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经济的分析框架和推测


  前两天有网友让我聊余额宝的事情,如此低级无趣味的话题,也值得我动笔?这简直是羞辱人嘛。

  网上看着一大波人没事热议余额宝是否祸国殃民,说实话,如果是外行人说这个,情有可原,如果搞财经的,还凑趣,是很跌份的。有人会问,那你这么有格调,你关注啥?我这个周末,非常关注银行收缩房贷引发市场的恐慌。

  这事,各家各户估计一片骚动,为何?这是市场自发给房地产提前办丧啊!如此晦气之事,你说市场如何不激动?我又随便翻阅了近期的宏观报告,还有若干年会讲话等等,发现经济研究圈子里面的同志们,对今年会有债务危机这事非常来劲。现在明白这个周末财经圈子如何不平静了吧:经济下滑——银行自发收缩房贷——土地出让金缩水——财税收入负增长——地方融资平台破产——地方债危机——银行坏账导致银行破产——经济硬着陆,这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似乎很清晰的指出今年中国经济的去处。

  我不辨别人的错,这里只是阐述我眼中的经济现象,在次之前,我阐述一下自己分析框架:部分借用宏观经济学的,但核心逻辑是奥地利经济学。

  社会要存在,肯定有储蓄,也就有利息,利息是时间的价格,利息多少由储蓄供需双方的博弈形成。社会的经济行为,一般为储蓄、消费和投资, 对应着三个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社会总储蓄是固定的,就那么多,如果想增多储蓄,只能靠抑制消费。但无论如何省吃俭用,一个社会的总储蓄就那么点。个人、企业和政府中间的任何一方,如果多用点,那么其他两方可借贷的储蓄资源,就少了。所以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债务总水平过高“的说法——除非它借了太多的外债。

  当人们说谁谁谁“资不抵债“的时候,是说他借贷了太多的债务,财务技术上已经破产。很多经济学家和分析师查阅了企业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言之凿凿的说:债务比例过高,杠杆太大,所以后面要完蛋。他们不明白的是,无论个人、企业还是政府,这个从金融部门借贷资金的“资本”究竟是什么。譬如银行给工厂贷款一百万,工厂要拿价值200万甚至更多的地皮、设备等抵押品来抵押才行。如果工厂不能及时还贷,银行有权力没收并拍卖这些抵押品还贷。

  问题来了:那些地皮、机器设备为何值两百万?市场上拍卖真的能卖那么多价格吗?或者再不济,一百万能卖出去吗?现实经济生活中,稍微有点做生意经验的商人,都知道银行放贷除了抵押品可靠之外,更多看重的是企业的信用,也就是你的生意究竟怎么样,现金流充沛不充沛。

  资产价格,是未来预期现金流的折现。机器设备厂房这些抵押品固然重要,但你的生意好不好,更重要。如果生意好的不得了,那么你现有的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等等,价值会飙升,你在银行眼中的信用就好,它给你信用额度就多就,反之就小。如果你生意不行了,营收出问题,你的资产还是那些资产,机器厂房、产品库存还是那些,对不起,你的资产价值在银行眼中就急剧缩水,它会催还贷款甚至上门逼债。同样,退休的老家伙到银行办理按揭房贷,商业银行都不受理的,道理很简单,你现在确实有钱,但你没未来,你的信用值其实为零。

  说到这里,大家都看出来了,经济的好坏,就是在于预期。所以当企业和银行、乃至消费者,都对未来无限憧憬之时,大家的资产价值都飙升了,因为每个人和企业的信用都高了,都可以借贷更多,这就是信用扩张,俗称“加杠杆”。反过来,就是信用收缩,俗称“去杠杆”。

  那么政府借贷是干嘛呢?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急剧膨胀是为了战争,生死存亡之际,多借钱也不为过。现代经济下,政府债务膨胀,财政赤字激增,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在经济衰退让大家都悲观绝望到顶点的时候,出来给经济打强心针。因为此时个人,和企业乃至银行都对未来一片绝望,既不敢消费,也不敢投资,市场利率低到谷底,甚至是负利率。那么,这时,政府出来搞点工程,修路盖水坝什么的,带动一下就业,防止革命,这就是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不管它正确与否,现代政府大都是这么干的。

  现在谈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经济从信用扩张到收缩的转折点——也就是所谓的明斯基时刻。这是一个叫明斯基的经济学家发现并提出的,当然这家伙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也就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之外,现在因为金融危机而红了一把。

  简单说,明斯基时刻,就是资产价格崩盘,导致各方对于未来的预期急剧转折,然后经济就崩了。你之前借贷一百万,名下资产价值两百万,一点问题没有,但现在资产价格缩水到50万里,那么你就等于负资产50万,银行不但不继续借贷,反而会催贷了。所有人都这么干,经济完蛋了。

