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继世传家长 ――潍坊郭氏家族


 

老潍县城里有四大家族——丁、郭、陈、张。其中郭氏家族人丁兴旺,书香传家,丹青继世,文风绵长,是潍县乃至山东著名的文化世家。据郭氏族谱,郭氏远宗唐代威名盖世的大将军山西汾阳王郭子仪,明朝中期成化十九年(1483)从高唐移民潍县,宗首迁潍县的郭礼为首祖,排第三世。郭礼(1426-1515),字公制,廪生,本人为书塾先生,曾执教于潍县名绅杜凤家塾。郭礼徙潍后,郭氏家族由此枝分派别,瓜绵椒衍,生齿日繁,家声益振,子孙为仕为宦,逐渐成为世家大族。郭礼之子郭翠,曾任明朝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第六世郭尚友官至户部尚书,生有二子,又分为东、西两支。其中西支八世又衍为五支,有郭一璐、郭一玘等,称“西五支”。郭一玘生有九子,分列九支,其中第八支又衍生五支为第十世,十世第五支为郭鸿燮,生郭守中、郭守经、郭守诚三子,郭守经递传为郭荣汾,郭荣汾收郭梦龄为继子,使宗脉相承,血胤不断,嗣后郭梦龄有七子,二十六孙,宗支渐渐壮大,人口不断繁衍,后世子孙德业文章隆盛,或科考为官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或创业聚财富甲一方为当地绅士名流,或以丹青笔墨金石考据为雅好成社会精英,或教书育人悬壶济世泽被后世,获得了很高的威望。郭氏家族郭鸿燮一支兴旺发达,称为“西五八五支”,家谱及郭家后人称为“八五宅”,在郭宅街、棋盘街聚族而居。郭家族人,宅院相连,屋宇毗邻,家庙兼备,门第轩昂,颇具规模。潍县竹枝词云:“连云甲第尚书府”,可见郭宅街房屋之多,气势之盛。至建国初期,郭氏家族子承孙继,香火递演,家学承传,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文人仕宦,成为名门望族。据统计,明清两代先后产生过太学生等各类生员457人,其中有郭尚友、郭梦龄、郭梦惠、郭雄飞、郭仟、郭章、郭恩庚、郭育才等进士8人,举人27人,武举2人,贡生以上83人;一至七品官员224人,八至九品官员117人,其中尚书2人,郭守经、郭伟绩、郭梦惠、郭肇堂、郭衍芬、郭绥之、郭康之、郭恩庚、郭恩煌、郭树棼等10人先后供职翰林院。有清一代,还产生过54位诗文书画家,比较著名的有郭伟绩、郭同人、郭汝龙、郭钧、郭铣、郭遇后、郭起隆、郭榆寿、郭值星、郭恩赓、郭育才等;刻石专家,如郭启翼、郭伟绩、郭起隆;金石研究者,如郭麋、郭裕之、郭恩坚等。民国期间,著名的书画家有郭笠农、郭谷石、郭味蕖、郭馨吾等。《潍城区志》所刊清代潍县的诗词文集目录168种,其中郭氏族人有64种。
 
为善为德尚书府,松筠桐荫郭家园
 
明清时期,科举选仕达到了极盛,通过科考及第或举贤推荐,获取官职和功名,是儒士晋身社会上层的主要渠道。郭氏家族为科第簪缨之家,自郭翠起,后代做官者三百余人,多数为在承继研修学业家风的基础上,通过刻苦学习参加科考后获取授职。明代后期郭尚友(1568-1647),字善儒,号瞻月,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历任咸宁令、漕运总督、兵部右侍郎、太子太保,官至户部尚书,为朝廷一品官员。他性情刚直,为官克己奉公,清白廉洁,刚正无私。晚年回到梓里,恰逢山东灾荒,饿殍遍野,潍县尤为严重。他设厂煮粥,周济灾民,使无数饥民得以存活。潍县县城在汉代建立,原为土城,崇祯十二年(1639),他与县令邢国玺集资修城,易土为石,石城高四丈有余,厚十丈五尺,修建了雉堞、楼橹、壁垒、濠堑,设角楼与炮台,并铸铁炮置角楼。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崇祯十五年(1642)冬,清军万余围攻潍县,当时潍县锁钥青齐,富甲一省,清兵志在必得,但时任潍县县令的 周亮工,指挥有方,潍县人民众志成城,城内男女老幼,都搬运砖石粮草助战。周亮工令人在其胸前写上“潍县令周亮工之尸”的大字,冒死亲临城头指挥军民坚守城池。其妾王荪年仅十九,激战中冒着枪林箭雨登在城楼擂鼓助战,被邑人称为梁红玉。郭尚友当时也已年逾古稀,但仍与明廷旧臣张尔忠、胡振奇等坚守御敌,血战七昼夜击退清兵,清兵久攻不下,后来转攻附近寿光、昌邑二县,并用二县俘虏作前锋围攻,郭尚友等坚持三个月之久,使县城幸避蹂躏之灾,百姓免遭涂炭之罪。清顺治二年(1645),抚臣王鳌永两次上疏推荐耆老旧臣,把郭尚友列为首位。郭尚友见诏后,写《辞荐书》告称年迈且病,坚辞不就。清顺治四年至79岁在家乡病故。《四库全书》收郭尚友撰《缮部纪略》一卷,列史部第878册。另有《漕抚奏疏稿》,刻印过自撰《爱劳轩答问草叙》1卷。
郭尚友之孙郭一璐(1643-1713),康熙十六年贡生,曾经做过户部广西主事、户部贵州司员外郎、云南武定军民府知府、江西饶州府知府等,任内勤政爱民,断案公允,平反冤狱。有《旅贞诗草》一卷。郭一璐病逝于任上,灵柩归潍时,饶州绅民,扶柩远送三百里后,“哭奠而去”。郭尚友的第六世嫡孙郭栋,字伦升,慷慨大方,每逢县治内大的工事及赈济灾民时,总是仗义疏财,援手相助,倾家荡产,在所不惜。郭栋之子郭耀章,曾任辰州知事,时朝廷远征缅甸,辰州为行军要道,郭耀章勤于政事,累死任内,以身殉职。有《芜园诗草》存世。
