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今年中国经济压力与风险并行


谢逸枫:今年中国经济压力与风险并行
 
   财经专栏 文/谢逸枫
   今年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已形成经济学界共识,2月10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吴敬琏:中国经济今年将非常困难,房价还会涨。中国经济今年还会非常困难。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争论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思维,能赚钱的产业都是好产业。如果央行还要大量印发钞票,房价还会继续上涨。中国经济今年还会非常困难。因为积累了十多年的问题要梳理和解决。而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现在要推进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何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三中全会的提议涉及300多项改革,这就需要各个部门之间抓住要点,相互促进而非牵制,使得制定出来的方案能更好地运转。针对地方政府在改革中的角色转换,地方政府都在执行宏观调控,以后如何转型也是一大挑战。“书记怎么变成董事会主席,怎么变成CEO”这涉及到许多人的权利和利益,如果角色问题不能解决的话,使市场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很困难。中国现在要解决的是决定的贯彻问题和过去体制不顺积累起来的问题,提出一些更实在的有效的措施。
 
   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表示,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比较严峻,首先是中国有自身的问题;另外是外部环境出现变化。哈继铭认为目前应该让经济增长降速,甚至没有必要制订经济增长目标。几乎在同一时间,高善文也提出,经济走弱迹象明显,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回落可能已经开始。哈继铭认为,中国自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的经济失衡,投资占比过高;第二,环境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比如说雾霾越来越严重,所以一些高污染行业可能会进一步紧缩;第三个是中国的劳动力的供应也在逐渐下降,这会产生工资的压力,也会产生资金供应的压力。这三方面的结构上的问题,可能会集中释放,会对中国金融经济增长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哈继铭称,从外部环境上,尤其看到美国货币政策也不像前期那么宽松,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有些新兴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不少新兴市场之前吸纳了许多外部资金的流入,而现在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使得原先的流入变为流出,这些国家的货币在明显贬值,资本市场也在剧烈地动荡。而这些国家为了防止汇率的大幅崩溃式的贬值,也不得不紧缩自己的货币政策,抬高利率,但是抬高利率同时又对本国的经济造成进一步的雪上加霜,至少在短期内有雪上加霜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尽管短期对中国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哈继铭认为一两年后,这种影响会加大。解决之道是实现结构上的调整,实现这种调整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对经济增长的下降有更大的容忍度。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就不应该超过7%,未来几年的增速可能还要有更进一步的下降。这是实现经济再平衡,同时也是规避未来风险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如果忍受不了这种短期的调整,可能在未来会积聚更大的经济风险。2014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经济和金融形势。他指出,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GDP增长7.7%,略低于近十年来平均水平。新增就业人口1300万,是令人鼓舞的数字。经济放缓的原因包括:许多新投资涌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能造成产能下降;政府更多鼓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保,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一些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构调整措施和改革,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将致力于平衡GDP增长、结构调整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创造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继续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当前中国在人口老龄化、资源约束、劳动力成本等方面面临挑战。中国政府将努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维持通胀水平的稳定,确保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中国政府将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保体系建设,改革投资模式,加强和改进财政对教育和科技的支持力度和方式,以增强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会议期间,楼继伟部长和周小川行长还分别参加了其他多边与双边会议,就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及双边合作等与有关国家代表交换了意见。楼继伟部长接受了中国驻澳大利亚记者的集体采访,就世界经济增长、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014年2月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虽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上的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受“春节”临近的影响,增速有所放缓。2014年2月2日,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1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2013年2月20日公布的2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从1月的49.5%进一步放缓到7个月以来的新低48.3%。新订单及生产指数都回落到收缩区间,产出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都回落到7个月的低点。价格指数继续回调,反映企业去库存活动仍然继续。虽然2月PMI数据的回落与受到春节假期的季节性因素影响相关,但是这些数据还是预示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增长降速中进行。从价格走势上看,也反映了这种态势。2013年2月1日公布汇丰1月PPI在去年底逆转了PPI环比回升的势头后,进一步加速下滑,由前一个月的下降1.4%增加到下降1.6%。从工业品的期货价格看,2月工业品期价有一波小反弹后,很快重回下跌。反映了企业在去库存过程中,对经营前景并不乐观。

   2014年2月14日,国家统计局1月CPI数据,2014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2%;食品价格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2.0%,服务价格上涨3.7%。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0%。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1.1%,服务价格上涨0.8%。2014年2月14日,国家统计局1月PPI数据2014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环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1%。2014年2月15日,中国央行公布,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大超预期,当月社会融资2.58万亿元,远超去年12月的1.23万亿元,创单月规模历史新高。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2万亿元,创近四年来最高水平,同样明显高于去年12月的4825亿元。虽然中国1月PMI数据疲弱,但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增长可能稳定。1月信贷数据显示中国信贷增长依然强劲,但中国央行也在积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由此美银美林认为,中国央行的政策立场仍是中性,不松也不紧。2014年2月18日本周二,中国央行8个月来首次启用正回购工具回收流动性480亿元。

