。但是奥巴马执意要打破这一惯例,手机魔力可见一斑。一个人可以离开家人朋友几年,却一天也离不开手机;一个人可以没有电脑,但却不能没有手机。那么手机为什么可以轻而易举主宰我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人吸附在手机上,让人难离难弃呢?
试着回想一下,在过去的几年中,有没有一种以前经常使用的媒体被你抛弃呢?抛弃它的理由是什么?又是被什么取代了呢?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不尽一致,但不外乎报纸、杂志、电视等大众媒体。原因可能是这种媒体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及时、高效地满足我们对信息与沟通的需求。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就会趋于一致,是手机。
为什么会是手机?说到底是它满足了我们的基本需求。那么,手机发明前我们没有这些基本需求吗,当然不是,需求一直都有,只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将我们以往的需求以技术为手段、创新为应用整合在一个终端上,实现了“多体合一,一体多用”,而逐渐取代了那些曾经的必需品。
比如,手机最初代替了固定电话、手表、闹钟、计算器,后来逐步发展到代替了MP3、游戏机、数码相机,现在正在代替着报纸、杂志、电视等大众媒体,以至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大有取代电脑之势。
手机,让生活更有想象力。2014年6月3日,苹果公司发布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并与飞利浦以及智能家电领军企业海尔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家居新未来。iPhone将变成智能家居中心控制器,利用Wifi协议打通苹果手机与海尔家电的互通,实现远程智能操控,配合苹果Siri语音功能,甚至可通过手机实现对门锁、电灯、电视和空调等家用设备的语音控制。可见,手机在未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
手机不仅是整合人们基本需求的智能终端,更以一种便捷、高效处理事务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智能手机的强大让我们只用一台设备就可以解决通讯、社交、娱乐、购物、学习、出游等多种需求。手机不仅满足了我们这些基本需求,而且不断挖掘着我们的潜在需求,把很多想象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一个明显的现象,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几年,没有能够杀死报纸,而智能手机的崛起让纸媒迅速衰落。2012年12月31日,有近80年历史的美国著名周刊杂志《新闻周刊》在出版了最后一期后宣布停止印刷纸质杂志,改为“网络生存”。最后一期封面是纽约办公大楼的黑白照片,中下部配以“最后一期印刷版”字样,特别以“#”字标注,既是向社交媒体致意,也是表示社交媒体是导致该杂志纸质刊物走到尽头的重要原因。
几年前,在地铁、公车、候机厅等公共场所,更多的还是人手一份报纸,而今天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都是在浏览手机,在不同的程序和应用之间来回切换着,或者说在信息需求、沟通需求和娱乐需求之间转换着。
现代人离不开手机说到底是离不开“在线”——Online,人们一刻也不想错过这个世界的信息更新,不想被世界遗忘与剥离。用什么样的手机不重要,保持联络,与世界同步在线最重要。即使手机对于你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对于要联系你的人而言非常重要
可见,手机正在由一种技术驱动的智能工具逐步演变为人的本能需求外化的“器官”,这也是手机异化的表现,看似是你在操作手机,实际上是你被手机操控了。
手机强大的需求满足功能也让一部分人产生了信息焦虑症、手机强迫症。有句话很有意思“不要让你社交App的数量超过了你App中好友的数量”。
以前聚会喝酒的时候,人们会高谈阔论,现在在餐桌上,人们喝酒夹菜之余,却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时刻忘不了刷微博、玩微信。
人发明了酒,从此陶醉其中,再也无法自拔;人发明了手机,从此手机成了人新的身体器官。让人类产生异化,再也无法离开的下一个商品会是什么呢?