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潍县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名士刘应节,累官至刑部尚书,辞官回乡后曾在浮烟山创办麓台书院,培育英才。刘应节的宅居,原在潍县城内西门大街道北九曲巷以西,嘉靖年间,刘应节在县署东南天仙宫以东修建私家花园,称为南园,是当时县衙之外最大的宅院之一。潍县自古园林多,号称十六园,城内七处、城外九处,比较有名的有南园、半亩园、叠石山馆、绿野宅、易园、颐园、十笏园等,还有清末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故居内的万印楼。南园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一座园林(在今南园小区)。明代天启年间,南园易主为郭尚友,故又称为“郭家园”,后来在园中修筑了旧华轩、知鱼亭、松篁阁、来凤轩等景观,经多年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园中塘台轩楼,山石水池,曲桥回廊、亭榭书房,步移景换,无不巧妙,郑板桥赞美“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有明媚清心之美,如同苏州园林,宁静淡泊,清风漫过,竹影婆娑,兰香幽幽,堪与石笏园(原为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媲美。
郭一璐和他的侄子郭伟业(字质亭)、郭伟勣(字芸亭),当年曾经营郭家园。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调任潍县县令。当时因白浪河水泛滥,城墙倾圮,板桥号召修筑城墙,并以邑宰身份捐修八十尺,郭伟勣与郭耀章,作为当地士绅,代修城墙,使垛齿城楼,表里完整,固若金汤。郭氏兄弟还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捐修了潍阳书院,养士为学。他们因读书做官,与县令郑板桥成为知交,过从密切。从县衙到郭家园距离不远,板桥公务之余,经常在其郭家园饮酒赋诗,与郭氏兄弟谈论画竹心得,传为佳话。据说潍县自古无竹,元代蔡跬到潍任职,无竹可赏,以种芦苇代竹。板桥知潍县时,南园才有竹千竿。在这里,板桥品茗赏竹,留下了书画诗文若干。今存“郭家园”木刻,即为板桥所写;现存“兰草”石刻,原作也是此时所画。板桥在南园的诗画,总是离不开一个“竹”字。《南园画竹赠郭质亭》诗:“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咏竹之余,赞美郭氏兄弟清雅绝尘之风。另画《巨幅竹图》,题诗:“七载春风坐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此画为郑板桥代表作之一,在郭族后人手中收藏近二百年,后为上世纪40年代驻防潍县的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军军长李弥所据,后李弥去台湾,任“云南省政府主席”,此画下落不详。板桥弃官后,借寓郭家园,举家搬入客住,达半年之久,其间值质亭先生母刘太宜夫人生辰,送土产绿橘香橼橄榄祝寿。南归扬州时,又作一幅瘦竹图赠郭伟业,题诗《题南园丛竹图留别郭质亭》:“名园修竹古烟霞,云是饶州太守家。饮得西江一杯水,如今清趣满林遮”。晚年,仍怀念郭家园,画兰竹寄郭芸亭,题诗:“缀玉含珠几剪兰,新篁叶叶翠琅玕。老夫本是琼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可见板桥知潍县七年期间,与郭家的密切之情。
郭伟勣(1710-1791),一作伟绩,字熙虞,号芸亭、柏园、松筠道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钦赐举人,五十五年钦赐翰林,斋堂为松筠桐荫馆。书法擅长篆隶,精于制印,与侄儿郭风举都以治印名噪一时。师法安丘篆刻名家张卯君,所作温润秀雅,超凡脱俗。曾以书画为媒,广交名士,为郑板桥推重。以自刻印及家藏旧作石印汇辑而成《松筠桐荫馆印谱》,三卷三册,为潍城印人对古玺印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郑板桥题写首页,有臧梦元、李观澜、尹可传、陈之枫序及郭伟绩自序。后附《百岁纪年》及《邃古斋印谱》各一册。另有《印章初学须知》。
郭伟绩之子郭见龙,生卒年不详字德普、德溥、得圃,号楠溪,贡生。喜爱治印,与其父郭伟绩、堂兄郭启翼辑《松筠桐荫馆古铜印章》一卷,辑录官私印章共四百余枚。有《郭见龙印谱》一册传世。曾重修郭氏族谱八卷,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记事至清嘉庆十九年。 
