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表态是正确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相关负责人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以来中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依靠强刺激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依靠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因为池子里货币已经很多了,不可能依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

  央行此时作出回应,笔者认为是趁股市收盘,减少对着资本市场的直接冲击,让市场有一个缓冲效应,但从现实意义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往往讲究政治性,缺少独立性,是对总理在天津讲话的一个诠释,也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一个指引,意味着全面宽松时代结束,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将不会再有,总理在天津讲话指出,不搞“强刺激”,而是强力推改革,大力调结构,去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6%,在我们预期目标之内。因为池子里货币已经很多了,我们不可能再依靠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今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只有12.8%,在控制范围之内。这个数值要低于7月份13.5%。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速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增速处于较为低迷的情况下,李克强总理仍强调了货币供应处于合理区间,所以即便后面公布的数据低于预期,市场也不要再奢望会触发全面宽松。全面宽松的旧常态不会再现,取而代之的是定向调控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之下,政策重心将向促改革转移,因此高层对经济绝对数值有淡化之意,一旦对经济增速出现淡化,货币政策将很难从宽。
  中国货币多不多,市场一直分歧较大,但无可怀疑绝对数值确实有点大,14年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创下新低,但依然是GDP增速的两倍左右,13 年3月末,我国人民币广义货币(M2)的余额已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与美国相比,中国的GDP刚刚超过美国的一半,但M2的规模却大致为美国的1.5倍,接近全球货币总量的1/4,而我国GDP总值只有世界的1/10,可见池子里的钱确实如总理讲的已经很多了。从M2与GDP的比率看,2012年末中国已达188%,相当于美国的2倍以上。这确实不能不让人惊叹和警觉.
  中国滥发货币刺激经济增长,副作用不言自明,一个是对环境的掠夺性开发,让中国成为不可承受之重,一个是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另一个是企业债务表难看,去杠杆化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工作,因为这会给后市经济健康发展带来巨大负面作用,地方债高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大隐忧,虽然政府强调地方债务总体可控,但局部危机还是不容忽视,说明债务危机还是确实存在,也成为外资唱空中国经济的借口,三是长期货币超发,造成实体经济大量产能过剩,危机金融系统安全。就货币宽松对经济的影响,笔者高度赞同知名经济学家管清友的论断,就把他的原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短期内央行也可以继续通过货币宽松来压低融资成本刺激经济复苏,但货币宽松存在可能性边界,若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债务和潜在通胀压力将会是货币宽松的天花板。更高的企业债务和投资率意味着未来更加失衡的经济结构,当下宽松激化的潜在通胀压力意味着未来更紧的货币政策。如果经济结构改革缺位,仅依靠货币宽松引领的市场上涨最终也只会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