手机:人的新器官
西方传播学巨匠、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写到“媒介即人的延伸”,在他看来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这里的媒介是泛媒介的概念,即一切皆是媒介。带着体温的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集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不仅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已然成为人的新器官。
如今手机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的生活,影响人的行为,手机和人已经达到难舍难分的境地。
手机这个曾经的大哥大,在历史的轮回中,不断地变换着自己,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手机的类型主要分为功能型和智能型两种,功能型手机以诺基亚为代表,智能手机则以苹果为代表。以前,我们拥有手机是为了更好的沟通,打电话、发短信是手机的主要功能,附带的贪吃蛇更成为无数人小时候美好的回忆。现如今,因为一个人而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
2007年1月9日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的史蒂夫•乔布斯郑重发布了集iPod、Internet、Phone于一体的第一代iPhone。iPhone的发布,彻底改写了手机的历史,也重新定义的手机的定义;不仅改变了移动终端设备的格局,更引领了触屏设备的大爆发。《时代》杂志更是毫无疑问的将 iPhone 评为 2007 年度的最佳发明,并将其称为“一部永远改变手机产业的手机”。虽然此前已有所谓的智能手机,微软的Windows Mobile系统更是统领全球,但是iPhone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不仅在于它优良的硬件配置,更在于它体验出色的iOS操作系统。iPhone软硬件的完美结合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
全球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上将销售4.435亿部手机,而使用中的手机将超过10.75亿部。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14年一月底中国移动通讯用户达12.35亿,其中4.19亿(33.94%)为3G用户,8.38亿(67.80%)为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全国移动电话普及率高达91.7%,除去老人和小孩,中国几乎达到了人手一部手机,手机已然成为了人们的新器官,长在手上的器官。
人人手上长手机:人在心不在
短短几年时间,手机迅速上位,强硬地占据了人们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我们会掏出手机,或浏览信息或听音乐或玩游戏;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在闲聊的间隙掏出手机把玩把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刷牙洗脸,而是躺在床上先看会儿手机;晚上临睡前也要再看一看手机上是不是有新信息……因为玩手机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屡见不鲜,报纸上论坛上微博里大家议论纷纷。
有媒体曝出了青岛一老人在家庭聚会上被抱着手机、iPad的孙子孙女们冷落,一怒之下摔盘子离席的新闻。好不容易可以和孙子孙女们聚聚,没想到一顿饭下来他们只顾着自己的手机,却忽视了自己的爷爷,老人很是气愤。“摔碗爷爷”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手机的发展已导致部分家庭亲情的缺失。有不少网友感叹,电子产品缩短了一种距离,却也加大了另一种距离,也有网友惊呼:“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手机在人们和亲情之间架起了一堵墙,隔断了世间应有的温暖。
关于手机与亲情之间的问题,一位妈妈写给儿子的信也在网上热传。辛苦了一年的妈妈看到许久才回一次家的儿子高兴不已,没想到儿子却不停翻手机,妈妈根本搭不上几句话,感到很失落。于是,她给儿子写了一封短信——《我们只想你能陪我们说说话》。这封信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让网友们很心酸。有网友倡议“关机一小时”,关机一小时,陪爸妈说说话,千万别让手机冷落了亲情。
《我们只想你能陪我们说说话》:
亲爱的儿子:
刚才,你打来电话说,中午在同学那儿吃饭,不回来了!看着早上准备好的菜,突然就一点也不想做了。
你到家三天了。记得,那天回来第一眼看见你,发现比上次瘦了,尤其是脸,两边的骨头都凸出来了。本来想问问(你)是不是工作辛苦,但可能是坐车太累了,你倒头就睡着了。
去年过节,你在家待(了)不到10天。基本上除了去外面和朋友耍,就是玩电脑、玩手机。今年回来前两天基本上也都是这样。以前你还上学的时候,感觉过年时间挺长的。买肉买菜、贴对子,都是你的活儿。自从上了班,这些都又成了你爸的。其实,我们心里最盼望的,不是你替我们做什么活儿,而是能多看到你。
昨天晚上,你爸叫你别出去,有事儿和你谈,自你回来才第一次有时间坐下聊聊。但是,你的注意力都被电视给吸引住了,问你话回答总是心不在焉。你爸说了你几句,你倒是不抓遥控器了,又拿出手机来按。平时,你也总是这样,有事儿没事儿总是盯着(手机)看。我们几次问你话,也不知道是听了还是没听,都没一句回话。结果,惹你爸发了脾气。
你也不要怪他,他怪的是你的态度。你可能没有注意到,这几年过节,你很少像小时候一样,跟爸爸妈妈认认真真聊天了。不管是吃饭,还是什么时候,你总是不停地翻手机、接电话。妈知道,工作了,事情多,但是,再多也不能天天抱着呀。
现在见你次数越来越少了,妈妈希望,你能抽出一点时间,陪我们好好说说话。
好了,不说了。说多了,怕你又烦!回来要是没吃饱,就去厨房,饭还给你留着,自己热热再吃。
回归本源:合理使用新器官
手机的发明最初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和联系,让彼此不会因物理距离而产生心理距离,更不会让在家苦等的爸妈担心。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各种功能也被开发出来,简单的接打电话,接收短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膨胀的需求。iPhone的面世,不仅将人类的体验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让人们的想象力有了质的飞跃,从此智能手机时代全面开启,数以百万计的App涌入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注意力被无限分散了,手机也不再仅仅是手机。
存在的事物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的事物必定有它的道理。智能手机的开发最初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变以往的低效率的处世方式。在诱惑面前,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眼前的纷纷扰扰所打乱,充分利用起已有的资源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被异化而成为手机的奴隶。
手机,尤其是现在的智能手机,不仅有着便携、易操作、资源丰富、功能强大等优点,也附带着电池续航时间较短、价格较为昂贵、隐私越来越没有保障等缺点,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机需要我们多加思考。最重要的是要让手机成为我们优势资源的一部分,通过手机的合理利用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