郭伟绩侄子郭启翼(1736-1795),字凤举,号莲溪、恬庵、寅栖、寅栖,斋堂为松雪堂。乾隆时举人,曾在江西新城、安福等地做官,后罢职归里。善诗文,喜吟咏,工篆刻,师法安丘篆刻名家张卯君,颇能神似。自少年起嗜古成癖,富收藏,于金石考据用功尤勤,嗜好治印,曾披览古书画名印及秦汉以来所传印谱,苦心追摹,只恨不够精工,深知篆镌之微妙,务在辨迹求心,心领神会。存世有《松雪堂印萃》、《摹印萃》等著作。
与郭氏兄弟同时代的郭汝龙、郭起隆,在绘画方面颇有成就。郭汝龙(1698一1770),字乾五,号符岚。乾隆辛酉拔贡。一生潜心画法,为胶州高凤翰,安丘张在辛所称许。乾隆潍邑志十景即汝龙所绘。《乾隆潍县志》、《潍县志稿》有载。郭起隆,生卒年不详,字南庐,监生。工花卉,曾以指濡墨作大幅设色牡丹,追踪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偶作山水亦简逸有致,又善书法,精篆刻,工诗词,喜收藏,著有《三余书屋诗草》。《山东通志》有传。
清道光三年(1823),郭氏第十三世又出了一门进士,列2甲48名,是郭鸿燮的曾孙,名梦龄,字文与,又字小房,号砚农。郭梦龄为官经历很丰富。道光五年(1825),郭梦龄任直隶龙门知县,当时龙门县内有土豪五人,横行乡盟,无恶不作,人称“五虎”。郭梦龄到任后,整肃治安,将其就地伏法,平息民愤。道光二十一年 (l841),湖北农民起义军攻克崇阳、通城,围攻通山、蒲圻。时梦龄任湖北武黄同知,随从总督裕泰去蒲圻增援,收复崇阳、通城,俘获首领钟人杰,押解回京,因“功”受道光帝两次召见,并被赏戴花翎。道光二十二年,升任四川顺庆知府,此后调任甘肃兰州道按察使,与陕甘总督林则徐有过交往。当地少数民族起事,拘捕多人,郭梦龄受命复审案件,认为他们罪有可原,多数释放。林则徐疑其审判失误,查阅供词后,方知审理得当,对他极为称许。咸丰元年 (1851),郭梦龄擢升山西布政使,次年任山西巡抚,第三年又回任布政使。此后太平军起事,攻占垣曲、绛县、曲沃,大兵压境,平阳告急。郭梦龄驻扎平阳,紧急向驻扎泽州的巡抚哈芬请求派兵援助,以阻滞太平军逼近省城,同时报请朝廷派大军增援。哈芬听说垣曲失守,拔营北去,声称去韩侯岭防堵,并令省城守军前往。梦龄上书朝廷,言明情况,哈芬被撤职,命梦龄暂任巡抚。但他自行检举此前在布政使任内,黎城、潞城失守,请求给予处分,被批准降级留用,后革职回乡。梦龄任期内宽政爱民,深得乡党爱戴。返乡时,父老乡亲,卧辙攀辕,涕泪送別。咸丰四年 (1854)病卒。咸丰六年,全省绅士百姓公举他入祀山西名宦祠。乡谥文贞。有《自然诗草》十卷,曾撰刻《郭衍汾行述》,其长子郭襄之撰刻有《郭梦龄行述》。         
 
   家学渊源传后世,翰墨丹青永流芳
 
    郭家在潍500多年,累世而居,学业积长,儒雅相传,在家世中可以拉出一长串学者名单,但他们绝不是个体的存在。考镜流源,当推郭礼一世。郭礼塾师出身,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崇尚读书的风气,奠定了郭家学业门风,没有这样的环境,也就不会产生之后在潍坊文化史上占重要位置的郭氏家族。郭氏家学延续了中国正统地位的儒学,尤其在明清科举制度和乾嘉考据学盛行之时,郭氏子孙为士为宦,读书治学,风习相染,无疑对其后人的人格、思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自郭梦龄后,郭家人丁兴旺,家业门风,递相蝉继,家族研修学业的气氛日益浓厚,郭氏子孙多以诗文、绘画、篆刻、金石、收藏、医道出名。家传承继,各具所长。
郭麐(1823—1893),字子嘉,自号望三散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家学渊源,到他这一代,郭家这一宗支已经没落,但家学传统并未消亡。他精研六书,酷爱金石,雅好考证,工篆、籀、摹印。性情傲僻,不随俗流,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份外之财,毫厘不取,虽贫困交迫,而矢志不移。
道光年间,郭麐被任直隶布政吏的本家郭熊飞聘为家馆教师,随其宦居南北十余年。回到家乡后,在城西杨家庄置田十余亩,筑草舍一间,名为“杨峡别墅”。因住处濒临大于河,居室名“听渏山房”,居室简陋,仅可容膝。郭麐隐居乡间,埋头著述;并于荒冢破寺之中,断碣残碑之间,剥剔苔藓,搜集古迹文物。自乡居后,六七年不入城市,更不与缙绅交往,独在考证篆籀、辨别碑版真伪时,与金石大家陈介祺共相研讨,补订得232种,辑为《潍县金石志》八卷。
