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正剧《嚴復》 策划案
2007年10月
项目名称 《严复》
节目形态 长篇历史正剧
节目长度 三十二集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孙中山1905/1于伦敦(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毛泽东1949/6/30于北京
(《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
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传到了中国,为中国近代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运动提供了精神武器。那时,中国的思想家严复就提出了“身贵自由、国贵自主”的观点。
——温家宝2005/12/6于巴黎
《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
严复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出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封建末世,成长在被西洋大炮轰开的通商港口;他敏锐而多思,忧国忧民,上下求索,追求真理,思想感情丰富而热烈,具有“卓而不群及敏锐透彻”的“新人物所以能够挥动现代史的特质”⑴。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帝制复辟到五四运动,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严复或亲自参与,或与闻其事,“位处边缘却能对全局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没有全盘蓝图却能一步步走出一片新天地”⑵,其一生经历极其曲折,极富戏剧性,是中国第一代新知识分子的典型。
像历史上所有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平生献玉常遭刖”的忧愤,使严复的感情世界复杂深沉,具有深刻的悲剧色彩。然而他“却从不肯放弃他的摸索与特立独行”,表现出“开创性人物所当有的”“狂傲”的气质⑶。严复的《天演论》《原富》等译著及其先后发表的《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一系列政论文章,几乎成为中国所有民主进步人士的必读书籍,不仅在当时起到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的变法革新和民主革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所处的时代,是一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和充满屈辱的时代。祖国大片国土被列强蚕食、瓜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泱泱大国满目疮痍,个人际遇坎坷不平。在世纪末日一片悲观绝望的的迷雾之中,严复怵焉知变,大声疾呼:“物竞天择”,“与天争胜”!他是一位在暗夜中偷天之火、秉烛而行的智者;他的呐喊,唤醒挣扎在“铁屋子”里的同胞,“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如果一旦丧失独立、自由,“其生也不如死,其存也不如亡”。他“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决心“吾奋吾力”“合群图强”,呼吁“同力合志”“联一气而御外仇”,“愿与普天下有心人共矢斯志也”!他用苦痛之后的深思,深思之后的奋进,诠释着一个知识精英可以怎样全心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一个知识分子的肩膀或许略嫌单薄与柔弱,但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在思想层面发挥了一个知识精英所能够发挥的最大能量。
严复竭尽所能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启蒙,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的现代教育事业,引领了一代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思想方向,影响了民主主义革命核心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理想。严复的精神世界和所作所为,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聪慧多思、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责任感。无论是身体的疾患、生活的窘迫、际遇的坎坷、政治的腐败,并未能使他颓废和沉沦,都无法冷却他心中奔涌的爱国激情,反而激励着他不断地在绝望中奋争、在混沌中披荆斩棘,竭尽毕生的智慧与心力,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寻找和传播救国救民真理,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柱,完成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民族所肩负的使命、对后世来人的启迪,终成一代“先进中国人”的代表。
跨越世纪,百年沧桑。岁月的尘埃不能遮掩严复思想的光芒。在严复墓埕中央石屏上严复晚年亲笔题写的四个大字——“惟适之安”,正是他一生上下求索真理的最后概括,是自诩为“天演宗哲学家”的严复对社会发展的哲理预言,是中国思想家对把握自己祖国命运、民族前途必由之路的预测,就像先生如炬的目光穿透历史重重迷雾,深情地注视着祖国大地,昭示后继的“普天下有心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天争胜”,“惟适之安”。适者,顺也,和也,安也,善也。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尊重、顺应天演规律,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和谐发展道路。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须知“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在世,宜励业益知”,当坚信“中国必不亡”,当“与普天下有心人共矢斯志”,与时俱进,与天争胜,建设民主、自由、富强的国家。
凡此种种,决定了严复的“这一个”历史人物,完全可能用人物传记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塑造一个在荧屏上鲜活生动、大放异彩的光辉形象。
注:⑴⑵⑶均引自辜振甫《写在〈严复合集〉出版之前》
创作宗旨
“传承历史,继承文明”,文明与历史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剖析一个在历史上与国之命运休戚相关的知识精英的命运,对于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不无意义;将深刻的历史故事奉献给广大电视观众,令他们有所觉悟、有所借鉴,从而提高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把握,也是一个电视工作者当然的职责。
在跨进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策划拍摄电视剧《严复》,目的即是要以史为镜,从严复留给我们的丰富精神遗产中,汲取思想精华,继承不畏强暴、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发扬自主创新、富国强民、与天争胜、振兴民族的科学与民主精神。 严复在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高度,向国人提出“两害相权,己轻群重”“舍己为群”的要求,和“合群保种”“中国必不亡”的爱国主义坚定信念,正印证了胡锦涛总书记强力倡导的“八荣八耻”的时代精神;他毕生追求的建立“安、平、太”“和谐世界”的强烈愿望,又与今日中国“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现实多么的不谋而合!严复先生尘封百年的启蒙思想已被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赋予全新的含义,并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得以发展、实现并不断超越!
