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古随国开国君主揭秘
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随州城区文峰塔东周墓地进行发掘,共发掘墓葬66座(其中土坑墓54座、砖室墓12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出土铜、陶、瓷、漆木、骨、皮革、玉石等文物1027件套。根据部分铜器上有“曾”、“曾子”、“曾公子”及“曾孙”等铭文(18号墓主为曾侯丙)判定,大多数春秋至战国中期土坑墓的国属应为曾。其中一件曾侯编钟上铭文云:“白适上通,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萦宅土……”说的是南宫适(kuò)得到周文王重用,到南方营建城址。
南宫适(生卒年不详),又称南宫子。商末周初人,居于微(今陕西省眉县),曾为微国伯长。古微国始建于夏朝(今山东西南部),后被殷商上甲微打败,向西逃到了山西潞城,商王廪辛时,微国的首领被俘获并用以祭神,微人不得不再次西迁至今陕西眉县境内。商末姬昌招贤纳士,南宫适归附,成为“文王四友”之一。据《帝王世纪》载:“文王昌……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属咸至,是为四臣。”文王即位后,在军事上“谋于南宫”(见《国语·晋语》“询于八虞,咨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取于南宫”,韦注曰“南宫,南宫适”。)。及至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时,南宫氏成为重要谋臣。据《逸周书·克殷》载:“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后武王分封诸侯,南宫氏成为诸侯国。
这从1977年陕西周原出土的编号为H31∶2甲骨文记载:“唯衣(殷)微子来降,其执暨氒(厥)吏(史)。才(在)倝(庙)尔卜曰南宫邰(即佁)其乍(酢)。”说的是南宫佁设酒宴酬酢微子等人。 “唯殷微子来降”史籍有明文记载。据《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左传·僖公六年》:“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其执暨厥史”意为质留微子及其史官一行。1976年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微氏家族礼器史墙盘铭追述其先代归周的情况:“粤武王既殷,微史烈祖迺来见武王,武王则命周公舍,于周俾处。”微氏家族折、丰、墙、四代人的铜器铭末都有“木羊册”族徽款识,可证微氏的高祖本是商朝微子的史官,商亡后随同微子投降武王,武王命周公旦给他安排住地,从此留居于周(周原)世代任周朝的史职。
至于宴请微子的南宫佁据《论语·微子》载:“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音瓜)”结合《逸周书·克殷》载:“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推测周八士皆为南宫氏,进而认为南宫佁即为周八士中之老七名季随,因随、佁音近之故。
有意思的是,1979年,湖北随州文峰塔旁的义地岗墓地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根据铭文,季怡自称“周王孙”表明主人是周王后代,姓姬;“曾大攻尹(注:掌百工之官)季怡”,载明他是曾国穆侯之子,这说明曾侯也是姬姓。似乎表明季怡即南宫佁。巧合的是,在义地岗21号“曾孙邵”的墓葬中,除出土了一批带“曾”字铭文的铜器外,还发现了一件随国铜器,铭文上写“随大司马獻有之行戈”,显然周王显然分封的是曾国,受封地在今随州地域。
还可佐证的是,叶家山西周曾侯犺墓一件簋上的铭文说:“犺乍剌考南公宝尊彝”。曾侯犺称“南公”(南宫适的尊称)为“考”,“考”为对逝去父辈的称谓。由此可知,曾侯犺为被封于曾国的南宫适的后代。另曾侯编钟上一段铭文记录了公元前506年的吴楚之战,铭文中是吴、楚、曾三国,而文献记载的是吴、楚、随三国。
按照公历纪年,曾国处在约公元前1030年至公元前320年,延续了700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
(潘世东转载于彭鲁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