    光绪九年 (1883),侍郎汪鸣銮视学山东,慕名来访,在撤走随从人员的情况下,才答应见面。郭麐为侍郎缕述详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汪侍郎为他的才学倾服,看到他著述丰硕,却因家贫无资刊行,提议赠金相助,郭麐直言谢绝;又欲为他提请奖掖,授以官职,也辞谢不就。最后,侍郎见书案之上有郭麐亲手刻制的籀文木葫芦,为其精美所吸引,用心玩赏,爱不释手,临行索要并随身携去,执意馈赠百金作为写书费,并应允为之校刊诸书,郭麐才起而答谢。后来为使著述能尽快问世,郭麐雇人抄录所著书稿近三十卷,历时三月有余,拼力抓紧校对。完成后,委托族孙郭镇彝专程给汪鸣銮送去,适逢汪因支持光绪帝筹谋新政,反对后党掣肘而遭弹劾,被罢官归里,致使书稿未能付梓印行,郭麐自觉耗费多年心血,深为痛心,为此忧郁成疾,晚年寄居妹家,于光绪十九年 (1893)含恨去世。临终前,将遗稿全部托付友人王承吉保存。
其著作除《潍县金石志》外,还有《潍县金石遗文录》1卷、《汉北海郡国摘案》l卷、《潍县古城考》1卷、《潍言》4卷,《潍方言》8卷、《金石拓临稿》1卷、《四海汉碑图考》1卷,《急旧新编》1卷、《潍县竹枝词》l卷、《理丧杂记》1卷、《五祀考略》1卷、《二郭佚诗》l卷、《望三故人感旧集》1卷,《抱瓠老人诗集》8卷,《望三诗稿》等。其中《潍县金石志》、《潍县古城考》、《潍方言》等书,对研究古代潍县历史和语言学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与贡献。
郭育之(1856-1930),字申堂,号木初,廪生,光绪二十年(1894)翰林,曾任兵部主事。为金石名家高庆龄之外甥。工于书法,书写唐楷,晚年近密近赵,愈加苍秀婀娜,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名噪一时。高庆龄有《齐鲁古印攈》,郭育之作《续齐鲁古印攈》十六卷,收印千余方,是鉴赏古印的珍品。光绪丙子潍县状元曹鸿勋书写扉页, 经学家宋书升作序。
梦龄有七个儿子:郭襄之、郭遴之、郭简之、郭绥之、郭杭之、郭薰之、郭康之,个个卓有成就。郭襄之有《淡简斋诗草》存世;郭绥之有《沧江诗集》十卷;郭杭之有《青铜轩诗集》二卷。郭襄之次子郭恩履有《松斋诗草》;三子郭恩孚(1846-1915),字伯尹,号蓉汀、果园居士,自幼好学,工诗词,与高密傅绍虞、平度白澄泉、掖县董锦堂并称“胶东四大诗人”,曾组织鹤来社,授丁叔言、丁东斋等。有《果园诗钞》十卷、《果园枕戈集》二卷、《鸡肋啜醴集》一卷、《天中岛》八卷、《遗诗》一卷。郭薰之长子郭恩赓,字伯扬,号松存,进士,朝考一等钦点翰林。历任国史馆协修、翰林院编修、编书处详校、通议大夫等职。书法诗词造诣深厚,其作品为后人珍藏,有《过斋诗草》传世。喜鉴赏古墨,存墨记《知白斋墨谱》二卷。郭薰之次子郭恩嘉,善诗文;三子郭恩霖,画艺精湛,善写小楷,得王献之《洛神赋》之精髓,秀丽圆韵。郭襄之五子郭恩言(1873-1953),字容斋,善大楷,颇有气势,体势近颜近王。郭恩言长子郭志曾,善狂草,挥毫泼墨,不拘成法。同辈郭恩辉、郭恩煌均有诗文集传世。
 
教书育人启才智,悬壶济世救民殇
 
    郭氏家族重视教育,热心公益事业,从教从医,造福民众。在封建社会,读书治学,路数狭窄,多为科考取士,求取功名,实现一己之抱负;到近现代,作为知识分子则顺时应变,投身新兴事业,在科教文卫等方面,为社会做贡献。郭家始祖郭礼一世就是塾师,其后世子孙杏坛执鞭、聚众讲学者不乏其人。郭一璐知饶州时,督建书院,劝士勤学,倡变文风。郭伟勣居乡行善助学,为上进好学的孩子,扶危解困,代为延聘老师。晚年又潜心钻研医学,不吝重资,以丹药济人,拯救众生。郭梦龄任四川顺庆知府时,励精图治,修补朱凤书院,振兴文教事业,深得人心,使川北难治之地,民风移易,迥非昔比。郭恩赓热心教育事业,成为潍地社会名流的代表人物。郭恩嘉夫人臧志绰是诸城大户人家臧氏家族出身,读过私塾,思想进步,曾倡办女学,定家规:凡是郭氏子女,不分男女,必须入校读书,不从者免其食俸。这一规定为郭氏各堂号效仿,郭家学风日炽。郭杭之四子郭恩元(1876-1933),字渔山,清末时倡办郭氏小学堂,校址初在四牌坊,后迁至郭宅街,后又迁至棋盘街,发展至学生200多人,1933年,改为私立郭氏励新小学,兼收外姓学生。建国后该校并入潍坊市第一小学。1915年,教育部官员来潍视察,调查摸底后认为郭氏小学最优,颁发教育部二等嘉祥章。郭雨农、郭谷石、郭用群、郭味蕖、郭秩千等先后担任校长。郭嘉环,曾任潍县劝学所“视学”兼任劝学所长,郭恩暄也曾任劝学所长。郭兰村曾长期担任潍县中、小学教师,小学校长等职,l948年潍县解放后,先后任潍坊市中学教师,工艺美术学校教师。郭味蕖抗战时期一直任潍县师范、潍县中学教师,父子三人,建国后都执教于中央美院,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拔尖人才。
