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下的绿色卫士


天目山下的绿色卫士
——记全国最美森林医生胡国良
潘军强/
 
 
    在层峦叠翠的林间、百鸟啁啾的天籁下,有一群以林海为战场、护生态为己任的“森林医生”,胡国良就是这群人中普通的一员,更是这群人中优秀的代表。
55岁的胡国良,现为临安市森防检疫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1年浙江林校毕业分配到临安市林业局工作,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他潜心钻研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走遍了临安390余万亩林地的沟沟岔岔,在森防科技创新,服务农村发展和促进农民致富中作出了贡献。
临安是国家森林城市,山多林茂,竹笋、山核桃和经济林是山区农民致富的“聚宝盆”。而森林病虫害历来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作为森防战线的一名科技工作者,胡国良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
“要指导林农,必须自己先懂”,这是胡国良开展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他结合临安实际,带头选项立题,开展科技攻关,先后主持承担和参加了“山核桃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山核桃丰产稳产技术推广”、“食用竹笋病虫害综合研究”等10多项重要科题和项目。
山核桃是临安山区林农奔小康的当家产品,及时有效地防治山核桃病虫害对于林农增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胡国良科技攻关的主要目标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山核桃产区的林农反映,他们那里的山核桃光开花不结果。群众的难题牵动了胡国良的心,为了解开山核桃光开花不结果之谜,他和森防站同志一起,跋山涉水,深入林区在雄花序、雌花朵上仔细观察,并查阅了大量科技资料,原来它是一只虫体较小、隐蔽性强,名叫花蕾蛆的新害虫在作怪。
随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带领科技人员,对花蕾蛆的发生规律、生活史进行详细规察研究,在成虫开始羽化时期多次黑夜上山观察,遇到雨天也不间隙,撑着雨伞上山。
在掌握害虫规律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多种药剂多浓度试验,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办法和有效药剂,很快在各地指导推广。通过防治每年从中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产区林农纷纷送来锦旗和感谢信,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本世纪初,临安市山核桃产区又发现一种发生普遍且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怪病。为了搞清病害起因,胡国良急为林农所急,想为林农所想,立即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在实验室内观察病原菌,一操作就是10几个小时,在山上调查试验5-6小时下不来,春季上山满身湿淋淋,夏季上山全身热辣辣,几次湿衣裤,几次饿肚子,但他忘我工作的热情仍十分高涨。 
后来,他在原浙江林学院俞彩珠副教授的指导下,经过数月的共同艰辛努力,通过大量试验,病害终于得到了攻克,病名定为山核桃干腐病。在摸清病因,找出药方的情况下,把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有效的农药及时推广到生产中去,发动和指导林农开展全面防治,收到了很好效果。
2002至2005年,他参加了杭州市重点项目“山核桃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培育技术研究”,3年间共推广面积3万公顷,增收2.4亿元。
竹笋是临安市农村经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然而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竹笋病虫害发生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胡国良早在1997年就开始关注,当年就向杭州市科技局申报课题,立项研究。
他带领的课题组查清了临安64种食用竹的主要病虫害,首次发现3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并对10余种主要病虫害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进行详细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成果推广面积11万余亩,竹笋产量亩均增幅20-25%,直接挽回经济损失5500万元。
2001年至2005年,他参加了省林业厅下达了的林业重点科技项目“有机竹笋及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五年间累计推广面积4万亩,总产值达1.98亿元,增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在山核桃、竹笋病虫害防治上,由于胡国良工作认真,技术求精,结累了一些经验,在林农当中有一定影响,被林农们亲切地称为森林资源的“绿色卫士”。
此外,他在松材线虫病防控,昔日日本松干蚧防治,天目山柳杉群落复壮与保护他都积极献计献策,受到各级的好评。
30多年来,他深入基层,深入林间,走村入户,每年开展各类林技培训会、现场会20余期,培训林农1000余人次。
30多年来,他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竹笋病虫害防治》、《山核桃病虫防治彩色图谱》二部著作,获省市各类科技奖项30余项。
30多年来,他曾多次被国家、省、市党委政府授予 “科普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特派员”、“科技人员拔尖人才”、“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4年,他被评为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个人,今年他又荣获“全国最美森林医生”称号。
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耀,凝结了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见证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更加诠释了绿色卫士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