 
   2014年2月21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中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不大,但近期增长较快,正谨慎应对。当前债务占GDP比例上升,已引起政府重视。中国将致力于平衡GDP增长、结构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关系。7%-8%的GDP增速不仅适合于中国,也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周小川会议期间表示,中国政府将大力推动资本市场建设和完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但这将是长期工作。中国政府继续采取政策调整措施降低对外失衡。当前中国家庭负债不高,公司债务偏高,高储蓄可能通过商业银行渠道拉动信贷增长和债务上升。周小川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有如下原因:一是许多新的投资涌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能造成产能下降;二是政府更多鼓励兼顾环境保护,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三是一些结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增强经济长期基本面,但短期内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同时出席本届G20会议的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透露,在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的基础上,中国还将重点推动两项税收改革:一是房地产税改革。加快房地产税改革立法进程。二是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为实现这两项改革目标,还需要改善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六天前,《人民日报》发布题为《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要有》文章,称“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也是不行的”,“要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一定的‘底线’”。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保就业方面,报道认为,“现阶段我国保就业、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GDP增速就不能低于7.2%。”调结构方面,报道援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的观点称,需要“GDP增速保持在7-8%”。
 
   2月15日(周六),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4年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2014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5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399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创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1月份贷款和融资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仍处于平稳增长区间。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提升,反映投资需求增加。1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042亿元,创下2010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尽管债券融资大幅下降,但企业中长期贷款与债券融资合计金额略高于去年同期。这说明1月份投资需求回升。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增加,反映消费需求增加。1月份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新增438亿元,是2010年1月份以来单月最高,主要反映了去年信贷规模不足所挤压的购房贷款需求。同时,1月份全部居民户贷款也略高于去年同期,意味着一季度消费将保持平稳。表外融资结构调整,但总量依然较大。2014年1月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4901亿元,同比少增89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965亿元,创单月最高增加值,同比多增190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068亿元,同比少增1040亿元。信托贷款新增大幅减少,主要是信托贷款监管较严,且频频出现兑付风险,部分表外业务绕到委托贷款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银行表内融资和银行表外融资规模环比均大幅增加,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在1月份创下单月最高纪录,为2.58万亿元,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多1.33万亿元和399亿元。
 
   2014年2月22日召开的第十三届远见杯宏观经济预测年会上,曹远征:产能过剩是中国长期问题,经济增长靠投资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著名经济学家曹远征预测认为,要全部取决于投资在增长中要维持在20%以上,如果不能够维持在20%以上,经济会下行,同时也会有很大的风险。从国际环境看,从去年就看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速度放缓,印尼甚至在拉美国家都发生动荡。如果亚洲出现金融动荡,那么中国是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人民币不贬值中国就会成为最大的进口国,这会对产能过剩的压力更大。大家可以想一下。那么在这个冲击下,日子更艰巨。产能过剩是中国长期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依然靠投资。投资能不能持续也是个核心问题。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在充沛,2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劳力70%已经不在农村了。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是环境不友好型的,看看现在北京的雾霾,资源环境的约束,这种增长条件的变化,它导致在总量指标下,就是潜在增长问题下降,中国大概已经告别了两轮的增长,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潜在增长势必下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初步测算,近1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0%。

   2014年2月22日,任志强表示,当中国宏观经济不好的时候,房地产一般都很好,想想土地财政,巨大的土地收益,如果没有这三项中国经济可能下降更快,反而是经济可以越低的时候大家都不敢拼命打压房地产的。任志强:中国经济增速越低越不敢打压房地产。提问:大家都关注的房价的问题,就是想问一下,你这个判断背后的一个逻辑,是房价增速下降是和整个宏观经济可能会处在一个下降是一致的,还是说中国房价泡沫慢慢脱离,最近二线城市很多楼盘大幅下降?任志强:你们上网上查查我这段话是个很完整的一段话,其实你们仔细看就知道了,去年的统计增长已经发生了变化了,数字化很清楚,我们库存量已经超过了2008年,很多数已经做到了,我们从来不猜什么东西,这是一个最牛预测的论坛,我们没做过预测 我们只是做分析,原因在所有统计资料上做到,我报道是一整篇文章,你们查一查我的论坛上的讲话,多少个理由多少个原因,你说的有一条我恰恰是不同意,当中国宏观经济不好的时候,房地产一般都很好,想想土地财政,巨大的土地收益,如果没有这三项中国可能下降更快,反而是他可以越低的时候大家都不敢拼命打压房地产的,有关的决策,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会导致某些城市增加,比如说产权问题会不会推动,比如说关于住房补贴,这些都是住建部已经讨论过,会不会变化改革中的一项,所以我们还是看一看我们已经上台总理,可以发言的时候说一些什么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克时艰,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50%。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排名中的位次快速上升,现已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GDP初步核算数约为56.88万亿元,较上年增加近5万亿元。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7.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同期美国GDP增长率为1.9%,欧元区为-0.4%,日本为1.7%。2012年以来,受外需急剧下降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有所放缓,一些人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这一担心是毫无必要的。当前中国经济7.5%左右的增速,是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情况下的正常水平。这一增长速度是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与中国当前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相符合,不仅处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而且在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速。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正面外溢效应。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大约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可能超过4亿人次。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为处于中低速增长通道的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2014年2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社科院: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癌症,房地产最先倒。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没有过去,只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是走出危机的唯一途径:从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全球,在岁末年初大家都要对形势做一些估量,我总的估量是危机没有过去,只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发达经济体情况看,危机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但是造成危机的基本因素并没有消失,更重要的是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采取了很多超常规的措施,这些超常规措施在阻止危机恶化的同时也加重了复苏的重负,使得复苏过程扑朔迷离。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方向严重偏向消费者导向,经济结构高度依赖服务业,而制造业已空心化。判断危机是否过去,就要看实体经济领域中经济发展方式偏颇以及经济结构扭曲的状况是不是得到解决,显然没有解决。危机最初是金融危机,表现为杠杆率非常高。去杠杆化是解救危机的一个必要路径,现在去杠杆并没有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还在提高。全球危机还没有过去,第二个表现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危机初期曾出现一个现象,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经济很不好,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好,以至于出现一个概念,叫做“双速脱轨”,两类国家两个速度,而且是脱轨的。但目前,危机进入第二阶段,发达经济体稳定了,新兴经济体开始危机了。