郭氏家族中对潍县教育贡献最大的,应推教育家郭恩敷。郭恩敷(1864—1928),字荫汀,郭氏第十五世,郭康之长子。生活于清末民初,少年时就以聪颖过人名震潍城,后从师清末进士宋书升学习天文学、算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巡抚李秉衡延聘郭恩敷测度河道。郭恩敷栉风沐雨,勘明黄河尾闾,绘制了黄河北段地图,提出在旧黄河东岸挑挖新河解决悬河问题的方案,被李秉衡采纳并上书朝廷,郭恩敷因参与治黄有功,被奏保知县,“分省补用”。可惜郭的方案未予实施,致使光绪二十四年黄河下游再发大水,85个州县受灾。戊戌事变后,郭恩敷辞官归里,决心走兴教救国之路,致力于民智开发。他重建潍阳书院,自任算学讲席,并于诸城观海书院讲学,培养出数千数学人才。光绪三十三年 (1907),潍县修乡土志,他带领县高等小学学生测绘全境,绘制了较为精确的《潍县全境图》。清末民初,参加了同盟会,策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支持潍坊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倡建智群学社,并任社长,该社附设“智群小学堂”,实施国民教育。其间,潍阳书院改为初级师范学堂,郭恩敷任监督。民初又改为潍县县立中学,学界公推他为校长。1916年,潍县筹集军费时,拟挪用教育经费,他据理力争,方使学校赖以维持。晚年,潍坊成立教育会,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学区,郭恩敷担任全县及中区教育会负责人,积极倡办女子师范和中区第一女子学校,担任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负责人,使女子中等教育得到了发展。辞世后,其名载入乡贤祠,乡谥敏悫。他毕生致力教育事业,精研算术40余年,著有《勾股引蒙细草》2卷、《经世算书》16卷、《中西算学》22种。
郭荆玉(1891—1983),潍县初级师范毕业,毕生献身教育事业。先后任私立丁氏益群小学教师、校长,潍县县立中学教师。解放后,任潍坊一中地理教师,是潍坊市人大代表。他治学严谨,精心育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教学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59年高考,潍坊一中地理考试成绩名列全省第一,曾两次出席省文教群英会。1964年2月离休。1983年9月病故。
郭谷石(1900一1970),著名中医,名葆曾,字谷百,以字行。为郭恩嘉之子。早年执教,27岁时遵母臧氏嘱托,弃教从医,博览医书。师承舅父藏应瞻、地方名医王锡九等学习中医,经十年苦读,虚心求教,博览医书,临床施诊,终成为潍县一代名医。他精研各科,尤精于妇科,经营“荫和堂”药店,悬壶济世,恩泽一方。1953年,响应政府号召,以“荫和堂”药店为基础,组成“潍坊市第二联合诊所”,任所长。1955年,积极筹建潍坊市中医院,任副院长。将所藏多年的古籍医书赠给中医院图书室。平生治学严谨,对医药经典理论造诣较深,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晚年著《伤寒论批注》、《妇科病的治疗经验》、《中国的化学药物——中九丸》等。惜未及问世,因“文革”而佚失。
 
浓墨重彩创新纪  高蹈骏发写华章
 
 明清时期,潍县有几任颇有才学的县官,如周亮工、郑板桥、招子庸等,均是擅长诗书画印的名家,潍县籍仕官也多喜爱金石丹青,名人字画,书香世家子弟文人学者,多雅好文物收藏,绘画习书之风盛行乡邑,画家辈出,名作蝉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术教育进入学校课堂,名画家执鞭任教,当时的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艺术熏陶。郭氏子弟因更多地受到了家学传统,耳濡目染,默化潜移,人才辈出。至第十八世,出现了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郭味蕖。
郭味蕖(1908—1971),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别号汾阳王孙、浮翁;堂号知鱼堂、二湘堂等。是郭遴之的玄孙。郭味蕖的曾祖郭恩观(字藕汀),酷爱书画收藏,与赵之谦、朱雪筠、华鳌等画家交谊深厚。父亲郭乃珏也善长书法,过世较早。郭味蕖聪颖好学,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古典诗词。8岁入丁氏小学,随丁东斋等习画,后转入益群小学,15岁入县立中学读书。1929年在上海艺专从倪贻德、陈抱一、陈之佛学习西洋绘画,1931年毕业于上海艺专西画系。1934年参加“潍县同志画社”学习中国画,曾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师。1937年与陈寿荣一起考入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研究古代名迹,临摹研究古代名作,并师从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学习画史、画论和书画鉴定。“七七”事变后返潍县,与陈秉忱、于希宁等参加潍城反抗敌剧团,编写了《血吼》等街头抗日话剧,在街口、集市、乡镇演出。日军侵占潍城后,他愤然留起长须,以示反抗,并深居简出,隐迹书画。