有鉴与此,创作摄制电视剧《严复》确实附合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迫切任务。
策划历程
以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老会长郑重为总顾问、由长期从事严复研究的学术界、教育界、艺术界人士和严复嫡亲、世交、学生组成的《严复》剧本创作集体,经十年酝酿,收集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采访有关历史事件的与闻者、研究者和严复的亲朋知交,为电视剧《严复》的剧本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0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省省长时,就鼓励我们把剧本写好,并派专人指导支持剧本创作,明确提出“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三性合一的具体要求,对电视剧《严复》的创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推动,这也一直鼓舞着我们心中创作的激情与信心。
2004年严复一百五十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以来,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各界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参与,大大加强了创作力量,使电视剧摄制成为可能的现实。2006年10月是严复先生逝世八十五周年。电视剧《严复》作为严复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献礼的文化工程和严复逝世八十五周年纪念的历史借鉴,力度强,影响大,必将引起海内外各界的强烈关注。
应该说,拍摄制作电视剧《严复》的条件已趋成熟,我们迎来了创作拍摄电视剧《严复》的最佳时机。
剧本风格
电视剧本《严复(上卷)·挂帆沧海》已于2005年3月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剧本总策划、总编剧是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端坤;剧本历史顾问严系云是严复嫡长孙女(在唐山),是少数几个还健在的亲眼见到严复的嫡亲之一;历史顾问严珉是严复侄女,其父亲严观澜是严复亲兄弟,在严复遗稿中多次写到他们之间的密切交往。
2003年4月郑重老会长主持《严复》剧本讨论会。到会严复研究学者专家、知名作家三十多人,一致肯定“剧本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真实,思想性、真实性、可看性结合得比较好”。严复研究学者戴学稷研究员、郑剑顺教授等评价:“《严复》时空跨度大,人物多以百计,历史内容复杂,是一部大规模的作品。”“可以视之为中国晚清民国间的历史长卷,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历史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奋斗历程。”“《严复》剧本注意把握史实,历史背景、人物对话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许多历史事实的细节也都把握得比较准确。可以看出,剧作者是看了很多书,核对了许多历史资料,是下了苦功的。真是‘十年磨一剑’,一鸣惊人。这肯定是很好的剧本,以它为基础,进一步加工,可以拍成很好的电视剧。”!
2004年2月9日下午,台湾妇女领袖、辜振甫夫人、严复孙女严倬云女士在福州西湖大酒店对她的堂弟严以振教授和总编剧陈端坤说:“剧本的稿子,我看了,写得很好。特别是一定要从少年时代写起,……我们都爱看。”充分肯定了剧本,要求“拍摄出版出来,拿到台湾去发行。”
《严复》以简朴的形式、高度的艺术手法概括了严复极其不平凡的一生。从宏观上通过国之命运的兴衰起落,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社会发展过程的真实图景;从微观上不带偏见地推出了严复各辈亲属及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数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创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角度,坚持科学客观、冷静公允的叙述态度,对素材不以预设目标和是非价值标准来取舍,尽可能避免因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是非道德判断而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保持事物的原生状态,故无厚此薄彼之害,从而保证历史的真实与浩然正气,使之成为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让观众真正从历史中发现新事实,获得新感受,取得真实性、历史性、理论性的完善融合及统一。
资金策划
(略)
制作发行
(略)
长篇历史电视剧《严复》摄制组
2010/7