   从2009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中高速增长阶段,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减速问题。尽管现在7.5%、7.6%速度已经相当高,但这是从10%高的增速落下来的,两三个百分点的冲击相当大。“估计这个冲击需要几年才能消弭,然后进入正常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而对于这一速度的变化,国内外一直没有非常好的解释。房地产问题。实体经济层面的房地产,谁都不谈,但是谁都知道它是一个大问题。2014年6月全国房地产登记系统启动之后,除了高房价问题外,房屋过剩问题也将水落石出,现在这个问题非常突出,金融部门都在做准备,大家都说今年实体经济要出问题,首先就是房地产出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已经是一个“癌症”。经济增长速度上不去,还得靠投资,而投资上来后,又导致更多的产能过剩,这是体制的纠结。金融问题。发达国家是宽货币、紧信用、低利率,而中国的金融是宽货币、高利率、贷款难、贷款贵,这几个现象很荒谬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今天金融业的现实。中国金融体系必须动手术,不能靠政策调整,因为政策调整解决不了深层次的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中国总体来说地方政府债务不是问题,但是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却是大问题,必须要有所准备。危机深入到如此程度,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因此,走出危机的治本之策是改革。,哪一个国家对自己的问题认识得最深刻、改革策略最完备、改革决心最大、效果最显著,哪一个国家就会在未来占据先机。

   由于在新的一年里,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除了外部形势仍面临出口瘫软、QE退出、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等不利因素之外,国内需要面对的各种制约因素也很多,特别是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将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效果。2014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四大挑战”,首先,深化改革需要面对来自于利益集团的挑战。如果说三十年前的改革,需要面对的主要是思想观念和认识的挑战,只要解决了思想和认识问题,改革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少的话。那么,今天的改革,不仅需要继续解决思想、转变观念,还需要冲破利益集团的蕃蓠,克服利益集团的阻力。接下来,所有的改革方案,也将本着顶层设计的要求,自上而下进行,从而有效减少改革的阻力和压力。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深化改革的压力很大、阻力很多,但有这样的顶级配置和顶层设计,应当不会出现推不下去的问题。那么,改革红利也将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第二春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而2014年,也将在中国经济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年。其二,新型城镇化需要面对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与改革一样,都被称之为创造红利的主要源泉之一。尤其是新型城镇化,不仅将成为红利的创造平台,还将成为中国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舞台。

   第三,经济增长需要面对来自于雾霾等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过去的一年,中国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特别是下半年,更是频繁出现在公众的面前,那就是雾霾。虽然雾霾是一个环境概念,但是,却充满了深刻的经济内涵。因为雾霾的主要来源,是出自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过于粗放。如果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合理,雾霾就不可能如此严重。反过来,要解决雾霾,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后,货币政策需要面对来自于银行的挑战。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中国的货币政策基本被银行牵着鼻子走。银行滥放信贷资金,给通货膨胀带来压力,就只能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解决;银行在滥放信贷资金以后出现“钱荒”了,又要通过货币政策的来处理。原本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也完全颠倒过来了,使货币政策成了银行的工具。虽然相关专家认为,2014年可能不会再出现“钱荒”。因为中国的银行,基本是不考虑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不然,不会出现前几年的滥放信贷资金,也不会在已经信贷结构已经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下,仍然只看规模、不讲结构。所以2014年的货币政策如何制定,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否实现,关键要看银行信贷理念如何转变。不然,“钱荒”会一直伴随着中国,且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之一。总之,2014年的中国经济值得期待,但面临的挑战也不能不正面面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