1951年经徐悲鸿介绍,到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任职,后调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文革” 期间被扣上“恶霸地主兼自由职业者”的帽子,被游街揪斗,大量珍贵藏品被查抄,除他本人大批画作外,还有今人手迹、青铜制品、图书古籍、文房四宝以及大量文物,包括恽南田、王原祁、文征明、蓝瑛、陈老莲、金农、郑板桥、李鱓、王石谷、李方膺、戴进、恽道生、新罗山人和近代画家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等历代真迹。1970年初以备战疏散为由,被遣返原籍。因晚号散翁,居所名为“疏园”。闾里乡风朴厚,境遇尚可,然内心悲凉可知,不久罹病,因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含冤抑郁而殁。1980年文化部及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对其给予高度评价。
郭味蕖早年曾受赵之谦、陈老莲的影响,之后通过写生创自家技法,在花鸟画的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正不必作前人墨奴”的精神创新作画,打破了花鸟画陈陈相因的旧习,把创作触角伸向了生活,并大量吸收西洋绘画的长处,融汇于他的艺术创作。他创造了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白描和点染相结合、工笔和写意相结合、重彩和泼墨相结合,以及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拓展了花鸟画的思维和表现领域,其意境、情趣适应了时代的审美需求,为中国画的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作品立意清新,色彩秀丽,构图新颖,风范别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其花鸟画藻耀而高翔,与王雪涛、李苦禅、潘天寿并称“当代花鸟界之四杰”。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并为人民大会堂画大幅红梅屏风画、花鸟画,为毛主席休息室创作多幅绘画,作品曾作为礼品由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1962年,他画杜鹃花、野竹,郭沫若为之题四言古诗,合作《杜鹃野竹图》,赠与日本友好人士中岛健藏,并在日本报纸上发表,受到日本文艺界好评,盛赞此作为“二郭墨宝”。代表作有《大好春光》、《河山似锦》、《春雷》、《潺潺》等。另出版有《郭味蕖画选》等。
郭味蕖是位学者型的画家。治学领域涵盖了书画史、书画鉴赏、金石学和建筑雕刻史以及文学、诗词、书法等诸多方面。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其已成书的著作即有《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知鱼堂鉴古录》、《镜文考释》、《古代建筑与雕刻》、《佛都云冈》、《汉画研究》、《知鱼堂书画录》、《明清四画人评传》、《魏齐周隋造像残十册》、《说镜》多种。另著有《宋元明画家年表》、《中国版画史略》、《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等。还有见于报刊的论述中国画艺术的文章80余篇,著述150多万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郭味蕖体格魁伟,气宇轩昂,谦恭温良,有世家子弟之风,言谈娓娓,学养博雅,清高绝俗而从不苟且曲附,令人肃然起敬。其为人俊逸清脱,即使在罹遭迫害之时,  也是以沉默抗争,不愧为美术史上的一方大家。其文深蕴隐蔚,睿智隽永,然而语言质实,不假华藻;其画,以大观小,天籁爽发,看似平易近人,却使人“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郭味蕖还秉承祖上之雅好,对书画理论、经史典籍、训诂辞章、金石文物、书法和文学,无不深入钻研。特别是与陈君绮结婚,对他的治学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君绮的家族同样是潍县望族,两家本有很深的渊源,陈君绮的高祖是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号簠斋)。 “簠斋收藏之富,鉴别之精甲于天下”,尤以其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外。郭陈两家联姻,使得郭味蕖得以观赏“十钟山房”、“万印楼”、“晋唐书画馆”所珍藏的历代稀世文物、名人字画、古印封泥、碑版石刻、古铜器、陶器、瓦当、古钱等,从而开阔了眼界。