  那么资产价格为何崩盘了呢?这就回到开篇最开始的问题了:社会总储蓄就那么点,大家都对未来一片乐观,那么就拼命借贷搞扩张,导致利率一路攀升,在这个过程中,物价也随之上涨,通胀来了,生活和生产成本上升,一旦企业主发现成本上升,同时产品价格不能上涨,最后经营下去,必然亏本之后,那么他就开始压缩库存,削减生产规模。这意味着他的信用扩张到头来,自发开始收缩。一旦企业主出清库存,压价出售产品,大家的预期就立即反转了,资产价格就崩了,银行开始逼债了,新一轮信用收缩开始了。

  不是随便哪个企业家随便削减库存,就会引发市场一起出清库存,导致资产价格崩盘的。这一定是经济的龙头行业企业才能有这个影响。

  所以分析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债务多,不是事情,投资项目搞不下去了,才是事情。投资项目怎么搞不下去了?现代社会,通常是因为恶性通胀导致的央行加息,企业的资金成本高涨而无以为继。这也是为何CPI和央行的货币政策,成为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们最关键指标的原因。

  分析框架罗嗦到这里,我们就对应目前的中国经济说事了:

  恶性通胀来了吗?木有。

  央行会主动收缩货币搞经济硬着陆吗?

  不会,他们脑残不至于到那个地步。

  那么现在市场利率上升了吗?

  上升了。

  为什么?

  因为央行拒绝印钞刺激经济,同时经济周期开始往上走,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对资金强烈饥渴。

  中国经济的龙头行业是谁?它们现在出现清仓大处理了吗?什么情况下会引发企业新一轮出清库存?

  房地产、汽车和财政基建项目是中国经济的龙头,目前有向金融、互联网在内的第三产业结构转移的迹象,但看不太清楚。房地产目前销售甚好,尤其是一线城市,但二线城市房产销售稍有下滑,价格稍有打折,银行业略有紧缩信用景象,市场一片慌乱。汽车行业销售一片大好。财政基建项目,地方项目被压缩,中央财政项目一直扩张,未见萎缩。房产、汽车乃至基建项目萎靡不振引发的新一轮去库存,只有在恶性通胀来临导致央行强有力的货币紧缩之后,才有可能出现——譬如2011年。

  地方债务今年急剧膨胀或引发的信贷违约,以及信托产品集中兑付引发的违约潮,会否引发信用收缩?

  不会。因为地方债务急剧膨胀,是债务资产化,简单说,就是投资行为,其效应直接体现在财税整体增收和GDP增长上,事实上,在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金连续十多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之后,政府总体债务占GDP比例不过70%情况下,谈今年会出现政府债务危机,本身就是二逼脑残的表现。什么?中央不会为地方债兜底?哦,你不知道有些地方政府债务,银行早就信贷展期了?不然股市银行板块怎么一直不涨呢。你以为银行、地方、中央财政和央企,还真是独立的四大块?

  信托违约?嚓,谁受损?谁买了信托产品?银行储户,和身价千万的肉头大户,对吧?信托产品有衍生品吗?有流动性吗?中国的商业银行或者企业,用杠杆囤积了几万亿?没有吧?

  还步贝尔斯登、雷曼兄弟银行之后尘?!这些外行的话,出自美银美林的百万年薪大投行分析师的口,对比我如今的落魄模样,不得不让人登生仓鼠厕鼠之叹啊……

  什么时候会出大事?会引发明斯基时刻?

  恶性通胀,还是恶性通胀,然后央行加息导致房市和车市销售急剧缩水,两大行业一起出清库存,引发上下游相关产业企业一起出清库存,楼市崩盘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和财税收入一起萎缩,各方信用急剧收缩,银行催贷,然后……

  恶性通胀何时来?

  不知道,理论上说,应该是明后年。

  为什么?

  全球央行总动员,一起开闸放水的效果,现在已经出现了,欧美,甚至日本都开始出现复苏,甚至是强劲复苏的迹象。基础货币历史空前多,商业信心恢复很快,流动性泛滥也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全球生产率提升幅度和空间,却是负的。商业周期遵循简单的库存周期,也就是说,在一两年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信用扩张引发的企业加库存,也在那个时候到顶峰。所有人信心爆棚之时,也是恶性通胀来临之际,因为过多的钞票追逐有限商品和服务的结果,必然是恶性通胀。

  2014年呢?

  还早,大家还悲观,无论企业家还是经济学家们,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多数人还是一脸晦气相,对未来没信心。前面说过了,经济的信用扩张,一定是来自于所有人对未来的美好预期,只要没到头,恶性通胀就不会来。今年的信用扩张,一定在小心翼翼的情势下进行。当大家都小心的时候,你别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