郭味蕖《知鱼堂书画录》中著录的作品大多是祖传的,其中即有陈家的稀世藏品。他视收藏为生命。抗战时期,为不让几代人的收藏落入日本人之手,他扔下家里所有的细软,袍子里只揣了两张石涛的画去了台湾(他的堂号“二湘堂”即由此名)。当时日本人得知郭家收藏的八张赵之谦作品件件皆精品,就派了特务千方百计地想夺走这些画,郭味蕖与他们百般周旋,斗智斗勇,才保护下这些国宝。此段故事,传为佳话。当年居所“疏园”,位于潍坊市中心,现辟为郭味蕖故居陈列馆。馆内恢复旧日园林风貌,修葺郭味蕖亲手所盖茅草画室,正屋中央悬齐白石以遒劲笔力书写的“知鱼堂”匾额,南屋陈列其书画及学术著作,展览艺术界名人作品,以开展艺术交流,推动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
一门流芳、各有胜长。郭味蕖先生的后人也在中国画创作和研究领域取得了可贵的成就,郭味蕖之子郭怡孮、郭绵孮、郭玫孮、郭莫孮,孙子郭葵的花鸟画均受到收藏家欢迎。
郭怡孮(1940-   ),当代中国画创作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美术教育家和花鸟画创作的代表性画家。自幼受父母熏陶,继承家学的基础上,融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现代审美为一体,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在花鸟画理论上见解独特,相继提出“大花鸟精神”、“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园”、“重彩写意”、“技法重细”等创作理论,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他的画,有一股清新的江山之气,在联合国大厦、人民大会堂、国宾馆等重要场所均有陈设。有《郭怡宗花鸟画集》、《郭味蕖花鸟枞画技法》、《白描花卉写生》、《中国画花卉技法》。富收藏,善鉴赏,并致力于绘画理论研究。现任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创作院院长、全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等职。
郭味蕖三子郭玫孮,秀出跻辈,出类拔萃。他幼承家训,从父郭味蕖先生学画,耳濡目接,无非翰墨,童年即获世界儿童绘画比赛银杯。先后就学于北京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壁画系、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班。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国花鸟画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创作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起作品入选国家级一系列重要展览,并获全国首届中国画展优秀奖、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优秀奖、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银奖、全国教师优秀美术作品奖等多次奖项。所作花鸟画作品传统意韵深远,又生机勃发、自出机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强烈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民族精神,是活跃于当代画坛且影响和潜力巨大的中国花鸟画家。曾应邀赴新加坡、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举办展览和讲学。作品被国内外大量收藏。出版有专著《中国画艺术赏析》、《工笔画基础》和多种画集。作品和传略被收入数十种专集和辞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中国现代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
    郭味蕖先生次子绵孮,也是一位美术学家,同时也是音乐学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擅长花鸟画。第五子莫孮,自幼随父学习绘画及书画鉴赏,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现任职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郭谷石善书法和篆刻,其书承颜体,摹华世奎,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人皆称赞。此外,精于双钩草书,写扇面甚多。其字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堪称—绝。他精研金石篆刻,吸取古玺秦汉印艺术精华,兼取江南诸流派特点,创意浓郁,自成风格。
郭兰村(1902-1978),原名遒馨,以字行,国画家、工艺美术家。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美术。1919年就读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回潍后,与同学好友郝保真、傅柳坪组成研究国画的“益社”,并拜潍县著名画家丁东斋、刘秩东为师,又参加了上海美专的函授学习。1922年在“益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潍县同志画社”,郭为主要成员之一。该画社培育了不少美术人才,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曾任中、小学教师,小学校长等职,建国后,任潍坊市手工业管理局美术室设计员,1957年后调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任设计员。1958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大量画稿、作品被付之一炬。1979年恢复名誉。
    郭兰村擅长工笔人物,学陈老莲,善画骏马走兽,兼及工笔花鸟画,笔调秀丽,风格高古。他完全采用国画的工笔技法,造型、设色,人物形象神态既有真实感,又有传统的古代风格,用笔细密盘绕如春蚕吐丝。平生得意作品有《水浒传人物绣像》一百单八将,人物形象不同,表情神态各异。代表作还有《凌烟阁功臣绣像》、《流民图》、《昭陵六骏图》等。
    他还精于红木嵌银漆器和风筝设计,享有盛名。30年代,他家开设“松荫斋”嵌银铺,由他设计的图样内容丰富,形象优美。曾为潍坊嵌银厂作骏马、人物、花鸟图案纹样600余件。国庆10周年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作嵌银双凤图案,深得好评。他参与扎画风筝,使民间风筝的扎制、绘画技艺大大提高,形成了工笔重彩的文人画风和民间艺人为代表的民间画风同时并存的局面。他设计的风筝,多由其弟迺馥(字椒林)扎成,其人物风筝一般从头至尾用细竹条在设计的人物轮廓上弯成一圈为骨架,以平板固定,裱糊好后,再绘上人物,构图丰满充实。30年代初,郭氏兄弟曾把传统的硬翅风筝改为折叠式活动风筝,如活翅蝴蝶风筝,翅子插在腹部,极其灵巧,加以高超的画艺,更加精彩。曾在潍县县立中学举办郭兰村创作风筝展览,展出各种历史人物、禽鸟、草虫风筝百余件,造型优美,色彩鲜明,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他的风筝不仅是放飞的娱乐品,又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由是文人雅士的风筝制品开始登堂入室,使中国风筝和其他民间艺术品一起,开始走向世界民间工艺美术之林,并在国际上获得殊荣,对潍县风筝艺术的发展颇有贡献。
郭龙春(1928-2003),郭恩孚之曾孙。笔名向辛,高级编审,中华灯谜专家。1948年9月在北京大学理学院医预系学习。建国前从事地下工作,秘密搜集情报,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9年3月调入《人民日报》社任编辑、记者,后任《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版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40余年从事“为人作嫁衣”的编辑工作,被誉为人民日报社“四大名编辑”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7年开始学习灯谜,参加各地大型谜事活动,责编了《中华灯谜鉴赏》、《儿童谜选》、《猜谜必读》、《开启谜宫的钥匙》、《现代灯谜精品集》等谜著,对繁荣灯谜创作和研究创立了不朽功勋。为发掘和保存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弘扬中华谜学,参与编纂了《中华谜书集成》,这是中国第一部历代谜籍汇编,汇集自南北朝以来的谜集、谜语300种,兼及一些文集中的谜语专门篇章,分4册出版。2000年荣获高雄漳州文虎基金会沈志谦文虎奖。所撰文章部分收入《八十年代通讯特写集》、《今日中国》和《在改革的道路上》等书籍。生平业绩入编《战斗在北大的共产党人》等地方性书籍,以及《中国新闻年鉴》(1995年)、《中华专家人名辞典》(第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